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查发现,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教师对教材和文本的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随意性强,无法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第二,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特征,不能结合学情找到教学的关键点;第三,在教学中视教材为唯一,缺乏拓展,无法根据需要提取文本或知识链接;第四,对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提高不得法等。要想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取得实效,课堂建设的关键环节还在备课上,只有精心备好阅读课,才能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素养;备课;教学关键点 一、备课前教师要下的功夫:对学情和课标的整体把握 要备好一堂课,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1、认真分析学情,找到孩子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基于生长点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好课尤为重要。①与学习新知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了解;②预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③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 2、预设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兴奋点。教师在备课前,拿到文本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怎样学习,需要老师那些指导,我会对文本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从而确定教学兴奋点。 3、教师心中要有全面的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价观。心中有本账,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阅读课堂的大目标。而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教师有了这个评价观,才能更好地走好阅读教学之路。 4、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堂课的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中是否留足了学生自我生成、思考、反馈、碰撞的时间,让孩子们能自主学习与构建,教师必须考虑周全。 5、对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了解清晰,不拔高或降低要求,为学生知识的循序渐进发展把关。备课,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只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便可以自由地取舍教材。这不单单是打破教材的组合,甚至教师可以补充内容,乃至教师自己创编教材 二、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课标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就要钻研教材,在钻研中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教学元素。文本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思想。这种种问题,教师在解读文本是必须得出答案。[1]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本的创作背景,正确理解文本。并思考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读懂、读透课文,领悟方法——即"理解与运用语文"。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2、分析文本特征,找准教学切入点和关键点。备课者首先吃透文本的"例子"功能更重要!也就是说,在作为系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系中,这篇课文,要达到的是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是语文备课的根本,甚至是灵魂。对于一篇教材,我们可以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方面进行研读,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3、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这是一个教師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对文本、学生、课堂的一个整体思路,是本文教学的方向。目标的准确与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 4、基于学情,找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找到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5、寻求教学拓展。教案的设计离不开要"补充、调整、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对话,比较与精选:取舍近态课程资源;寻觅与探究:开发远态课程资源;激活与创生:优化设计课程资源;执行与反思:培植新生态的课程资源。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我们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应该拓展;与本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要大胆地舍弃。 三、设计环节与教学方法的确定:简洁易操作 1、确定教学主框架。如:在教学课文《可爱的大熊猫》一文时,将教学的主框架定为自读——探趣——精讲——巧练——激情: 2、找到最佳教学途径,落实教学细节。在确定以上五步教学框架后,我进行教学文法的选择: (1)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自己在文中了解了熊猫的哪些可爱之处。阅读课以读为主,三年级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孩子进行预习,让孩子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并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你对大熊猫的哪个特征最感兴趣,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读写结合: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把大熊猫的这个特征表现出来的。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4)拓展: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培养孩子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3、思考课堂教学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反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必须对学习任务进行反馈,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从而通过评价的语言、动作等唤醒和激励孩子们更持久、更热情地投入学习中,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并帮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机智。 四、反思几个重要因素是否得到落实,进行修改 1、是否留足时间,让孩子自我生成。2、问题设计是否精当合理。 3、学生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是否能得到提升。 4、是否落实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总之,备课只是一种预设,老师只有备好了课,面对学生时才能不打无准备之战,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才能更加有效。但预设和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许多课堂临时生成的教学点和问题,这时,教师要以弥补教学设计之不足或升华教学精彩为契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始终为学生育德、育能、育心作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学勇,黄行.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3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