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lass作为新一代智能眼镜的开创产品,在检验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由于自身的诸多不足而遭遇了失败。距离Google Glass停产已经过去了19个月的时间,谷歌公司似乎还是不愿意让它咽下最后一口气。 Google Glass初代产品的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它为后续AR/VR等智能眼镜的开发探清了雷区。微软恐怕就直接受到了启发,在Windows 10发布会之后迅速明确了hololens的商用市场定位,并小心翼翼的对产品进行着迭代。除此之外,如何处理软硬件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的拉拢开发者,也几乎成为了所有VR硬件开发商的必修课。 硬件和软件不同,不要过早的将半成品推向市场 针对软件,内容开发者可以将免费的Beta版本登陆到分发平台,通过分发平台的反馈就能了解到这款产品当前的缺陷和市场前景。Steam平台的抢先体验模式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开发者可以将内容的早期版本以低价贩卖给玩家,以此来获得开发资金和用户建议,后期则提供免费的升级服务。 但对于硬件来说,这个方法可能不太适用。开发者版本的硬件设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完成度,消费者显然不可能针对你的开发机和成品硬件进行二次付费。hololens的开发版本就耗去了微软近5年的研发时间,而HTC Vive的开发版本与消费者版本整体差异并不大。 谷歌显然还停留在"软件"的思维上,Google Glass研发负责人Tony Fadell也承认过早的将开发版本推向公众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硬件与单个的电子元件不同,生产线的存在必定会耗去更多的开发时间,在产品推出之前就需要明确它的相关功能。而消费者一旦花费成本买到与价值不对等的产品,必然会失去信心,从而毁掉产品的未来市场。" Google Glass的硬件本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开发者反馈,这款产品的电量只能保证它正常运行1个小时,随之而来的则是性能降低与大面积发热。而Google Glass的画面成像也不如预计中那样出色,狭小的可视区域需求人们采取不自然的姿势观看。概念视频中的那些AI功能就更加是痴人说梦了,美国科技作家Robert Scoble就曾抱怨,在他上台演讲时Google Glass仍在不断的推送Twitter消息。 而对于VR设备而言,HTC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折衷的方案,他们的推广手法显得更加积极和慷慨。去年3月份,HTC联合Valve推出了开发机的申请活动,只要内容开发者通过了官网的表单筛选,就能获得一台免费的HTC Vive。通过这种方法,硬件开发商不但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还能收获行业领头者的宝贵意见。 明确定位,让开发者便于针对设备进行二次开发 Google Glass在发布之初虽然展现了智能眼镜主导人类未来的蓝图,但它的产品定位实际上非常不明确。谷歌对于拉拢商业伙伴显得尤为消极,而Google Glass高昂的售价和闭塞的渠道对消费者和开发者也显得非常不友好。这直接导致内容开发者无法清晰的看到硬件的市场前景,从而对应用开发变得畏首畏尾。 与谷歌合作的眼镜制造商并不多,只有Luxottica在内的为数几家,这导致Google Glass的造型设计久久无法获得改善。除此之外,谷歌也没有积极的去熟络科研、医疗、教育等方向的合作伙伴。 与之相对的是,hololens则经常出现在高校教育的课堂上,甚至和NASA也有紧密的联系,而oculus rift和HTC Vive虽然主攻消费市场,却也在着手商用领域的布局。 另外,消费者想要体验到Google Glass也异常艰难,高达1500美元的尴尬定价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而这款设备在2014年公开发售到2015年停产的这段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只对美国用户开放渠道。作为一款先锋科技产品,它也没有和媒介进行合作推广。 Google Glass在举棋不定间错失了良机,再加上当时智能眼镜的生态链并不成熟,很少人愿意基于这款设备进行二次开发,直接造成它的内容应用十分稀少。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谷歌公司本身也没有针对Google Glass开发出能够站台的应用,这款产品自然难以获得消费市场的青睐。 在VR设备方向,Starbreeze的StarVR头显就主要应用于企业市场,鲜明的商用倾向让他们获得了IMAX的信赖,随即衍生出了IMAX VR Centers项目和相关的内容应用。而Google Cardboard的市场定位反而十分明确,它不仅带动了移动VR的风潮,还与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企业合作,收获了不错的推广效果。 VR设备的生态链虽已初具雏形,但创新型产品仍需警惕 与Google Glass推出之时稀缺内容和开发池的情况不同,大量资本的入驻与开发者的支持,让VR设备的生态链逐渐变得完善。从低端的VR盒子到系统式的移动VR再到顶层的核心VR,消费级和商用级产品都有一定的市场空间,VR硬件开发商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没有Google Glass开拓市场时那般严峻了。不过,很多创新型的VR/AR产品仍需绕过它走过的那些大坑。 Skully头盔最初的设计十分诱人,GPS、免提系统、内置智能显示屏等组件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交通应用,但过高的定位让开发者们难以将项目运转下去,1250万美元的融资也在滥用下所剩无几。 而Veeso团队推出的面部追踪头显最近也传出了众筹失败的消息,他们在Kickstarter上发起的项目并不被消费者所认可。在VR日报看来,Veeso头显并不是一款失败的产品,但表情同步等功能更适合被用在商业领域,例如迪士尼VR影片的拍摄就需要针对Avatar进行表情定制。对于Veeso来说,众筹也许不是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 同为创新型产品的FOVE头显之所以能获得众筹的成功,在于它的眼动追踪技术能被迅速拓展到游戏、购物、设计一类的消费级应用上。 在遭遇了最初的滑铁卢之后,谷歌似乎也清醒了过来。此前就有传闻指出,Google Glass的第二代产品将主要面向企业用户。Alphabet执行董事长Eric Schmidt就曾明确表示,Google Glass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平台,它只会在短时间内停售,回炉重置后的下一代产品必将受到收费者的推崇。谷歌公司最近所申请的专利似乎也在向我们倾诉着同样的信息,更换棱镜、新增触控板、改变电池结构,无不预示着这款产品将会换一种形式再度出现在我们面前。 一款新产品的成功,背后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失败,代步工具Segway曾声势浩大的进军消费市场,但4年时间内只卖出了2.4万台,VR硬件作为打破传统的产品,自然也会受到市场的严苛考验。但总的来说,这些堆砌起来的失败经验,也会让新的技术离我们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