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边缘部落就上了贼船 新鲜出炉的2009年中国大学排名榜单上,谢言所在的学校赫然占据着百强里的一席之地,可如今的她对此却并不是很"感冒"。 11月连下了几场雪,北京骤然进入寒冬。在寒风中,应届毕业生谢言依然奔波在京城各个招聘会上…… "我不否认我们学校的整体实力,但我们的专业根本挨不上边儿!"谢言解释说,学校作为理工类院校,整体排名基本是由众多理工类学科给拉动的,她所在的汉语言专业在文学类专业排名中被甩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院校的后面。 这种专业间的落差,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网站上关于历史底蕴、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的文字介绍和数据对比上。在谢言和她的同学们还在焦头烂额地忙于考研与实习时,同校机械工程学院等学校各大招牌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被一汽、东众等名企签走。 "就像玩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一样,如果开始选择了12门派中不讨好的角色,就注定日后可能会受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或者歧视。"谈及本专业在求职时的弱势,谢言自嘲地摇了摇头。 "你就是那个农大毕业的呀?"2008届毕业生陈松伟记得毕业前面试一家网站时工作人员挑剔的目光与刺耳的问话,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就显得义愤填膺,"什么叫就是啊,整的我跟非人类一样,难道农大就只能有那些涉农专业么?" 计算机专业的陈松伟就读于中部地区一所著名的农业大学。学校创办伊始,植物与动物等相关涉农专业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几经演变,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使得早先的优势学科不断进步并辉煌着。 而陈松伟所在的计算机专业仅仅有短短几年的历史,还没有设立自己的学院。在他入学前,系里刚刚送走两届毕业生。短暂的学科历史让陈松伟时常感觉到自己专业处在弱势地位。 陈松伟说,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很多是刚毕业几年的硕士;而那些主流专业的大多都是教授、院士在授课。 对于师资力量的差距,在他的校园网站上可见一斑: 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与省部级专家……在陈松伟所说的那些主流专业的学院网页上,这些字眼随处可见。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等也很抢眼地占据着院系首页。 主流专业的先进实验设备也是陈松伟的专业只能仰视的。陈松伟回忆说,自己专业倒是有实验机房,不过设备老旧,512兆的,装个数据库软件,机器基本就跑不动了。大学4年,他基本都在宿舍编程。 "我们自己的老师上课也经常提醒我们,农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因为抢手的是理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本专业老师的提醒,让大学期间的陈松伟一直保持着警惕。 身处主流院校的非主流专业,谢言、陈松伟面临的尴尬主要来自于对比,与同校那些品牌专业的强势对比,或者与外校同专业的优势对比。对比之后,他们发现进校之初曾有的光环逐渐黯淡了。 "来这里不学主流专业就上当了,现在感觉自己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来自西部某985院校的刘明调侃道。他专业所在的学院,是学校盛传的"四小院"之一。 转专业换学校:在通往主流的方向一路狂奔 "入学至今,我们很少感觉到学校对我们的重视。遇到比较大型的活动,学院拨款极少,每次要举办大活动的时候,几个负责的同学就只好皱着眉头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奖学金数目总比某些大院少一半;就连入党名额也少得可怜;请一些所谓的业内名人来做讲座从来不做校级宣传,若来一个物理学家,早被宣传得角角落落都知道;我们系有个名头很大的学生中心,但这帽子太大,我们戴不上,至今形同虚设……" 一个名为岛岛猫的网友的一篇博文《在名牌大学读非名牌专业》勾勒了主流院校非主流专业学子的心境。很多非主流专业的学子们出于对未来发展的考虑,纷纷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尴尬处境。 大二新学期伊始,马晓灿发现班里突然多了好多新面孔。打听后方知,原来是从本校其他专业转来的。整个专业瞬间转来20多人,使得本来就热闹的教室显得有些拥挤了。 马晓灿就读于京城某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上,正对着旗杆的"中心地带"是晓灿专业的固定位置。同此优势的地理位置一样,编辑出版专业是学校的名牌专业,在学校各类专业中一直处于当仁不让的强势地位。即使是在期末考试考场安排这样的细节上,编辑出版专业也会理直气壮地出现在第一位。 "往届的师兄和师姐大多是本专业老师推荐实习或工作单位。"鉴于本专业的实力,马晓灿说他们专业的老师在校外有很大的号召力,有许多合作与交流的单位。 除了自身对编辑出版感兴趣外,这个专业的优势,也让很多外专业的学生看在眼里。于是,他们有了削尖脑袋也要挤进来的转专业念头。"管理、外语……甚至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也都加入了我们这个文科专业。"晓灿有些不解。 对于主流专业的优势地位,林迪也深有感触。 "他们忙得找不着北,我们则是闲得发毛!"本科曾就读于师范院校新闻专业的林迪很羡慕本校那些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上课,每月定期都有学界大师开设各种讲座,还有人会帮一些教授做做课题、搞搞调研等等。我们除了上课、考试外基本就没事可做了。" 专业间的落差让林迪抱定了一定去中国传媒大学读新闻的念头。2007年研究生考试,她以1分之差与梦想中的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失之交臂;2008年,她再次赴考,最终以绝对优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也请见证小众圈子的力量 其实,"非主流"原是小众圈子的代名词。在主流当道的宇宙里,小众世界的力量也是不容忽略的。周琛和张蕾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阴差阳错,研究生考试后,周琛被调剂到了某医学研究所的情报学专业。初次接触"情报学"的字眼时,周琛觉得这个专业新鲜而神秘,跟过去搞地下党工作一样。 "非主流专业应该是主流专业的一个陪衬吧。"同校的基础医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都"财大气粗",周琛并不否认自己所学专业同他们的差距。"他们的研究经费动辄就是一两百万元,我们好的项目一般都是五六十万元;像基础医学所的学生都参与临床,每月补助都在2000元以上,我们一般在1000元左右。"周琛认为,主流专业导师的知名度、项目经费、学生的补助等方面都是他所在专业无法比较的。 "所谓术业有专攻,学校既然开设了这个专业,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身处非主流专业的周琛认为,非主流专业在弱势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他对自己专业曾参与研究的新医改方案津津乐道。 "像医学、药学等专业,一个导师带四五个学生,好多导师身兼数职,比较忙,根本没有时间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有的学生答辩时才见到自己的导师。"周琛说,虽然主流专业名气大,但是学生却难以得到导师的关怀。 周琛所在的情报学专业,这届只招了6个人。他们的导师最多只能分到两个学生。 和周琛观点类似,来自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张蕾认为,在这样一个工科院校,像她所在的文科专业,虽然在图书资源、学术资源上处于弱势,但在某些方面反而凸显出自身专业的价值。 张蕾所言的某些方面,体现在具体的学生社团工作中。"理工专业的学生不擅长文字,学生会的文职工作基本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在主持。我们宿舍的几个姐妹分别担当了学校的通讯社、杂志、报纸的社长及主编等要职。"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张蕾最后援引了鲁迅名篇《在仙台》里的一句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