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魂牵梦绕牡丹亭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杜丽娘,与崔莺莺,林黛玉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为自由爱情而抗争的青年妇女形象,她与封建礼教根本对立和对自由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三百多年来,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广大的读者与观众。她就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里的女主人公。
  一
  与其它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相同的是《牡丹亭》传奇的最后写定,经历了这个故事长期流传的过程,它的依据就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明嘉靖年间晁瑮《宝文堂书目》早已著录此话本,现存则有明代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所收的本子。   《杜丽娘慕色还魂》写的是南宋光宗年间广东南雄府尹杜宝,膝下一双儿女,女儿名唤丽娘,年方二八,长得美貌清秀,聪明伶俐,是个知书识礼贤良淑雅的女秀才。时下正值景色融和的季春三月,一日,杜丽娘带侍婢春香同往后花园中游玩,春天的花园,杨柳依依,桃花灼灼,粉蝶双双,紫燕呢喃,丽娘不免触景伤情,感叹起青春年华的短暂。在声声哀叹之中,她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遇见一个手持柳枝的梭秀书生,她又惊又喜,"正如此思间,只见那书生向前将小姐楼抱去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娱,两情和合。"忽然好梦被母亲唤醒,丽娘从此行坐不宁,寝食不安。一日对镜自画一小影,表成一幅小小行乐图,并题诗于画上:   近睹分明似俨然,   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   不在梅边在柳边。   从此丽娘春情难遏,日日静坐香闺,思慕梦中少年书生,终于恹恹成病。临终,请求父母务将自己葬于后园梅树之下。   不久,杜宝任职期满回京,新到府尹柳恩有个儿子柳梦梅,时年一十八岁,年少俊雅,因收拾书房,在草茅杂沓之中拾得一幅美人图,他反复端详,爱不释手,"挂在书院中,早晚看之不已",因而夜不能寐。终于画上女子来到他的身旁,自称是邻家之女,愿与柳生成秦晋之欢。从此那小姐日幕而至,曙色而出,每夜并枕共寝。十多天后,小姐在柳生的一再催问下终于道出真情:她就是前任府尹杜宝之女杜丽娘,情死虽已一年,但"因与郎君有宿世姻缘未绝,郎得妾之小影,故不避嫌疑,以遂枕席之欢,蒙君见怜,群若不弃幻体,可将妾之衷情,告禀二位椿萱,来日可到后园梅树下,发棺视之,妾必还魂,与郎共为百年夫妇矣。"次日柳生照此做来,杜丽娘果然还魂,柳相公,夫人择得吉日,成其百年之好。   杜宝夫妇得知后喜出望外,不久便与女儿女婿团圆,以后,"这柳梦梅升临安府尹,这杜丽娘生两子,俱为显宦,夫荣妻贤,享天年而终。"   另外,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也曾谈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郡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衍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李仲文、冯孝将儿女和谈生故事分别见于《太平广记》中的《法苑珠林》、《幽明录》、《列异传》,与杜丽娘还魂的故事极为相似,而"谈生"故事中汉睢阳王因怀疑女儿之墓被掘而收拷谈生的情节,则直接为汤显祖所用。那么汤显祖为什么在《题词》中对关系比较直接的《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只字不提,却偏偏引列子李仲文,冯孝将儿女故事呢?也许是他认为杜丽娘话本只是明代前期作品,不够古老,不如抬出《太平广记》中的故事能更令人信服。   元明时代的小说,戏曲在创作观念上比较崇尚于奇闻异事,所以离魂、还魂型的故事很多,有的直接取材于六朝志怪小说,有的则综合了多种传说,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流于粗糙平庸。《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然而,就"还魂"而言,却也有它独创的一面,也许这正是汤显祖在众多类似的创作中,偏独选择它作为《牡丹亭》传奇创作的依据的主要原因。   以往此类故事在设置离魂原因时,要么是父母的指责干涉,要么是情郎的一时负心,总脱不了封建性的陈腔熟调,而《杜丽娘慕色还魂》中的"惊梦"、"写真"等情节却一反常规,写了封建主义禁锢下,年轻人对青春虚度的悲切和对美好年华的热爱,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徒然渴望。这种渴望并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制,而完全出于她的自身觉醒.汤显祖在众多还魂故事中独取这一则,正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表现出他对"情"的高度敏感。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在对杜丽娘因情而死这一情节的控掘上,尚处于自发阶段,这在话本的后半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杜丽娘因情生梦,因梦而死,恰巧就有柳梦梅拾画题画,助其还魂,这本就十分离奇,一个对表现反封建的爱情高度自觉的作者,理应充分意识到这种巧合的虚构性,并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把握恰当的分寸。可惜话本的作者没有做到这一点。柳梦梅为杜宝后任柳恩之子,这一婚配是显得门当户对,符合了庸俗的社会心理;而大团圆的结局,则更表现出作者的创作家旨,只是表现一个皆大欢喜的奇特故事以招徕欣赏者。这一缺憾只有到了汤显祖的笔下才得到了补偿。   二
  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有许多重要关目如《惊梦》、《寻梦》、《写真》、《闹殇》、《拾画》、《玩真》、《幽媾》、《冥誓》、《回生》等,在话本中都已经成型,而汤显祖的独创就在于他一改原话本的粗糙简陋和流于庸欲,使传奇剧本丰厚细致,并与残酷的明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显示出思想和艺术的光芒。这也就是评论家们常说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话本为我们展示的只是一个似梦似真的虚幻故事,创作者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他的人物和情节,而汤显祖却创造性地将这个虚构的故事构筑在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框架之上。《闺塾》及以前的几出戏,首先为我们展示出杜丽娘的生活环境。   作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的杜宝,认为"自来淑女,无不知书",女儿丽娘虽相貌端妍,长于女工,但更应该知书识礼,"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妇女,杜宝急着与夫人甄氏商议,为女儿请个家塾,又听说女儿春日闲暇,睡个午觉什么的,更觉此事紧迫,因为明代社会尤其强调对妇女的禁锢。在杜宝眼里,女孩子睡午觉,是绝对不可容忍的过失,所以更有必要请个合适的先生加以严教管束。经过反复筛选,杜宝终于选定了一个年届六甸、咳嗽多病的穷学究陈最良,并严格选定了《诗经.关睢》作为丽娘的人生第一课。然而第一天上课就出了乱子,对于陈最良一再强调的贤德、风化,丽娘与陪读的丫环春香既不懂又不满,顽皮天真的春香不仅当众抢白了陈最良,而且在课堂上耍尽了小姑娘家的花招,又说出了刚发现的自家后花园,以嘲讽沉闷的私塾生活。丽娘身为大家小姐,当而顺着先生,训斥了春香的失礼,暗中却反复揣摸体味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女好逑"这首情诗:连睢鸠都在寻求佳偶,便何况自己这样春青年少的女孩子呢。一首在杜宝与陈最良看来最合适教育女孩子贤德的诗,对于女孩自己来说,却撩拨起青春的情怀。违背人情的封建虚伪教育,其结果适得其反,"为诗章,讲动情肠",这是一种滑稽的矛盾。不让女儿读书还只是睡个午觉,让女儿读了书,竟挑起她的闺愁情思,引发出以后的游园,惊梦等一系列事件,这是杜宝及其他封建卫道者始料所不及的。   这就是杜丽娘还魂故事的发生。有了这样一个铺垫,"游园"就再也不像话本那样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了,它为这个爱情故事展示了独特的社会思潮与个性心理的背景。   按当时的规矩,即使是自己家的后花园,女孩儿家也是不能进去游玩的。丽娘读了《关睢》,终日为莫明的情愁所困,既然从春香嘴里得知自家有个花园,便开始心向往之,这毕竟是她接触自然的唯一机会和所在。于是,她不再像话本中那样,心血来潮去后花园一游,而是郑重其事地等父亲外出,择得吉日,精心梳妆一番,认认真真地游园。在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如今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自然倍加珍惜。   后花园的一花一草,在常人看来是这般平常,可是在长年困居幽闺的丽娘心中,却激起深深的感伤,请看看那首流莨千古的〔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贼。(《牡丹亭.惊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稚气未脱的春香贪玩于春天的后花园时,内向、执着、痴情的杜丽娘,却对着这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相映衬的景致生发出无限感慨。就像她从圣人编定的《诗经》中惊讶地发现了男女恋情一样,此时她恍然意识到美妙生命的短暂: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䕷外 烟丝醉软。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她为这撩人的春色而伤感,已经无法自拔。她再也无心四处游逛,也许回转闺房才能更细致地品味这番春色与情怀。"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在嫣然的春色中,杜丽娘立即联想到如花—般自己的生命。既然姹紫嫣红终将付于这断井颓垣,自己年轻美妙的年华不也是极易飘逝而过的吗?   默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 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固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廖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己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终于,杜丽娘明明白白地意识到了青春与生命的可贵,而那消魂之梦也正于此发生。   梦中,出现在杜丽娘眼前的是一位弱冠少年,那风姿是何等的俊妍,那言语又是何等的缠绵。但见他手持一柳枝,伤心话儿吐露唇边:"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说着就把她带到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千种温情,万般爱恋,难舍难分,……直到被母亲唤醒。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美妙而又伤情的梦啊!连丽娘自己也暗暗幸叹:"天那,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她也许还不敢相信自己竟会做这样一个梦,但事实是她的确梦见了,体验过了。   如果说《惊梦》只是杜丽娘内心苦闷在潜意识中的幻化,那么到了《寻梦》,她已经勇敢地承认了这种"大逆不道"的梦想,并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现。她借故支走春香,一个人又来到残红遍地的后花园,寻找梦中欢爱的所在。尽管她借着园中的假山亭台,细细回味与那少年在一起时的一举一动、一景一幕,可是,梦终究成不了现实。   是这等荒凉地面,没多半亭 台靠边,好是咱色眼寻难见。明放着白日青天,猛教人抓不到魂梦前。霎,时间有如活现,打方旋再得俄延。呀,是这答儿压黄金钏匾。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寻梦"对于这样一位深闺小姐来说,需要的是比做梦本身强烈得多的勇气。然而寻梦是一回事,梦想成真却又是另一回事。那种时代,那种残酷的对妇女的束缚虽然没能压制她的勇气,却也不可能为她造就梦想成真的客观环境,她只有暗自消耗被情所困的年轻生命。"这般花花草花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好在她在后花园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梅树,"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对爱情灼热而又徒然的向往,煎熬着杜丽娘年轻的生命,她渐渐地消瘦了,为了留下这娇颜与青春,她取来笔墨丹青,自画一幅少女行乐图。"寄春容教谁泪落?做真真无人唤叫",她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传奇中的真真一样,有这么一个多情的少年,日后能对着这幅画像把自己声声呼唤。既然美梦不能成真,也许只有到了来世才能了却夙愿。   不多久,杜丽娘终于耗尽了她年轻的生命。按照她的心愿,家人把她安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并修建一座"梅花庵",请专人看管。而杜宝任职期满后也举家离开了此地。   三妇评本《牡丹亭》批语这样解释此剧的标题:"初梦欢会于牡丹亭上,后于牡丹亭内进还魂丹,故标题《牡丹亭还魂记》。"很显然,《牡丹亭》全剧可分为这样两个大的部分,从开始到杜丽娘之死,也就是上半部分,已经闪现出最耀眼的光芒。《闺塾》、《惊梦》、《寻梦》、《写真》等出可以说是全剧的精华所在;以后的还魂等出,使这个故事发展完善。但只有上半部这几出才那么强烈,坦荡地表现出这一爱情故事的思想精髓,表达了作者对那个封建社会的控诉。故事以后的发展渐渐趋向于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也表达了作者对杜丽娘这样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深切同情和美好企愿。但不同于以往的类似故事,也不同于原话本,这种祝愿与同情不再是一种肤浅与庸俗社会效应的苟合。这是在长期的封建禁锢下,作者所能给予杜丽娘的最好的结局。   三年以后,茫茫人海中,真有一个姓柳名梦梅的少年赶考路经此地,借宿于梅花阉。无意中他在后花园的太湖石假山缝隙中拾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等拿回房中仔细品味,读到那"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诗句,心中不免阵阵骚动:这分明是—个人间女子的行乐图,而这诗句不正切合了自己的名姓吗?于是他把画挂在房中,"小姐,小姐,则被你有影无形看杀我",白天,他对着画中之人声声倾诉着相思之情,夜晚则更是"迷留没乱的心嘈杂,无夜无明怏着他。"   再说那杜丽娘,人虽为情而死,但游魂仍不甘就此而没,当发现这个梦中的少年书生对自己的画像如此钟爱,就显形与他幽会。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她向柳梦梅道出了个中真情,并告诉他,只要掘开梅树底下的坟墓,自己便能复生。第二天,柳梦梅照此做来,果真从棺材中扶起了复生的杜丽娘。这一对有情人终于结成了人间的夫妻,并一同赶往临安。柳梦梅还在临安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   还魂的情节基本上取材于原话本,但又与原话本有着原则上的不同,那就是柳梦梅其人的身份。在原话本中,柳梦梅是杜宝后任府尹柳恩的公子,两家人可谓门当户对,尽管杜柳两家素不相识,但一前一后居住于此,仍有前世姻缘。这样的处理还不脱以往才子佳人戏的窠臼。《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则全然不是这样,尽管他自称为唐代大文人柳宗元的后代,但本人却实实在在是孤孤单单的穷书生一个,只不过是偶宿于此罢了。这就增加了杜丽娘情之所附的偶然性。她梦想的是自己理想中男子的爱抚,至于这个人是什么家庭出身,则全然不顾。更何况在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中,压根就没有接触过年龄相仿的男子,柳梦梅只不过是她想象中的形象,在一个少女纯净的心底,所能梦想到的男子应完全出自其自身的魅力,而不是其它一些外在的东西。这就是杜丽娘之情的真实与真切。至于还魂,这本身就是一个非现实的情节,作者完全有权任意杜撰。话本的作者杜撰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公子,说明他仍不能摆脱庸俗社会思维的束缚,而汤显祖则是在茫茫人海中任意挑选了一位赴京赶考的少年书生,挑选他作为杜丽娘感情的寄托,这就在一个非现实的故事中注入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只有两个赤裸裸的个性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什么家庭或其他一些外在因素。   《牡丹亭》传奇对于原话本改动最明显的,就是结局。在原话本中,杜丽娘还魂后,柳恩夫妇就为他们办妥婚事,并派人通知杜宝夫妇,最后父女团圆,皆大欢喜。以后柳梦梅升了官,杜丽娘生下二子,俱为显宦。这可以说是最传统,也是最平庸的结尾方式了。而且话本前半部分光彩之处,也因这样一个结尾而显得暗淡无光。传奇的结局,到最后也看似美满,但却历尽艰辛,团圆也来得极为勉强。作者如此写来可谓用心良苦。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们的婚姻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中,遭到了重重阻挠。   首先,当他赶到临安时已经耽误了考期,幸亏又逢李全兵临城下,朝廷急于招纳贤策,才得到了这个显露才华的机会。毕竟,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他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也是他们的婚姻得到杜宝夫妇承认的先决法码。   应了试,柳梦梅还得去寻找岳夫岳母,告知他们丽娘还魂和他们的婚事。这时,不仅没有父母的一手操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以授助,反而有个迂腐固执的陈最良先期找到杜宝告了他的盗墓之罪,这就使得柳梦梅的处境十分艰难。在这里,话本中故事发展至此的理想化格局已经荡然无存。在汤显祖的心目中,现实生活要比梦想残酷一千信,这个很浪漫很理想的爱情结合,是他借助于奇异故事表达的美好愿望,而爱情以外的现实社会,却是无法理想化的。对于这对相爱的男女青年来说,最残酷的莫过于父亲杜宝顽固的反对。原以为状元及第,女儿死而复生,可以暂时改变杜宝的封建准则,以往的许多传奇故事也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要么先让他们确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地位,要么以血缘之情感动反对派。尽管汤显祖也不能摆脱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但是他对爱情的祝愿越是浪漫,他对美好爱情的处境的揭示就越加冷酷。当科举揭榜,朝延急于寻找新科状元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位可爱的男主人公却正被岳父吊打。在这里,中状元这一戏剧转机的杀手锏也全然失去了作用。他们为此一直闹到皇帝的面前。原以为有了皇帝出面干涉,事情总该团圆美满,但传奇的结局却还是出人意料的不爽快。那老杜宝非要女儿离异了柳梦梅才得父女相认;而柳梦梅也只能感叹:"则认的十地阎君为岳丈"。   传奇的结局是勉强的,许许多多以往的剧作家用以化解矛盾的手段,在这里都显得无足轻重,只有这对年轻人纯净、浪漫的爱情光耀才永照后世。
网站目录投稿: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