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并不纯厚》是鲁迅先生《花边文学》里的一篇短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直截了当,很有意思。如鲁迅先生言,古人之纯厚,乃经后人一番选择而至。且后人使古人之纯厚,或能比古人更为纯厚。既然古人未必纯厚,后人缘何要纯厚古人,这是个颇值说到的问题。 前些年,"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等的事件在华夏大地引起哗然一片,"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这种曾经毋庸置疑的问题竟使得全民热议且久久得不出答案。此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惊呼,不绝于耳。仔细听,不难发现,这场大讨论中充斥着前人如何如何纯厚的事例和故事,用以印证"时代变了,人心不古"观点。你看,前人就这样被拉出来纯厚了一番。 不安于现状,不满于今时是纯厚古人的原因之一,这背后的逻辑同"别人家的孩子"并无分别,要是自家孩子事事都遂心如意,自然是不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过自家孩子了。当然这不是说要安于现状,无论对于时代,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现状总是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安然沉溺于其中,做只温水中的青蛙,最后只能落得个被人撒上花椒、油辣子面,获赞一句鲜嫩肥美的结局。 只不过通过纯厚古人这类放大彼之优点的方式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难免会陷入妄自菲薄、自我否定的境地。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也是我们纯厚古人的另一个原因。时代不同,面对的困境自然也不同,每每面对困境,都怀念从前,否定当前是找寻不到出路的。 从前固然是有从前的好,但从前可不是哪哪都好,回到从前,犹如用今时的如意去换古时的不如意,这并不是个划算的买卖。家中母上大人时常跟我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淳朴,总觉得现在这人,人心都变了,变得精于算计。可你真让她回到那个用着粮票,车马很慢,楼上楼下都用不上个电灯电话的年代,几百个不乐意。 再说那些"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论断,当真是人心不古吗?只怕是让前人面对今时今日的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也会群体性的陷入一种迷茫和自我否定之中。以前有位大家说过:"时间在后的人比时间在前的人更有智慧,因为时间在后的人经历的年代更久,积累的知识更多。"我们读史,了解古人,不是为否定现今,而是为明心智,鉴以往的,若是盲目纯厚古人,只能是失了岁月恩赐我们的智慧。 最后,讲个有趣的事情:"人心不古",恰是一句古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