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技术革命总是给后发国家带来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成为电视人之前,我总搞不明白为什么国外的电视台被称作"广播公司"。 当然,只要你愿意提出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的简单——这些公司都是从广播而来,后来经营起了电视。但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广播的历史发展,就会得出不那么简单的结论——广播不仅带来了电视,也带来了电脑和互联网,带来了电子信息时代。 如果从1900年,美籍加拿大人费森登在无线电报的启发下,开始研究用无线电波传送人的声音和音乐开始,广播已经有110年历史了。如果从1910年1月13日,德福雷斯特通过无线电波把声音从大都会歌剧院传递到纽约的各个角落算,那么广播诞生到现在正好是100周年。但真正的广播事业是从1920年开始的。那一年,广播电台KDKA开始播音,这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申请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无线电爱好者们自己播音,并且自己制作收音机收听其他爱好者的播出。如果以第一家广播电台的播音作为广播事业或者产业的开端,那么今年,我们应该为广播进行90周年的庆典。 一些后来被认定为伟大的时刻,通常会寻找一个当时看来注定要被记住的日子开始。而结果往往是,这个当时看来被攀附的日子,现在只能因为和这个伟大时刻巧合而被人提起。KDKA电台选在11月2日,总统大选日那天正式开播。它以无可争议的速度第一个报告了哈定击败考克斯当选总统的消息。从此,大众远距离实时获得新闻,开始成为可能。 KDKA开播后,每晚8时开始播音,内容包括新闻、歌曲、故事朗读等。更为激动人心的是,它还开创了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每逢比赛日,人们早早的坐在如同中型冰箱大小的收音机前,收听拳击手们精彩对决的实况解说。 如同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先行者们遇到的问题一样,广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挣钱呢?收音机的制造商们挣到了钱,却无法和广播电台形成互利的产业链。直到1922年,广播才终于找到了它可以继续生存下去、并且成为一项赚钱生意的门道——广告。 1932年10月30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回顾了从第一家广播电台播出12年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第一档由企业赞助的节目于1922年9月7日播出,一家房地产公司支付了所需费用。其他广播电台都惊呆了,他们认为广告玷污了广播,这并不是谁来为广播付钱的正确答案。然而,没过多久,其他广播电台也这么做了。广播就这样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猛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从1922年到1923年,美国收音机装置数量从6万台增加到150万台。1922年,美国只有28家惨淡运营的电台;1924年猛增到1400家。广播电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节奏——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肥皂剧,成为美国梦的一个最生动写照。 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进步的意义,不亚于技术成果发明的本身。而一个产业的兴起也不一定源于技术的开创性突破,而是人们找到了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现在总算是有钱可以付给专业演员们了,他们中有许多人开始时是拒绝做广告节目的。但当广告商将钞票塞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原本认为广播会威胁到他们职业的艺术家们开始笑对麦克风,为看不见的听众祝福。告诉他们,能为好几百万人歌唱,自己有多么的高兴",《纽约时报》用揶揄的口吻描述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有报酬,自然有了高水平艺术家的加入,吸引了高水平的从业者,从而使广播赢得了更多的听众。广播自此迅速取代报纸,成为第一大媒体。 广播电台的火爆,推动了无线电器材行业的兴起。《纽约时报》这样写道:"一家有远见的百货公司做广告推销无线电零部件,一门非凡的产业由此诞生。电器制造商开始抓住这个机会,制造收听广播需要的各种器械、线圈、头戴式耳机。无线电台陆续建立,建到哪里,那儿的收音机需求量就激增"。一个由收音机和无线发射设备制造商、广播电台、广告商和消费者构成的长产业链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当时既办广播电台又制造收音机的美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的股票牛气冲天,成为最受投资者追捧的公司。 虽然规模上比不上汽车产业,但广播产业的最大价值是带动了众多的电子零器件生产厂家和构造了从广告中获得全部收益的商业模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西屋电器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巨无霸都是在广播的产业链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广播带来的巨大财富为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研发上的保障,成为后来电视产业、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等电子信息的成长根基。 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广播受到了暂时的冲击,但由于人们在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反倒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到1931年,半数的美国家庭拥有收音机。1932年,全美国的人都守在收音机旁,等待收听美国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孩子绑架案的最新进展。从1933年3月12日开始,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要收听罗斯福总统星期天晚上的"炉边谈话"。广播使全美国生活在了同一个屋檐下。 广播影响力的顶峰发生在1938年10月30日晚上。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根据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逼真的音效和解说让人们以为火星人真的进攻地球,世界的末日到了!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大恐慌。 每一次,当新的技术革命来临的时候,总有人断言什么样的产业会由此走向衰败,又有什么样的产业会搭上便车。当时光流逝,我们再回头看时,总有一些当时看似合理的猜想让人哑然失笑。1933年6月18日的《纽约时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家钟表制造商说他们的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威胁,如今广播电台每天数次广播不同国家的标准时间,使人们不再需要精确的钟表。在广播出现之前,钟表修理工有一项固定的业务就是被雇来定期为钟表校时,如今人们都自己上发条,使许多人丢了饭碗。"现在的结果是,钟表业不但没有被摧垮,高级手表似乎卖得越来越好,倒是专门以校时为工作的钟表匠职业不存在多年了。 如今,面对来势迅猛的互联网,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的人们也如当年的钟表从业者们一样心中惴惴不安。谁会成为高档腕表继续风生水起,谁又会如当年的校表匠一样丢了饭碗呢? 除了传播价值和娱乐价值,广播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更大意义是催生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广播出现之前,虽然已经有了电报和电话,但广播直接推动了真空电子管和晶体管半导体的应用。由于人们对收音机便携性和收听质量不断改进,真空电子管和半导体被研发出来并投入广泛使用,最终奠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美国更多的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的追赶和超越,那么在此之后,美国则进入了以军用为研发指导、以民用为产业基础的新的工业化时代——电子信息时代,并且一直处于引领地位。 新的技术革命总是给后发国家带来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在广播行业的跟随上,中国当时的速度甚至超过了后来的互联网。1923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当然是美国人办的。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但拥有广播电台和拥有广播产业完全是两码事。一个产业的形成,一定是在消费需求和生产能力、研发能力的共同支撑下才能产生。现在的互联网产业、汽车产业,已经在中国具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下一个呢?传统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下一个未来产业是什么呢?这种如电子信息产业之于美国,足以让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从过去的追赶和超越而置于引领地位的新产业在哪里呢? 我隐隐地感到,这个新产业就是新能源领域。价格低廉的劳动力、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批的科研人才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使中国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成为引领者。在这个领域中,或许会有哪个产业如当年美国的广播业一样,因为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获得爆炸性成长,并最终为全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