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具体工作实践出发,复盘了部门的一次产品改版活动,梳理分析了整个流程,并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个人理解复盘是事后分析、归纳、理解、总结、举一反三,找出本质与规律,再到指导下次活动的应用方法。 近期工作上需求改版以前内测的一款2B产品。改版的原因是,用产品负责人反馈大概意思来讲就是:这东西谁用谁知道,总结两个字"难用"! 这次改版对于我们部门而言,设计过程中增加部分新的交互分析方法与沟通方式,以及相较于咱部门以前同等工作量相较,这次用很少的时间完成该任务。我认为这些是比较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有了这次复盘计划。 接下来就开始来复盘分析: 改版的预设目标 首先,提醒预期目标设定需要具有五点要素: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 目标: 重新归纳产品架构,使用户快速寻找核心功能,便于用户操作; 优化用户流程,为流程减负,删除与合并部分功能; 使布局美化与合理。 改版任务的预期目的 1. 比原产品更加使小白用户上手 重点从层级架构上着手,在这个过程需要明白:"用户点击次数越少越好"与"必须限制给用户的选择数量"这两条规则是错误的。 如果用户点击次数越少越好,意味着界面层级设计很浅,那么这就会迫使用户在每一层级中在数量较多的可行操作中做出选择,每一层的可选操作级增多了。 事实上,研究表明,优化点击数量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来源:uxmyths.com网站总结) 必须限制给用户的选择数量,这个规则就是人们常说的"7项规则",即,用户面对的选择不应该超过7个,这是人类选择能力的极限。 这条规则也是错误的。"7项规则"源于普林斯大学认知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他阐述到普通人的工作记忆只能保持7种不同的事物,但不适用于人在选择时的情景,因为大多数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会去记住选项,只需要浏览选项内容,然后选择一个看起来满意的选项。 尽管大多数人可以在很多选项里做选择,但是人们也通常不愿意这么。所以,小白用上手的界面,并不是每一个页面通过很少的点击次数到达,或者每一步都有可少的选项,而是每一次独立的点击都尽可能的明显。 如果用户心理有很明确的目标,那么每个层级都应该有一个明显能满足他们的选项,或者至少能接近他们的目标。(来源:《用户体验百科全书》人民邮电出版社) 2. 比之前其他项目产品设计更加流程化 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设计,使设计有理有据。 任务结果 重要核心功能比之前易找、易操作,流程简洁。结论来源于可用性测试,方法:面对面测试。 新增交互工作前期内容,其中包含:场景假设、业务分析、用户分析、关键因素分解、核心功能路径、功能卡片分类,以往交互稿只有信息架构、线框图。 重点:功能卡片分类,我个人认为这一活动是较为关键的部分,因为它不仅体现交互设计的专业性,也能让相关人员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增加对设计信任感。 缺失:业务架构(产品经理完成)、产品架构、交互说明、流程图。其中关于交互说明部分与流程图,缺失原因是,团队设计制作的交互线框图为页面按钮可点击与部分可现实动效果的样式,基本能够满足UI与开发的理解需求。具体需要哪些,其实看团队之间配合需求与时间截止日期。 小结 在改版中,首选明确任务预期目标与目的。需要尝试深入询问设计目的,因为有可能负责人回答的目的不是目的之一,可能有其他次要目的。 比如,产品经理说改版目的是优化用户体验,但实际情况研发的产品还未上线,拿不到真正用户的体验数据,反馈来源于内部使用测试,次要目的是给领导汇报进度。 确认改版目的后,时间期限确认,优先级确认,改版资料(文档之类)确认,参与人员与分工确认,这些确认好了,就可以开始任务了。 其次,进行UE任务活动中,分类包含前期工作与交互线框图(如下图)。 当前期工作满足了基本的核心功能与大方向正确时,就可以开始线框图设计。因为无法保证,在具体制作线框图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其他问题,那么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回头修复与补充前期工作的内容,并同步团队任务更新里。 前期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目的: 在设计过程中保持方向与核心不变,当偏离设计主旨可后头查看,达成组员认知统一; 需要讲解与沟通交流时,这些是最好的核心展示与通俗的内容; 人员工作交接时,方便其他人员快速参与进来; 留档,确认工作内容; 最终 设计过程中,时刻遵守着尼尔森十大定律:防错、容错、易取、易扫、操作可控、一致性、人性化帮助、灵活高效、状态可见、贴近用户认知。方法不在旧,贵在实用。 最后,设计过程中开放心态,交互设计相较于其他职业而言,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设计问题根本没所谓正确的方案,任何问题都有无数种可行性解决方案。 个人需要做只是堤防沉没成本,快速迭代出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