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在中山纪念堂前留影 年初八,我们又住进了新的接待站------广州市政府办公大楼【当时叫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住进了两个接待站,刚来时,我们住在荔湾区一所小学里,那里的接待站规模小,接待条件也不太好,最主要的是,那里的串联红卫兵很少,没人跟我们交流,信息很闭塞,我们住了两天就跑了。第二个在海珠区的一家基层工会里,靠近珠江旁边,环境很不错,生活也很好,顿顿有肉吃,但规模也较小,住宿的人不多,信息也比较闭塞,我们在这里住了将近一个星期。 为什么要搬来搬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住进新接待站就可以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是当时最珍贵的纪念品,市场上没有卖,当然拥有越多越好。收藏毛主席像章也是我们在串联中的主要目的。二是能够尽快地熟悉广州的地理环境。多住一个地方就能够多了解广州市的市情。 广州市政府地处东风路和市府前街,是广州市的心脏,距离中山路也不远,是广州最热闹的地方。这里是广州市区最大的接待站,经常有几千名红卫兵住宿在这里,各地红卫兵联络站也在这里办公,这里成了红卫兵的大本营。我们住在这里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随时同各省市的红卫兵交流,了解各地的文革动态,二是经常了解各地接待站的情况,因为我们当时最耽心的是万一中央下令撤销各地的接待站,我们要继续串联就成了泡影。 在接待站里,张贴了很多中央再次下令停止串联的通知,而且措辞严厉,中央要求各地一律撤销接待站,停止接待串联人员。 中央军委二月八日通知发出以后,全国文革大串联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外出串联的人有增无减,全国局势混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一, 数以千万计的人流在各地漫延,有限的交通工具无法满 足无限的人员流动的需要,中国出现了交通运输史上罕见的运载高峰。造成车站、码头拥挤不堪,交通堵塞,事故频发。 第二, 文革大串联是一次全国性的免费大旅行,国家负责三包【指包吃、包住、包车船费】每天花出的串联费用达数以亿计,国家财政不堪负重。 第三, 各级政府要动员大批人员来搞接待工作,这些人员来自机关、工厂、街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 第四, 参加串联的人员除了大中学校的师生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机关干部、工矿职工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些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也打着串联的旗号,到处流窜作案,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治安恶化。 当我们徒步串联到广州时,已经是一月底了。全国大串联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迫使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改变原来的计划,在1966年10月底发布停止串联的公告后,再次下令停止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撤销各地的接待站,不再接待串联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并催促在外串联的人员尽快返回本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 尽管中央已经三令五申,但实际上串联并没有停止。在广州,我们仍然看到成千上万的串联红卫兵蜂拥进城,市里的接待站仍然在接待外地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 1967年1月,上海爆发了所谓的"一月革命风暴"。1月22日,广州市的造反派"省革联"也夺了省委和市委的权,但实际上是一场"假夺权",即只夺印不夺权,省市当权派在造反派的监督下工作,广大机关干部继续上班,党政机构没有瘫痪,广州市的社会秩序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在珠海区接待站里,我们结识了几位大陆籍同学,其中两位是哈尔滨市的,还有两位是江苏苏州市的,他们在广州已经逗留了很长的时间了,哪里都不想去了,因为他们已经周游了大半个中国。晚上没事的时候我们总在一起聊天,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海南人时,感到非常新奇,常说我们是海南猴子,因为我们洗澡时都不敢脱下裤子。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这次我们搬到市政府接待站,他们也跟着来了。 第二天,我们相约到中山纪念堂去参观,正好苏州同学带有照相机,我们便在那里照相,做为我们大家在广州串联时的留影。我们以孙中山铜像和纪念堂做为背景,一连拍了好几张相片,大家感到非常满意。 位于广州市东风路旁的中山纪念堂,是广州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也是广州人最熟悉的地方。孙中山铜像和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款兴建的,坐落于孙中山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1929年动工,完工于1931年。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用铜材铸造而成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高昂着头颅,左手叉着腰,右手坚定地扶着拐杖支掌着大地,身穿风衣,是那么潇洒之极。他仿佛在发表一段演说,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不再会屈服外来列强的坚船利炮,伟大的中华民族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早在19世纪,前往海外学医的孙中山就开始接触革命真理。他团结大批爱国华侨和知识分子在1894年于擅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孙中山被推为总理。孙中山到处游说爱国华侨慷慨解囊支持革命,团结民众参加斗争,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他的领导下,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推翻,唤醒了中国人民,也震撼了全世界。他的手书"天下为公"有多少人做为座佑铭,他最早提出的"振兴中华"唤醒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子孙。 在孙中山铜像的四周,到处都是红的花,青的草,绿的树,在蓝天和白云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壮观。中山纪念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采用钢行架和钢筋水泥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欺山抱厦建筑而成。堂顶镶着宝蓝色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猿出卷。纪念堂重韵契山顶的中央,高悬一块蓝底红边的漆金大匾,上面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气势恢宏。中山纪念堂在文革期间没有开放,有时红卫兵或群众开大会时提供作为会场使用,因此我们无法看到中山纪念堂里面的真面目。 事情也真够巧,在同样一个地方,几个月后,也就是1967年7月23日,孙中山的不肖子孙们在这里上演了一场闹剧,令后人扼腕晞叹。就在这一天,广州东风派主义兵在中山纪念堂里举行庆祝主义兵成立一周年大会,而红旗派则在越秀山体育场举行追悼糖厂武斗死难者大会。势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一个要办喜事,一个要办丧事,两派群众在纪念堂、吉祥路一带不期而遇,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武斗,共聚集了两万多人,双方各有伤亡。为防止事态扩大,市军管会出动了21个连的解放军赶赴武斗现场,制止武斗,才平息了事态。 在串联途中,我不断收藏红卫兵散发的文革传单,这些传单有北京来电、中央首长讲话、当权派材料、各地文革动态等,有印刷厂印的,也有油印的,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到广州时,我收到的传单已经装满了我的挎包,再也装不下去了。这些传单对我了解各地文革动态,学习文革经验有很大的帮助。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我经常看到红卫兵们在散发传单。有些红卫兵坐在车上发传单,马路上的人们在后面追着汽车跑,人们在汽车庇股拼命抢传单,你争我夺,非常好笑。但场面最壮观的是在高楼上散发传单。这不,今天晚上我去逛街,刚离开市府大楼不远,一阵喧嚣声把我招过去了,只见另一栋大楼前面,传单象雪花一样到处飘荡,数以千计的人在大街上随着传单的流动而涌动,跳跃着抢夺传单,我也走上前去捡了一张,楼顶上有几个人影在晃动,那是散发传单的红卫兵,场面精彩极了。 受散发传单场面的刺激,我突然心血来潮,立即赶回市府接待站,到总务室那里领来一捆白纸,拿到住宿用刀子切成36开,然后跑到楼顶高喊着:"我发传单了!你们赶快来抢啊!"随即把那些白纸往楼下拼命丢。市府大楼底下马上聚集了一大群人,你争我夺,来抢我丢下的白纸。一会儿,争夺传单的热闹场面嘎然一停,人群爆发出一阵怒吼声: "烂仔!流氓!" "上楼去吧他抓起来!" "打死他!" 我一看大势不妙,赶快奔下楼,跑到一个房间躲了起来。我被吓得流了一身冷汗,连大气都不敢出,我非常懊悔我刚才的鲁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