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官春 陈国敏 张自豪 牟倩秋 【摘 要】随着学前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也在不断地发展,主要包括学前儿童的个性、情绪情感、道德感等方面。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则不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情形严重者则可能患上某种心理疾病,出现社交障碍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即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学前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获得社会性,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生活,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变化趋势可能会向好的方面,也有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关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交能力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如:语言的使用、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理解表达能力、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道德行为等。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包括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带有自身的气质特点,气质具有稳定性且并无好坏之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气质可能会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只是指儿童的某些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其原本所属的气质类型并无变化。通过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对新事物的接触增多,儿童可能由原来的怯生、胆小向活泼、勇敢等方面转变。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性格与气质不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受环境影响大。总的说来,学前儿童的性格大都具有活泼好动、爱交朋友、好学好问、易冲动、爱模仿等特点,学前儿童的性格具有可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学前儿童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性格,性格不同于气质,性格受后天影响较大,我们要重视学前儿童性格的培养,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性格,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也极为重要。能力是指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心理特征。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力的构成也不相同,学前儿童的能力主要由运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智力三方面构成。学前儿童由于性格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喜欢跑、跳、爬等,在这一阶段我们要重视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让儿童参与各种活动。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周边感兴趣的事物都具有探索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社会经验逐渐增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帮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或者是自己学习穿衣、吃饭、洗脸等等,他们也喜欢创作一些小物品,比如剪纸、折纸、搭积木、玩橡皮泥等。智力在学前儿童这一阶段也将得到飞速的发展,智力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逻辑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等方面。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智力的发展,學前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对生活有足够的了解观察,对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要有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逐步掌握社会生活技巧。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的觉察,是对所有关于自己的生理、心理以及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意识有三个发展阶段,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包处于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这两个阶段。在1岁末左右,儿童可以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在2岁左右,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等等,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生理自我基本成熟。3岁以后,儿童的社会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在6岁左右,他们开始对自己有独立客观的评价,逐渐摆脱对成人评价的依赖。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意识也有所发展,可以初步地判断是非对错,比如说做某件事会让父母不高兴,他们便不会做了,但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自控能力较差,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个体外部的特征,很少涉及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是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活动、情绪情感等,这有利于学前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这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俗话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是基本的情绪情感。儿童自出生后就有了情绪,比如新生儿会大哭等。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意识发展、个性形成,同伴交往等都有激发、促进作用。因此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活动中,社会性内容越来越多。比如新生儿在2—3个月就会产生社会性微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笑、对他人笑的次数越来越多。由于情感中社交成分的不断增加,引起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反应的社会动因不断增加,0—3岁的儿童,产生情绪情感主要是生理需要,如:饿了的时候,没有得到食物或是尿裤子了等等,儿童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哭闹。但三岁以后,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增多,他们产生情绪情感主要是社会需要,如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时,学前儿童会有开心、自豪的情绪体验、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和喜欢的小朋友一起玩了,他们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三岁以后,儿童产生情绪情感的动因以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主导。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者不去做某种行为。比如,在孩子愉快情绪下,他们愿意学习,做什么事情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活动也不积极。所以,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利于学前儿童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发展自身的社交能力,更好地体验社会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经验,对于如何解决压力情境中所遇到的不适应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个体在发展中,总要经历各种失败挫折,然后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长。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在父母、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尝试着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锻炼自身的意志力,获得社会经验,发展自身的独立性,逐步适应生活。社会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逐渐增强,能不断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2]李红主编.现代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