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风险、去杠杆成为了2018年资本市场的关键词,这也使得债务危机、资金链断裂以及流动性危机等现象纷纷呈现出来。股价闪崩、银行抽贷、企业破产等问题频发,其中不乏许多业绩优秀的公司。 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价值一词重回投资者的视野,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将成为资本市场买卖双方的重要准则,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投资公司的成长性更为重要,也就是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 然而在资本流动性不足的今天,现金流却成为了衡量企业能否度过"寒冬"的重要指标,因为公司的经营中离不开现金,只有现金的周转才能产生营业收入和利润,因此现金流的本质是公司利益的缔造者。 现金可以看作公司的血液,只有让它流动才能让公司存活,从而推动公司的良性发展。如果一家公司缺乏现金的流动性,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无法得到改善,这必然将危机公司的"生命"。 从财务上来看,现金流分为三种——经营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当然经营性现金流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然而,在鱼龙混杂的二级市场中,仅仅看现金流是很难发现那些潜藏的风险点,特别是股市本就萎靡的2018年,不少企业都在财务报表上做了文章,这就需要投资者从企业的业务模式、资产负债情况以及现金流等多维度的去分析。 康美药业(600518.SH)的业绩存疑就是2018年的典型案例,这家曾经红极一时的千亿市值公司,如今却缩水大半,股价萎靡不振,接下来就带各位看官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康美的现金流之谜。康美的现金流之殇 从过去5年康美药业现金流量表中不难发现,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远低于净利润,也就表明,康美药业这五年间赚的利润,绝大多数并没有收回现金(由于存在季节性汇款等因素,现金流数据需以年报数据为准)。 另一方面,康美药业自2010年起,资产负债率常年保持在40%以上,在2015年开始更是超过50%,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高达57.56%,而在资产中超过一半是货币资金。 然而,从负债端来看,康美药业前三季度的短期借款124.52亿元,应付债券为147.74亿元,总计借款272.26亿元,现金和借款的双双攀升表现尤为可疑。 康美药业可以说是现如今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在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尤其是作为行业龙头的民营企业,如若不加速融资扩大规模就极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在不断融资、画饼的同时,财报禁不起推敲、主营业务名副其实的现象也就变得越来越普遍。 从康美药业的业务上来看,不难看出其实公司是缺乏护城河的。 2018年三季报显示,康美药业的销售费用为7.94亿元,同比增长64.39%,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2%,而研发费用与之相较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前三季度的研发支出仅为1.15亿元。 作为中药行业龙头,与其他竞品公司相比,康美药业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名列前茅,但其研发支出却位列行业倒数。 康美药业的业务中,自制药品占比不足1%,中西药的药品贸易占比较大,其中中药饮片的研发生产,基本是根据调配和制剂的需要,对已加工好的净药材进行进一步的切制和炮制,技术壁垒较低。 从2017年开始,其实类似于康美药业这样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都是由于过去营收和净利润的高速增长,并且在市场流动性充足的状态下,以高杠杆的方式加速扩张,但随着市场流动性收缩,高负债以及现金流问题就将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康美药业有着类似命运的海王生物也是由于扩张过度,现如今也深陷泥沼。"吃撑"的海王生物 2017年,海王生物(000078.SZ)大刀阔斧收购了35家公司,并新设15家子公司,业绩快速提升。2017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实现全年营业收入249.40亿元,同比增长83.30%;实现扣非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71.97%,而公司的投资金额从2016年的4.65亿元增长至42.78亿元,涨幅高达820.94%。 然而,看似靓丽的业绩背后是经营性现金流的长期流出、负债总额的攀升以及商誉和应收账款的激增,海王生物面临着资金吃紧和商誉减值等风险。 首先是现金流,海王生物自2011年起,经营性现金流就开始常年为负,仅2015年实现正向经营性现金流,而2016年开始,经营性现金流大量流出,2017全年经营性现金流为-24.33亿元。 2018年前三季度,由于收购所致的业绩大幅增长也缓解了公司一定的资金压力,经营性现金流流出相对降低。然而,海王生物2018年7月2日宣布将旗下子公司濰坊银河投资100%股权转让,也变向说明公司目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其次是大量收购所致的高负债和高商誉,据悉,海王生物2018年前三季度的负债总额为285.56亿元,同比增长51.17%,资产负债率创下80%的新高,同时商誉和应收账款都相应地大幅提升。 其实不论是康美药业还是海王生物,在资本宽松的市场上,通过资本快速扩张的模式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然而在资本寒冬到来的现阶段,现金流吃紧的问题将成为公司致命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