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纯纯的24K干货帖, 值得你当传家宝一样收藏。 一
公元前202年5月,洛阳南宫。 刚刚成为大汉帝国皇帝的刘邦, 摆下最豪华的套餐,请手下功臣们吃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喝的五迷三道的刘邦走上主席台: "喂喂,你们都来说说, 我一个泥腿子怎么就得了天下, 贵族项羽却丢失了天下。" 王陵举手抢先发言: "大家立功后,您舍得封赏; 而项羽扣扣索索的,什么都要自己独吞。 所以呀,我们都愿意跟您混。" 刘邦斜着瞅了他一眼,做了总结发言: "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所以才能取天下。" 大家一听,不得不佩服: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萧何、韩信先放在一边,这里只说张良。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有一个疑问: "张良坐在房间里,动动嘴皮子说说话, 就能决定千里之外的战局胜败, 他的能力是从哪学来的,我能不能学到呢?" 恭喜你,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 "他的能力是可以学到的, 而这个方法已经被我找到了。" 二
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胆略吗? 不敢想不敢干,还想算计别人, 您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可张良告诉我们: "勇气和胆略这玩意, 只是附加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因素。" 公元前220年,30岁的张良还是个愤青。 他的爷爷、爹地做过5位韩王的丞相, 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 那么张良的前途也必定是一片光明, 按部就班的受教育、下基层、当丞相, 多么美满的人生。 可这一切都被10年前的战火打破了。 齐楚燕韩赵魏,一个接一个的被消灭, 现在全天下只有一个国家——秦。 张良仰天长叹:"大哥,砸人饭碗还不包工作吗?" 秦始皇摇摇头,不屑一顾。 张良为了找回失去的地位和工作机会, 就策划了一桩大新闻——刺杀秦始皇。 说实话,这种恐怖主义事件真的没什么用, 从古至今、从非洲到中东, 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真理。 张良还是满怀信心的干起来了。 他把所有的存款取出来,招聘了一个大力士, 并给他配备了一把120斤的铁锤。 他们俩趁着秦始皇出巡的时候, 瞄准那辆最豪华的座驾,嗖的一下就把铁锤甩过去。 结果,车毁了,秦始皇还活着, 因为人家压根没坐那辆车啊。 作为肇事的主犯,张良没羞没臊的跑路了, 大力士也从此下落不明。 勇气可以支撑你的雄心壮志, 但想要实现目标,还得靠智慧。 三
那需要高知识、高学历吗? 受教育是必须的,大字不识一斗的粗人, 眼界、思维、能力必定受到限制。 成为通缉犯后,张良跑路到了下邳。 有一天,他饱餐一顿后出门散步, 迎面吹来的微风,路边的花姑娘, 都让他享受着黑暗人生中难得的惬意。 就在这时,一个老头子来到他身边, 脱了鞋子就扔到桥下,然后拍拍张良的肩膀: "小子,下去给我捡起来。" 张良懵逼了,感觉这是个来碰瓷的怪大爷, 正准备挥拳揍他个七晕八素, 但看到他花白的胡须、瘦弱的身体, 想想还是算了吧。 张良乖乖的下桥把鞋子捡起来, 然后再给老头子穿上。 怪老头就这么大大咧咧的把腿伸直, 穿上鞋之后扭头就走, 这一番操作,把张良看得目瞪口呆: "什么情况,不碰瓷啊,专门来欺负我的?" 走出一段路程后,老头又返回来了, 他看着一脸懵逼的张良:"5天后来这里,跟我约会。"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5天以后,张良迟到了,再约; 又过5天,张良迟到了,再约; 再过5天,张良不睡了,半夜来到桥上。 这次终于没迟到, 老头很高兴的送了他一本书——《太公兵法》。 并保证,只要学会了这本书的知识,就能当帝师。 那么问题来了:读一本书就能获得超能力? 别骗自己了。 现在的出版业很发达, 买几本《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并不难, 你去埋头读几年试试,看能不能成为军事家? 读书受教育,只是给你提供最低的能力保障, 想要突破上限,还需要其他的方法。 四
跟对老板、加入牛逼团队,就能逐步成长了吗?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确实可以让自己进步很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一声大喊, 拉开了秦末乱世的风云大幕。 张良也拉起100多人的队伍,准备前往投奔楚王景驹, 结果刘邦来到下邳扩展业务, 他就顺势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在乱世中找到第一个合伙人。 但当他见到项梁后, 就请求项梁复兴韩国,由他来担任韩国丞相, 于是,韩王就成了张良的第二个合伙人。 他们来到韩国故地开展业务,过程却很不顺利: 打下几座城池,马上就被秦国收回去, 再占领,继续失败。 就这么兜兜转转一年多, 刘邦都走上西征咸阳的星光大道了, 韩王和张良却混成了颍川游击队。 可见领导和团队,对成长有多重要。 在刘邦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韩王复国之后, 张良带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追随了刘邦。 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后, 张良又回韩国干了一阵子,不过无关大局, 可以说就在这时,他正式加入刘邦团队。 从此以后,张良的小宇宙彻底爆发了: 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动不动就决胜千里, 仅仅4、5年的时间,就赢得"谋圣"的地位。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刘邦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萧何、韩信、张良甚至刘邦,都在稳步成长。 如果真的是加入优秀团队,就能培养能力的话, 那"谋圣"的称号为什么不是陈平、萧何甚至郦食其? 所以,我又pass掉这个选项。 优秀团队只是给了他一个发挥的平台, 能不能借势做出巨大的成绩, 还需要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 五
勇气、教育、团队都是外在因素,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学到这项超能力? 怀着解开惊天大秘密的激动, 我深入研究了张良的生平。 遗憾的是,张良没有留下任何的书面教材。 但是, 我在一本现代书中找到了开启超能力的钥匙: 《毛泽东选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吧,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来举个例子。 1930年,在革命战争的初期, 很多同志认为红军太弱小、敌人太强大, 坚持下去是没有胜算的, 表现出一片悲观情绪。 为了回应一些同志们的悲观情绪, 毛主席写了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这篇文章中, 他首先分析了中国是一个外国争夺的半殖民地, 既然如此,那就会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当时的中国很难有统一的政权, 而这种分裂政权下,农民是受剥削最严重的。 因此得出结论: 只要做好农村的工作, 革命根据地就可以在几省边界的山区发展, 然后就可以"波浪式的向前扩大。" 最后的结果就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当然,这只是我简略的总结了一小部分, 在这之后还有关于 国内外局势、根据地建设、军队战术的分析,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很精彩。 虽然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 但从文章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核心的价值: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六
毛主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 先把全局的形势看清楚, 然后在全局形势下,分析局部的发展和命运, 由此得出,个体的行动方向。 除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外,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等著作中也运用了这套方法论来分析问题, 甚至林帅在《怎样当好一个师长》中, 也把这套方法论运用到军事指挥。 他们取得的成功,不需要我再做表述了吧? 这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是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任何事情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我们用这套方法论来分析一下身边的事。 比如,你想开煤矿了。 第一步:你必须了解全局的形势。 全球煤炭市场的体量、 各国煤矿的产量、价格是多少。 如果你不了解的话, 相信我,你的前途只是个土暴发户。 第二步:你必须知道国内的煤炭行情、 政策的导向、用煤的工厂是哪些。 这是局部的情况。 理解这些, 有助于你对将来的对手、合作方有很好的认识。 第三步:你必须知道煤矿的运作方式。 设备的型号、价格,工人的薪水, 煤炭的型号,运输的流程......... 由此得出,你的煤炭成本多少、卖给谁最合适。 这是个人的行动方向。 看看,这一套流程分析下来, 你就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有明确的认识, 就会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怎么做。 开煤矿只是举个例子, 你也可以用在工作、读书、泡妞...... 据我的经验, 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方法论来分析问题, 基本上无往而不利。 其实说白了,这套方法论只有20个字: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七
这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张良也掌握了。 所以他能在历次重要关头, 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来指导刘邦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跟随刘邦西征后,他们在武关遇到了障碍。 镇守武关的秦军很强大, 刘邦犯愁了:"直接跟丫干,死了拉倒。" 张良一看,硬拼不行: "秦军大将是个杀猪屠夫的儿子,没见过大世面。 只要你在关外摆出攻击的姿态, 然后派人进去贿赂他,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刘邦照做,秦将接受了贿赂后, 一看刘邦很强大,就顺势投降了。 不费一兵一卒就胜利了,刘邦都快开心死了。 武关的大门打开后, 秦将打算跟刘邦一起去咸阳抢劫一番, 张良又来了:"他都投降了,你还留着他干嘛? 万一你进关中后,他在背后捅你的屁股, 你怎么办?还不如趁他放松,冲进去弄死他。" 结果,刘邦当天晚上就派兵攻打武关, 彻底消灭这支强大的秦军,浩浩荡荡的杀进虚弱的咸阳。 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国亡。 张良两次做出准确的判断, 几万大军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要给张良一个评价的话,肯定是: "骚操作。" 如果说"武关之谋"只是小试牛刀, 那"下邑之谋"才是真正的国士手笔。 公元前205年,刘邦出陈仓、定三秦。 然后就兴冲冲的带着56万大军,直奔彭城, 想要趁项羽在山东出差的机会, 一举拿下东方,取代项羽"诸侯盟主"的地位。 可项羽打仗太猛了, 只带着3万骑兵就把刘邦打的落花流水。 一路逃、一路奔, 走到安徽下邑的时候,跑不动了。 刘邦下马弯着腰喘大气,骂骂咧咧: "关东这片地方,老子不要了。 谁有能力打下来,老子就封给他。" 张良就在旁边,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他气定神闲的走到刘邦身边,分析了局势: "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但和项羽有矛盾; 彭越和田荣,在山东、河南一带打游击; 这两个人,必须马上拉拢过来。 而我们这边, 只有韩信能独当一面,可以让他独立作战。" 诺大的天下纷争,就在张良三言两语中改变了走向。 南方的英布,从此不再听从项羽的号令; 东方的彭越,打游击、断粮道,使项羽不能安宁; 北方的韩信,灭掉魏赵燕代齐,安定了北方; 西边的刘邦,像钉子户一样扎根荥阳。 来自四个方向的包围圈, 逐渐缩小后就是垓下的"十面埋伏", 彻底粉碎了项羽的霸业。 掌握力量的,是勇猛的将军, 指挥将军的,是智慧的头脑。 八
周总理说: "项羽打了100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 凭几个主意,就成就"谋圣"的地位, 张良成为后世无数书生的楷模, 但学到精髓的,寥寥无几。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据我分析, 在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问题之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坚定不移的执行。 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的就是, 一边分析问题,一边贯彻执行,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即便因为个人的资质、环境的制约, 我们不能达到很高的成就, 但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就是冲锋向前的姿态。 只要今天进步一点点, 明天也能进步一点点, 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即便最后一事无成,我们也可以说: 与其做一个糊涂的参与者, 不如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