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的明与暗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的视觉敏感度,而且还能左右我们的心理导向。 一张曝光正常的照片能让我们感觉舒适自然,而一张欠曝或过曝的照片不仅令美感打了折扣,而且还会损失大量的画面细节。 曝光是一个比构图还基础、更值得入门摄影爱好者认真学习的重要概念。 那么,曝光到底是什么?如何界定过曝或欠曝?曝光值是如何测量的? 今天,影像君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摄影中的「曝光」。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为了弄清楚「曝光」的具体定义,我们必须先要理解几个与之相关的基础概念。 1.1 发光强度 概念的描述与定义往往都需要建立在一些具体的测量模型之上,很多相关、相近的概念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叠加、嵌套,因此,理解模型是打通认知的起点。 桌上有一支蜡烛,它的火苗视为一个「点光源」,我们假定蜡烛是以火苗为中心、以球体形状向四周散发所有光线(包括人眼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如图1-1所示。将球体以球心为中心分为若干份,其中一份则称为「球面度」(steradian,又称「立体角」)。蜡烛在单位球面度所散发的所有能量,称为「辐射强度」,单位为瓦特/球面度(W/sc);而其中可见光的能量则称为「发光强度」(luminance intensity),用单位坎德拉(Candela)表示,简写为cd。Candela一词源自拉丁文,意为candle(蜡烛)。 图1-1 发光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亦即光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指数级递减。如图1-2所示: 图1-2 1坎德拉的发光强度具体是这样定义的[1]: 将一个1平方厘米的黑体加热至铂的熔点,其发光强度的1/60即为1cd。 我们在谈论摄影时,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默认都是在「可见光」的讨论范畴,因此,我们只需要记住「发光强度」这个术语即可。而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光源;二是可见光。 1.2 光通量 假设有一个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它在单位球面度每秒钟所发出的可见光的总量,定义为「流明」(lumen),单位简写为lm。如图1-2所示: 图1-2 可见流明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那它有什么作用呢? 点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在所有方向上发出的所有可见光的能量总和,称为「光通量」,亦称「光流量」(luminous flux),用单位流明表示。 光通量和发光强度描述的都是有关光源所发出的可见光,其区别在于: 前者描述的是所有方向,而后者则是指某个具体方向(单位球面度)。对于一个恒定的光源而言,其单位时间的光通量是不变的;而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测到的发光强度则是不同的。 1.3 照度 1流明的光源全部照射在1平方米的界面上,其界面上所有的入射光通量定义为光源的「照度」(illuminance),用单位勒克斯(lux)表示,简称为勒。1 lux = 1 lumen/m²。如图1-3所示。 图1-3 可以认为,照度是将光通量从三维曲面转换至二维平面。它为定义曝光奠定了测量基础。 1.4 亮度 「亮度」(Luminance/Brightness)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光学概念之一。那到底什么是亮度呢? 光测量学上定义,每平方米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所反射的可见光的光线强度,即为「亮度」,用单位坎德拉每平方米(Candelas/m²)表示。 亮度和照度是两个非常相似而且经常被混淆的概念,想要正确地区分两者,必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亮度是描述人眼感知到的光线强度,而照度则是描述光源的物理属性; (2)人眼感知到的亮度跟物体表面的质地、对光的反射效率有关,而照度仅与光源有关;相同的光源,入射界面若粗糙,则易发生「漫反射」(多方向反射);若光滑,则易发生镜面反射(单方向反射),此时,人眼在出射光的角度上感知到的亮度最高,这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3)亮度是反射光在某个具体方向上的强度,而照度则是所有方向。 图1-4可以更简明易懂地表示以上4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1-4 二、曝光的定义 我们平时所说的「曝光」(exposure),严格而言可分两种情况: (1)当「曝光」作动词用时,它指的是光线与一些光敏介质(如感光胶片、传感器等)发生光电效应,使其感光; (2)当「曝光」作名词用时,它实际上指的是「曝光量」,而后者便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概念。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文所说的曝光都是指曝光量。 那什么是曝光量呢? 2.1 曝光量 光敏介质在光线照射期间所累积的照度总量,定义为「曝光量」(lumious exposure),单位「勒秒」(lx-s),用公式表示即: 其中E为可光见的照度(lux),t为时间(秒)。 对应到摄影中,光敏介质即为胶片或电子传感器,入射光的照度由控制通光孔径大小的光圈(详见文章《关于光圈,这是我为你整理的最详尽的干货,值得摄影爱好者们收藏》)决定,照射时间(即曝光时间)由相机快门(详见文章《摄影知识科普 | 你最熟悉的「快门」,却藏有这些你最陌生的认知》)决定。也就是说,相机的光圈和快门共同决定了感光介质的曝光量。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会问: 我曾听说过一个什么「曝光三角」,不是应该三个参数共同决定曝光量吗? 2.2 曝光三角 谈到摄影中的曝光,似乎很难不提「曝光三角」。所谓的「曝光三角」(exposure triangle),是指以感光度(ISO)、快门、光圈三个参数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1所示),只要其中一个变量改变,其余至少有一个也要随之改变,方能获得「曝光最优」的图像。 图2-1 曝光三角概念的流行,令很多人以为这三个参数共同决定了图像的曝光量,这其实是错误的! 感光度虽然能使最终的图像看起来更亮或更暗,但它并不能决定曝光量,很多人都是被曝光三角误导了。本质原因如下: 对于胶片摄影而言,感光度(也叫「胶片速度」)描述的是底片对光的敏感程度,并无控制入射光数量的功能。感光度越高,意味着胶片中的溴化银(光敏物质)的颗粒越大,越粗糙,与光子发生「光电效应」的效率也越高; 对于数码摄影而言,感光度(ISO)实际上是指对电子传感器所捕获的电信号进行后期放大的程度,它是在影像曝光之后执行的,并不能左右前期光线(或光子)进入镜头的总量。因此,ISO本质上并不能决定曝光量。关于感光度ISO,影像君以后会专门为此写一篇文章详细介绍。 事实上,还有一些变量可以影响最终的曝光量,比如场景亮度(对于影棚摄影而言,它是可控的)、中灰滤镜(控制通光率)等。 故,我们必须明白:这个所谓的曝光三角并非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模型或光学定理,而只是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三个参数与亮度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加入其它相关参数,变成「曝光四角」「曝光五角」等。 了解了曝光的定义,我们便知道了曝光究竟指的是什么。那么,问题来了: 曝光究竟是如何测量的呢? 三、曝光测量 我们平时拍照时想必已听过不少这样的「行话」: 这张过曝了、那张欠曝了、曝光要正确才行…… 当你听到这些,你是否思考过:何为「过曝」?何为「欠曝」?「曝光正确」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先理解曝光是如何测量的。 3.1 曝光值 先来了解一个新的相机参数。 1950年代,为了更好地表示相机快门与光圈组合对曝光的影响,来自德国的一位快门制造商Friedrich Deckel提出了「曝光值」(Exposure Value)这个概念,简称EV。它代表的是相机快门与光圈组合的一个数值,因此也称为「相机曝光」(Camera exposure)。 EV系统定义了与快门、光圈之间的关系: 其中:EV为曝光值(四舍五入后取整数),N为光圈f值,t为快门(秒)。 1个EV表示一个曝光「档位」,每增加或减少一个曝光档,光线数量相应便以2的指数相应增加或减少。 由于光圈和快门共同决定EV,因此,同一个曝光值(即相同曝光量),可以有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组合,如图3-1的EV表所示: 图3-1 除了快门和光圈,场景中的亮度和感光度也能影响曝光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其中,L为平均场景亮度,S为感光度(ISO值),K为反射光测量常数(通常取12.5)。 因此,通过测量平均场景亮度并给定一个感光度,便可计算出相应的EV值。 于是,可以通过一幅升级版的EV图将曝光值、快门、光圈和ISO、场景亮度之间的关系对应起来[2],如图3-2所示: 图3-2 上面的坐标系,斜线表示EV值,连接的是一对光圈(纵坐标)与快门值(横坐标);下面的坐标,斜线连接的是感光度(纵坐标)和场景亮度(横坐标)。通过这张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EV与光圈、快门之间的关系,还能比较不同程序曝光模式(如快门优先、光圈优先等)下的曝光情况。另外,通过参考第二个坐标系,我们还能查看相机在最暗处和最亮处的影像捕捉能力。 那么,曝光值在摄影中如何应用呢? 这便涉及到测光的概念了。 3.2 EV与测光 摄影中所谓的「测光」,其实是「测量曝光」(exposure-meter)的简称,具体指测量拍摄主体在场景中所反射的光线亮度,以便获得最优曝光。 所谓「最优曝光」,也叫正确曝光,是指高光区域不会因过度曝光而出现一片惨白(过曝),暗部区域不会出现一片漆黑而细节丢失(欠曝)。在摄影中,以18%灰度卡(即「中度灰」)所反射的光线亮度定义为EV0,即为相机认为的正确曝光。 图3-3为单反相机中显示屏中的EV参考标尺: 图3-3 这个EV曝光标尺表示的曝光范围为-3EV~3EV,共有6档的明暗范围。当半按快门时,白色光标会显示相机当前参数组合下的曝光值,位于0则表示曝光正常,向右移动表示过曝,向左移动表示欠曝。 EV标尺除了供设置参考,还能用于「曝光补偿」,即人为修正所需的曝光水平。此外,还能用于「包围曝光」,即设置3个档位的EV值(如-1,0,1),用相同参数拍摄,得到分别是欠曝、正常和过曝光的三张相片,最后通过后期软件合成,即得到一张高光不溢出、暗部有细节的高动态范围的相片,这便是HDR(High Dynamic Range)。 其实,并不存在「正确曝光」的统一标准,因为拍摄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创作和表现需求而刻意地过曝或欠曝,相机里的EV0未必就是你要的正确曝光。 摄影中的测光方式有很多,比如使用手持测光表,它主要是测量主体所在场景中的入射光。多用于商业摄影(如人像摄影),普通摄影爱好者会比较少用到。 没有测光表不要紧,我们还可以直接使用数码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后者便为我们重点介绍的部分。 四、 相机内置测光系统 为了便了拍摄者能得到理想曝光的相片,如今的数码相机都有搭载测光系统。它主要测量的是经主体反射而进入镜头的光线。相机内置测光系统一般由若干组硅基感光元件(SPC)构成,主要位于取景器侧边和反光镜底部(如图4-1所示)。一些高端相机还会在传感器前下方内置多个矩阵感光元件,利用反射光线测量传感器中不同区域的曝光水平。 图4-1 数码相机通常内置几种测光模式,以Canon品牌为例,主要有:点测光、部分测光、中心偏重测光和评价测光等4种。 4.1 点测光 点测光(Spot metering),只测量来自场景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光线,通过测量画面2~4%的区域,计算后得出平均值。测量点通常位于取景器的中心位置,一些中高端单反则可以随焦点移动而改变测光点。 图4-1,Photo via Digital photo magazine. 点测光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测光模式,用可于一些光线反差较大的场景。 4.2 部分测光 部分测光(Partial metering),测量区域比点测光更大一些,基于取景器的中心圆略向外扩展,约占画面8~13%的比例。 图4-2,Photo via Digital photo magazine. 4.3 中心偏重测光 中心偏重平均测光(Centre-weighted average metering),顾名思义,这种测光基于画面的全部区域,但侧重于取景器的中心区域,并且不随焦点位置而转移,亦即每一次拍摄都使用相同的平均模式。 图4-3,Photo via Digital photo magazine. 这种测光模式可用于静物、宠物、户外人像等主体多居于中心的拍摄场景。 4.4 评价测光 评价测光(Evaluative metering),也叫「矩阵测光」,同样是基于画面全区域的测光,但是它会偏重于当前自动对焦点所在的区域,比其它模式要相对智能一些。因此,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测光模式或者嫌麻烦,或许评价测光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图4-4,Photo via Digital photo magazine. 结语 这篇文章有点长,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开篇,我们从发光强度这个基本概念讲起,随后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光通量和照度,进而引出了「亮度」这个底层的概念。理解了亮度,才能更好地把握「曝光」的基本涵义。接着继续深入介绍了曝光值,并详解了测光和相机内置测光模式等,它们都包含了与「曝光」相关的重要知识。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而曝光则是光影的归宿。理解曝光有助于提升对光影的认知,亦有助于提升摄影的光影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