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百度总算放了一个大招。 号称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空降百度,担任总裁兼COO,直接面向李彦宏。这预示着,百度要启用一位新的二号人物,而包括几年前加盟百度的另一位前微软高管张亚勤在内的各个事业群组总裁,均要向陆奇汇报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陆奇是世界顶级科技公司中职位最牛的华人,且在业内有着极好的口碑,而此前先后在IBM、雅虎、微软任职的光鲜履历,也使得他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技术型的战略能力。这应该是李彦宏比较看中的重要原因。 据说李彦宏10年前就和陆奇认识了,但当时陆奇无意加盟百度。 绕了一圈回来,终于挖来这样一位牛人执掌百度大权,为百度的未来注入新的动力,想必是李彦宏早已经想清楚的,更是迫不及待的。 这难道是抗衡腾讯、阿里的节奏?看看前几日马云远赴美国与候任总统特朗普会面的无限风光,再较之腾讯在微信端的频频发力,百度可谓有点"失落"啊!然而,内心骄傲的李彦宏和抛弃商业信用的百度哪怕挖来再牛的人、再多的牛人,恐怕也难以狂飙猛进。 毕竟,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百度错过了什么? 众所周知,阿里在马云的运筹帷幄之下,早早掌握了电子商务交易的入口;腾讯则在一路波折中成功转型,由擅长复制对手到建立开放平台,成功占据了社交的入口。 而且马云、马化腾目前在进行着生态体系的布局与竞争。阿里以交易平台优势正在扩张消费生态体系,腾讯以社交平台优势正在强化它的社交生态圈。 现在看来,占位交易的入口,让阿里已经强大到牢不可摧,如果未来再与线下实体商业成功联手,那么马云创造的"新零售"更是无人企及了。腾讯在开创社交生态体系方面显然已经志在必得,一个将7亿多用户捆绑在微信上的商业案例至今实属罕见——除非将来再冒出一个更牛的产品打败微信。不能说没有,但这种概率事件极少。 再看百度。这些年能拿出手的核心武器是什么? 是一直以竞价排名为商业模式的搜索?似乎不是。搜索早已不是什么核心优势了。而且在百度搜索上面,频频发生的负面事件广为人诟病,令人同情。 难不成是以O2O为主导的生活消费服务?素有大炮之称的360董事长周鸿祎前两年曾在公开场合暗讽某互联网大佬的招牌就剩下送盒饭了。就在2016年年初谷歌旗下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以聪明的人工智能技术战胜韩国名将李世石的新闻抢夺人们眼球之时,不少人感慨:同为搜索出身的谷歌在玩未来的高科技,百度却还在满大街地跑着送外卖! 关于O2O的真相还不止于此。前几年曾经被投资人热捧的O2O事业,在2015年已经死掉了大半创业公司,以至于后来业界一提O2O便摇头。而O2O此前却被李彦宏视为百度压注互联网竞争的一个法宝——不惜砸出去200亿人民币来布局此领域。那么结果呢? 上面的嘲讽似乎暗示:百度再次下错了一步棋。还好,值得安慰的是,百度外卖与合并后的新美大、饿了么等,烧钱也好,疯狂竞争也罢,总算培育了一块消费市场,方便了大家的吃饭。 但事实证明,O2O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市场,百度砸200亿的O2O布局更像一场"搅局",至今仍在混战。但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我们需要那么多的外卖App吗?况且美团和大众点评都合并了。基于生活消费服务的战局,百度并不成功。 除了以上重头业务,似乎看不出这位大佬还有什么拿手招牌。 错过的,毕竟都错过了。 眼界决定高度。应该说,这与创始人的格局有关。当老板的眼光放在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市场焦点上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创新能力已经下降。 百度到底想做什么? 挖世界级公司的牛人,能打破创新受阻的瓶颈吗? 在2016年12月发布的《福布斯》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榜单上,BAT三位掌门人被列其中。 论三位掌门人的掌舵能力和影响力,个个都很优秀。其中,马云以极强的演讲能力"忽悠"着中国商业的变迁。而工程师出身的李彦宏似乎不善公开演讲,所以体现在对百度的领导层面上,就是工程师主导的技术型企业。 但是,百度的技术型驱动力被发挥到极致了吗?看看谷歌,前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这由此导致了今天百度的被动局面:按照市值来看,尽管BAT依然是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但是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市值为2275亿美元,腾讯市值为2247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仅为587亿美元!这何止是掉队,而是差了一大截! 排在百度之后的分别是京东、网易、携程等互联网公司,不仅BAT格局应该变成ATB了,而且后面的"小弟"也有赶超之势了。 百度不着急吗?尽管百度被赋予PC时代的信息入口,但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早已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所谓的信息入口也不算什么核心竞争力了。 而一直以工程师文化著称的百度,虽然也聚集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在巨大商业利益驱动面前,早已经变成了销售导向的绩效文化——这使得其连续十几年躺着赚钱的舒服日子一直延续着,同时对移动互联网风口的误判早已成为既定事实。 企业文化的"异化"对商业决策的把控产生致命影响,但不是企业家想扭转就能及时扭转的。 那么未来百度该押什么宝呢? 李彦宏发话了:百度已经决定将人工智能列为公司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略方向。要落地这一战略,显然需要不断吸引世界级一流人才。如此看来,挖来曾任微软应用与服务集团执行副总裁的陆奇,无疑是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下注的有力证明。 公开资料显示:陆奇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系的精英,2008年加盟微软。在微软的这几年间,陆奇领导了微软必应(Bing)搜索部门;之后被提拔为微软应用和服务集团负责人,在他的领衔下,微软Office软件扩展至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 除了令其骄傲的Office业务——这是微软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陆奇同时还负责微软人工智能应用"小冰"的整体开发。作为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小冰可以说是同样落伍于时代的微软在未来寻找增长动力的一个实践性产物,这个人机对话的工具背后,聚集了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能力——深度学习和算法,以及大量第三方软件分析公司、大数据公司的技术实力。 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有所建树,陆奇掌握的人工智能技术积累为百度提供了可能性。 百度为了发展AI,也是拼了。从另一角度看,选择陆奇执掌百度,与其说是"挖牛人",不如说更多的是李彦宏对百度战略的重新规划。这是不是说素来重于商业利益的百度开始有了伟大的格局感呢? 这个定论,取决于百度能否真正变成一家创新公司,而不是继续急于商业变现。 相比之下,初期腾讯对微信并不急于商业变现,而着重于未来社交生态的打造,这一战略追求更有大格局。 垄断企业还有创新力吗? 想当年的李彦宏创办百度时,可是互联网汹涌浪潮中的一枚英雄。现如今,与腾讯、阿里的段位相比,百度显然已经不在一个层级上了。 事实一再印证一个简单朴素的商业哲学:唯有创新,才是企业保持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支撑点。可是,谁都知道船大调头难,创新对于大企业太难了。 为什么难? 颠覆性创新的倡导者,克里斯坦森在他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机构的能力体现在其流程和价值观中,而且正是构成当前业务模式核心能力的流程和价值观,决定了它们无力应对市场的破坏性变化。 不仅百度,微软亦如此。几乎所有大企业也面临这个困境。 在多年前"逼"走对手——谷歌之后,百度变成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垄断者,占据寡头垄断地位,这也预示着这家曾经开创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互联网公司没了创新的动力。你一家独大,躺在商业利益面前就能稳稳赚钱,员工还能有激情去开拓创新吗? 套用克里斯坦森的观点,就是百度的绩效主义流程和被"异化"的价值观贯穿了整个公司的血液,渗透到了员工的灵魂深处。 去年,百度被魏则西事件困扰之际,李彦宏已经公开反思了这一点。但在外界看来,反思不等于改变。或许还没有反思到根儿上。 如今百度启动人工智能战略,可以反映出李彦宏重燃激情、释放野心。早在2014年5月,百度宣布成立百度硅谷实验室,原"谷歌大脑"(Google Brain)项目负责人吴恩达加盟,很显然,这位核心人物被百度寄于厚望——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挖掘、语音识别、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科技方向的重点突破。 就在近日,江苏卫视节目《最强大脑》第四季"人机大战"进入三番赛第二轮,搭载"百度大脑"的"小度"机器人挑战名人堂选手——11岁"听音神童"孙亦廷,双方打成平手。而在上一轮比赛中,"百度大脑"险胜号称最强大脑代表人物,"世界记忆大师"王峰。 这或许算是"百度大脑"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领域的小突破吧。但要真正做到世界级选手,需要复杂而庞大的技术积累,而时间上的征程也是不确定的。 但人工智能对于科技型企业,是着迷的。正在百度默默耕耘的微软系科技天才张亚勤此前公开透露,其主要精力是集中于人工智能的开发。而他预测人工智能是一个大于移动互联网10倍的市场。 和同出微软系的张亚勤一样,新加盟百度的陆奇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彦宏如此看重微软系高管,传递什么信号?"传奇天才"们来到百度,能否力压群雄、战出成绩? 对此不能妄加断言。但是另一个问题值得玩味:微软作为一个垄断PC桌面系统的科技公司,除了这个霸道的产品以外,近年有什么惊艳的表现吗?有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微软似乎从来没有成功过!此言不一定恰当,但也显示出这家曾经辉煌的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从竞争力上滑出第一梯队。 反观硅谷其他创新公司,谷歌、Facebook以及众多从边缘处崛起的新兴企业,微软创新后劲不足的特质已经十分凸显。而人工智能或许看作是它对未来的一种救赎,出手时机也不算晚,但远远不及谷歌。 身为中国搜索引擎霸主,百度岂不是如此? 而频频花大手笔挖来缺乏创新能力企业的高管,能拯救百度吗? 静观其变。 注:原标题为《百度再挖微软高管,能抢过腾讯、阿里的风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