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庵在映壁庵石壁之上,一椽小筑,压壁之肩。徐庵在石佛庵之上,一椽小筑,较石佛庵稍宽,压庵之肩。 石佛庵一石佛,石佛之外无余佛。徐庵三古佛,古佛之外无余佛。石佛之象高三尺,垂目趺坐,与世像同。而古佛甚异,佛身之高几一寻。 中则释迦求道像。清槁贫削,眉卧准轩①,螺发结而不理。盘坐一枯树根,若有所思而未悟者。腹脐内吸,若久不粒者。肌骨稜稜粟粟②,若六花周绕③,强自撑耐者。背偻,若鸟巢其顶,膝跼,若藤穿其膝者。 右普贤。身跨一灰象,两手平衡持贝叶④,两目不瞬注贝叶,贝叶失矣,手犹是,目犹是也,从无字句处参观而有得者⑤。所跨象眠齿突颐外,双目宛转善睨人,人亦与之左右睨,往往人象相睨,有久而不舍者。 左文殊,与普贤雁行于释迦之次。一手持藤杖,一手着膝上坐狮。狮之状,庞然以伏,貌猛而性善,然人之爱狮不若爱象也。及晦夜入佛堂,炉香不红,琉璃火灭,有两炬炷,烛射窗闼。人即大恐退,以为室有虎也。乃从壁隙谛审其所在,炯炯者狮之目,盖阳燧为之也⑥。故人之宿于庵者,爱象又不若爱狮。 (《北墅绪言》) 【赏析】徐庵是一座僻处山间的小庙,但庙里有三尊塑得活龙活现的佛像,堪称造像艺术的奇构。对这三尊古佛,世人鲜有知者,全赖陆次云的生动记载得以传闻于世。 作者抓住造型艺术的特点,着重刻画了释迦和普贤两尊佛像的外形、姿态,并由此揭示出内在的精神世界,说明这三尊佛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不同于一般平庸的塑像。释迦容颜、发髻、坐相、身姿、体态等等,均表现了"求道"的艰苦卓绝精神,很有人情味。普贤的手势和眼神,则表现出参悟佛道的专心致志。 普贤和文殊的坐骑——象与狮也栩栩如生,尤其是一双眼睛非常有神,而且象之目与狮之目各有各的魅力。象目之奇在于"宛转善睨",狮目之奇,不在白日,而在黑夜,犹如两把火炬。塑造者选择燧石作为材料,使之在夜间也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真是匠心独运。作者写狮目之奇,先设疑障,而后揭出谜底,人的心理活动也由惊恐而至恰悦,颇有神奇的色彩,更加引人入胜。倘使先点出"狮之目盖阳燧为之",再写夜间入佛堂的情景,便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