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倡导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各级技工类院校需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本文从理念层面、方法手段层面、课程评价层面阐述了培养技工类院校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技工类院校;能力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教育需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倡导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化自身认识,积极倡导、刻苦钻研如何在技工类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时代佼佼者。 对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特点或者特征,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学者和教育家们也在不停地探索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实训指导、毕业生培训过程中,我总结出典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 1、自身一定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清晰的自我认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主观能动性。例如,某学生立志于创业,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相关专业俱乐部和科技活动小组,不断地主动提升自身的商业运营技巧,带领他的创业小组在省级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与他一直以来的目标是分不开的; 2、创新型人才具有自身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特别是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曾经有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同学,在校期间学习优异、在班级和学校社团内身兼数职,由于她具有出色的领导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她不仅在学业、工作中大放异彩,也能在实习岗位上被用人单位所赏识。有了出色的综合能力,她在工作中频频迸发出创新的思维,为用人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3、人才的发展性和无限潜力,在创新型人才身上体现的极为深刻。每个人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创新型人才一般表现为源源不断的新思路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教师要学会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能够促进自身不断成长的事业中。 基于以上分析的创新型人才特点,结合技工类院校的学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探讨"如何培养技工类院校创新型人才"这一主题。 第一,理念层面: 1、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一点体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都应围绕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促进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 2、教师是學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灌输者。教师应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为目标,不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3、教师应长善救失,鼓励学生发扬自身的优势、弥补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方面。带领学生寻求各方资源的帮助,尽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是自身所在学科的建设者、课程的开发者,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学科建设的所有细节中,让学科和每一次课程具有先进的时代特色。 第二,方法手段层面: 1、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加深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技工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不喜欢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发散,因此,教师应该让他们在课堂内部行动起来。例如,先完成小型课题、制作学科相关的科学艺术作品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 2、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多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层次汇报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类的教学方法,在多位教师的交流分享中得出的结论是成果非常显著的。技工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而发散,喜欢从做中学,多赋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探索的机会,对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能启发学生主动反思自身的不足,提前感知职场环境和岗位要求。学生回归校园之后在学习方面一般会更有目标,甚至能把实习岗位上的新科技、新理念带回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进步。 4、校内外实践课程同样能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第三,课程评价层面: 1、多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减少一次考试成绩定乾坤的现象。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参与平时各种形式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某一次考核的分数而抹杀这位学生的综合表现。 2、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既然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更古不变,这样的话一定与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教师应根据当今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制定出多方位的考核学生的标准。让学生的长处和短处都能得到客观的评定。这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 3、评价标准应该综合化。现代社会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评价标准设置也应该对学生全方位的衡量。学生被综合化评价标准所引导,会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4、评价标准应具有发展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科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如果仍然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的话,据此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不会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根据职场现在以及未来的岗位要求设置能力和知识目标,并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在某一门学科内的不同课程主题中,也应体现循序渐进的评价指标,学生由此能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第四,培养人才的途径层面: 我们应该开发思想,打破常规,积极探索不同的途径和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同样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开发各种形式的培养方式。例如,技工类院校一般与较多的企事业单位有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师可以与企业主管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给出企业亟需解决的困难课题供学生研究、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等等,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文化建设层面: 无论是从班级文化还是校园文化的角度上来分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努力将这种影响强化成一种对倡导创新精神有益的、正面的影响,让学生徜徉在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对于那些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来说,这种积极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会引领学生向创新团队靠拢,主动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进而成为创新团队的一份子。所谓"近朱者赤"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与学校一起,积极探索提升校园文化的举措。例如,举办校、系专业技能大赛,并与市级、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技能大赛对接。在积极备战技能大赛的氛围中,学生团队内部成员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竞赛获胜的喜悦中,学生团队将创新创业思想主动传播到同龄人中。这样的文化传递和宣传效果,比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灌输思想这种传统方法要快速的多、有感染力的多。 总之,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层面多主体进行不懈努力。作为一名普通的技工类院校教师,我能做的就是总结反思工作中的经验和收获,并把它传递出去、应用在一线的教学岗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远大的育人理想;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并充分了解学情;在教学后的反思过程中不断钻研、创新,以科学的方法贯彻落实这项利国利民的大计。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2]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 2017(01) [3]刘琳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与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