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语文教材 价值取向研究 课 题:本文系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编号:ZCZ44)的研究成果。 一个孩子,在其生命成长和心理发育过程中,"语文"如同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常常扮演着保护与引领的角色,"她"不仅讲授语言和逻辑,培育情感和智慧,还传递信仰和价值观。可以说,"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王开岭《语文的使命》)这些重要使命,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门称作"语文"的课程在默默承担着。一、研究的缘起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价值的引领;一个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推动;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教材,通常是指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社会学理论表明,任何教材都或显或隐地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3月7日参加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委员联组会议时指出:"教材是一个国家价值观、意志力的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2015年4月13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称:"教科书与一般出版物最大的不同是,基础教育教材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这是不可动摇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毫无疑问担负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这就是我国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所谓"文以载道"也。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以"文选型"为主,选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所以选文的价值取向就成为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核心部分。 近10年来,语文教材每一次选文调整、内容增减、形式变化都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甚至引发激烈争议。不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鲁迅大撤退",上海二期课改小学语文课本《狼牙山五壮士》的"出局";也不说语文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修订教材《南京大屠杀》被替换,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陈毅探母》、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爱迪生救妈妈》是否"杜撰";单是百年老校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新编语文必修校本教材中八股文的"上位"就引起舆论一片哗然。面对选文的"增减留换",教育工作者不禁要追问:为何特定作家选文的多寡总是牵动人心?"古诗词被删"何以掀起轩然大波?媒体过度的炒作是为什么?一篇课文究竟有多重要?笔者的答案是:语文是母语,而选文又承载着太多的价值选择,说多重要都不为过。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中职学生可塑性强,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非常重要。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中职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中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教材对中职学生价值引导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格外关注选文内容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中职学生精神成长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价值取向,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新建构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价值取向。 2015年以来,笔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中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的确立很大程度上缘于笔者对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研究兴趣。笔者对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研究兴趣大概始于1999年。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笔者一直在中职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日常备课特别是"备教材"时对选文甚是用功,后来渐渐萌发了研究选文的兴趣。笔者撰写的关于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5篇论文在《职业技术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等期刊发表,特别是近3700字的《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选文的不足及改进》一文在《现代语文》上发表时,编辑专门打来电话,称赞"小文"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章,一线老师能写出来很不容易",这更激发了笔者研究选文的热情。2016年9月,笔者申报的"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研究"被立项为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二、研究的现状 语文教材(在本研究中特指语文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承载着知识和技能,還蕴含着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的稳定的理念。 我国的语文教育虽然有"文以载道"的重要传统,但对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却不够重视。在2000年之前,涉足语文教材价值取向分析的研究者主要有吴永军、曾天山、朱志勇等人,相关研究成果也仅有6篇,其中吴永军的《中国大陆、香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至今仍有广泛影响。随着课程社会学的盛行,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逐渐引起重视,在中国知网以"语文教材""价值取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相关文献129篇,著作6部。 1.研究的对象 通过文献统计可以看出,以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的最多,有45篇,以中职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的最少,仅有7篇。 2.研究的内容 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概括来说,研究主要从选文、练习、知识、助学等4大系统着手,其中有关选文价值取向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关于选文的研究又主要从主题、主人公、作者、体裁、篇目等层面展开,研究者对选文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较为全面。其中傅建明的《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认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爱国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共产党、无私奉献、勤劳刻苦、诚实善良、人际和谐和男性中心等8方面内容。何文胜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将价值取向划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和其他等8个范畴,各范畴价值取向的内容又包括相应的元素。吴晖湘的《试论中职语文教材的时文价值取向》把中职语文教材"时文"的价值取向界定为贴近现实生活、反映行业动态、展现社会之义、描述人性之美。上述3篇文献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研究的方法 就检索的文献来看,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法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动态分析法研究。其中,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是采用的主要方法。如闫艳、程治国的《中新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比较了中新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发现新加坡的华文教材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侧重公共道德、伦理道德、亲孝等内容。相较而言,我国的语文教材更注重思想教育,更注重对领袖人物和革命精神的颂扬。比较典型的还有屠锦红的《民国与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李海云和张莉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指对学术文献的内容进行客观而又系统的分析并进行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界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教材研究已成趋势。如吴永军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分析》、朱家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董春亮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的探讨》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 历史研究法是对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如郑桂华的《20年来语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径及突破空间》、宁冬梅的《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均运用了历史研究法开展研究。 动态分析法是指与上文所谈到的比较法、历史法、内容分析法等静态的分析方法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具体来说,它是指将教材研究引入教育实践,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中对教材进行分析。 4.研究的视角 18年来,研究者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研究视角,对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进行多角度审视。具体而言,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展开分析。如傅建明的《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就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关注教材的价值取向。而郑宇的《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文评价的反思则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从趣味性、可读性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选择、编排选文。三、小结 综上所述,18年来有关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逐渐被重视。研究内容从显性价值的分析发展到隐形价值的揭示,从道德价值取向延伸到文化價值取向。研究方法以静态的文本研究为主,在今后的研究中动态分析法具有较大的运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