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境
  如何让孩子喜欢数学,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趣的情境会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走近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和实际生活,创设出富有数学情境的情境。在这本书里吴老师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即创设情境要有情趣、有生活、有问题、有互动、有文化。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情境创设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强调学生互提参与的情境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特别是思维的参与,从而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生成智慧。
  一、创设游戏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们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景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如教学"认识角"一位教师创设这样情景: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在学生猜想后,师:我们不仅学会猜想,而且要学会验证,是许多数学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最后学生得出,能变成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及更多。这样,精心设计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激引学生精彩的智慧。
  三、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记得我无意中搜索到的一次全国数学课堂教学比武中,有一位教师在"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授课即将结束前,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开放的问题情景,令所有的听课教师为此喝彩:同学们,能不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对今天这堂课作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求只能用百分数知识,评价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的表现。生:我们第一小组的正确率达100%。生:我们班男女同学表现平分秋色,胜率各是50%。生:我对老师今天满意率是50%,此话一出,包括听课的上课的老师为之惊愕。当此生说出:我非常喜欢老师上课,但今天我举手4次,老师只叫到我一次,所以……全场报以掌声。
  四、创设比赛的问题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从教学过程看,教师通过创设比赛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师吴正宪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刚一开始,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比赛拍球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于是大家提议"选代表"。每组派4人(这里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概念),并当场统计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也自告奋勇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记入了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吴老师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戏,以情导知,以知促情,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还是初步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五、创设实验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手脑有机结合,令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例如:教学"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用天平测出各种较轻物体的质量后,我们又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质量(210克)。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右盘,天平却仍不平衡,于是学生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我们应该怎么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质量的图钉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称出质量的桃子当砝码,有的用二分币,有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各组同学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质量。
  六、创设"陷阱"问题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抓住关键,设计有意义的"陷阱"让学生去尝试,形成一种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促进主动探求的最佳时期。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改变了由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活动,由学生提出几个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算出一两题时,教师已经全部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奥妙!"迫使学生带着困惑与渴求的心理去思考,探求其中的规律。得出初步结论后,教师再围绕"最简分数"这一判断的前提条件为"陷阱"设置点,再创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结果学生又失误,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总而言之,精心创设多种形式的有趣的问题情境给课堂注入了探究的动力,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网站目录投稿: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