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没有小题大做


  几天前,我到一所小学参加活动。由于离家比较近,我早上七点半就到了学校。不久,一些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也陆陆续续到校了。大约七点四十五分,国歌声突然响起,整个校园的学生马上停下脚步,原地向国旗升起的方向敬少先队礼。驻立在教室外的我向国旗行注目礼,心里不禁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点赞。但目光过处,不少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似乎完全没听到国歌声,仍然坐在校园的石凳上玩手机,更令人费解的是,几位老师在国歌的伴奏中脚步匆匆地拿着早餐进办公室。偌大的校园,我竟然是唯一立正着的成年人!
  当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惯常的全校性升旗活动,应该只是学校例行的升旗程序。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升旗礼仪训练中,早已形成近乎本能的习惯。可是大人们呢?在这件事情上明显做得不如孩子。在大人的意识中,只有集体列队、场面浩大、流程完整的升旗仪式才需要立正行注目礼,其他场合似乎可以例外。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相应的教育——新闻和影视都有升旗时庄严肃穆的场景,除了现场摄影报道的记者,其余人员全部面向国旗立正行注目礼。但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大人无效?恐怕与大人认为日常无须小题大做的心态不无关联。
  姑且不说大人们在升旗时不为所动是否有违反相关规定之嫌,单从教育的层面看,至少没有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会认为,大人都做不到尊重国旗国歌,我们行少先队礼也只是被迫无奈罢了。此刻,孩子们会迫切地渴望长大,因为长大了就可以和大人一样,可以有"例外"。另外,我们常说教育有时存在一种"5+2=0"的现象,孩子在学校五天养成的良好习惯,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家长放纵,而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连"5"都无法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教育的效果又从何而来?
  我们无法苛求学校承担家长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学校教育的边界不能无限延伸。但是,作为学校的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在孩子的眼中,我们不仅是老师,同时也是大人。我们无法让孩子看到全部的大人都是榜样,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成为"不那么没礼貌"的大人。
  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认为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大人就一定要先做到。譬如说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大人做得不如孩子是很正常的,毕竟经年累月,知识的遗忘在所难免。但是,在培养孩子品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大人的示范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这种责任不因场面、场合、人群的不同而有任何的收缩或打折。在尊重国歌、国徽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标志物这个问题上,大人要向孩子学习,要形成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必须明确的是,包括升旗仪式在内的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向来都是"大题"。"大题"当然可以"大做",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大范围的集体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也要注重"大题小做"的契机,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处入手,通过日常活动的浸润和熏陶,形成行动自觉。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就不是以学生为唯一的对象,大人们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
网站目录投稿: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