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韬晦术被称为"攻守进退"的枕边书,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三千年传统权谋文化中,最具操作性的便是韬晦之术掌握韬晦心法。 作者,杨慎,字用修,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险些惹下杀身之祸: 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 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者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保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 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刀;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将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隐秘处观察明处的形势变化,以静制动,方能谋定而后功成。" 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都是大同小异,分辨不出两样。 做人也一样,否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这也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啊。 德高位重的人更应该谨言慎行, 因为你有明星般的影响力; 才能出众的人也不要自我张扬,人性爱妒, 懂做的人,一定可以明哲保身,远离祸患。 荣华富贵对于人的诱惑力是最大的,名利场也是最难立足,只因为竞争太激烈。 最上一等的人,以自己完善的道行纵横自如,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却能安然无恙。 次一等的人,以礼义自律,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仅能保持没有过错而已。 最差一等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而为,不被杀死就是贬谪,鲜有能善终一生。 人们都知道荣华富贵很光鲜,却不知道富贵有时如同霜刀能杀人于无形。 人们都知道贫苦困贱是个人耻辱,却不知道贫苦卑贱才是养身立志的土壤。 如果知道贫苦之时磨炼的好处,常忆苦思甜,这样的人在富贵之时也不会忘本。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不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事之晦者或幽远难见,惟有识者鉴而明之,从容谛谋,收奇效于久远。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译文】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明处做事,如无暗处谋划,则容易败亡。两者相合,可以有相得誉彰之奇效; 如果二者偏离,变成了无源之水。即使看上去茂盛,也不会维持多长时间。 处晦的形势如同立身山崖石壁,容易立身却难于坚守,因为再无退路(先明后晦), 此时以没有事最为好,以不出过错就是功劳的原则,方可以免除祸患、保全己身。(用晦之理) 身处两难的境地中,则以本心处之,君子本来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地做事,不要耍心机,也不要玩弄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用明之理) 来之不易的东西,得到后就会怕失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当考虑如何才能保持长久,制定出两全其美的方案,也就不怕有后患了。 以人们最喜欢的财富来说,看林则徐如何应对的呢?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是林则徐所写的一副对联,也是其对财富的一个态度,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至大的声音你也不会听到,至大的谋略无迹可察,以谋划天地的雄心来缔造有形的功绩,还不是轻而一举的事情。 一切危机的发生,都是由微小细节变化引起的,一般人难以发现,有见识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及时作出应对,便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纣王之祸,起于象筷"的故事。 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需要美酒美女,再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 灾祸和幸福的到来并没一定常势,都是由人自己招来的。自己惹来的祸,应该自己承担,君子不会做出嫁祸与人的事情出来。 奇福不会无缘无故降临,这样的奇福一般都会伴有你想象不到的大祸,得大福反而有大祸,要想不引火烧身,必须远离得奇福的妄想,祸福相依的道理,必须用心去深深思考。 养晦卷三 夫明晦有时,天道之常也,拟于人事则珠难形辩。或曰:"""君子以自强不息’何用晦为?"此言虽佳,然失之于偏。 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谓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晦非恒有,须养而后成。善养者其利久远,不善养者祸在目前。晦亦非难养也,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 人所欲者,顺其情而与之;我所欲者,匿而掩之,然后始可遂我所欲。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虽为一,秉心不同。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颠。 【译文】 用光明之理或是用阴晦之理,都是天之道的运行规律。 有人说:"""君子应该奋发图强,还怕不成功吗?’,为什么还要用晦呢?"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好,但还不够全面。 天有阴晴圆缺,世道也有太平盛世与险恶乱世之分,事情也有能成和不能成的道理,明白了其中道理而后采取行动的称之为"明智",相反的情形就只能是愚蠢妄动了。 "晦"这种状态不是随时都会出现的,都是在于平时"养"才能成,善于养晦的人能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善于养晦的人,大祸就在眼前。 "晦"也并非是很难养的,小到弹琴、书法这些雕虫小技,大到经书典籍传世巨著,只要善于利用,都可以成为养晦的有力工具。 美酒和醉乡、山水风景,更是养晦的最好场所。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性情给予他,这样主动权在我。 我所想要的,不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隐蔽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又不受制与人。 君子养晦,是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才智;小人养晦,却是准备以后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恨,虽然都是养晦,出发点却是不一样。 至于漂亮的美女经常遭到嫉妒,英雄豪杰也往往多难,在乱世大难临头之时 ,不养晦又怎么能安身立命。 愚鲁是众人所嘲笑的,我则心知肚明,我也不是真心喜欢这名声,只是喜欢这种"晦"的谋略而已。 如果仅愚鲁还不足以迷惑对手,就再加以疯癫。既愚鲁,又疯癫,谁还能看出我与众不同呢?这就达到了养晦功夫的最高处了。 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重金邀约天下文人为国举材。文征明称病拒绝,唐伯虎去了。宁王好吃好喝豪宅伺候,几个月过去,唐伯虎终于发现,这家伙是要造反啊。来容易,想走,你知道了这么多机密还能随便让你走吗?后来唐伯虎装疯卖傻,才脱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