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摄影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带领人们看到有趣的微观世界。那么,初学微距摄影,需要避免哪些技巧误区?又该如何快速掌握微距摄影的学习技巧?作为摄影界的"老司机",分享8个建议,让初学者快速搞懂微距摄影。 一、选择拍摄位置和天气 拍摄微距,大多喜欢拍摄昆虫,其次是花卉植物,所以挑选拍摄位置和选择适当的天气是很重要的。 以拍摄昆虫为例,拍摄位置首先挑选在公园、树林等植物覆盖率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寻找到昆虫进行拍摄。 在气温较低时昆虫会相对安静,更容易"配合"微距拍摄,比较不会被惊走。现在是夏季,选择早晨时段拍摄微距更容易拍摄到昆虫静态时的微距照片。另外,微距摄影更推荐阴天、多云等天气,此时环境光线柔和、反光较少而色彩更艳。 二、挑选镜头 微距摄影,更推荐使用专门的微距镜头。如果没有微距镜头,也可以使用变焦镜头的长焦端进行拍摄,或者外接镜搭配普通镜头使用,或者倒接镜头等等,这些可以在成本更低的情况下进行微距拍摄。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还是全画幅相机+微距镜头,因为微距拍摄的题材众多,适用性较广,所以并不会放在柜子里积灰。微距镜头也有中短焦距的,如50mm、60mm等,在拍摄昆虫等题材时需要靠近拍摄,容易惊走昆虫,所以一般不推荐此类微距镜头。 最佳的选择是焦距在100mm左右,比如佳能的100mm,尼康的105mm,腾龙的90mm等,都是很不错的拍摄选择。 三、什么时候用闪光灯? 拍摄较小的昆虫,因为超近距离拍摄,导致景深很浅,所以需要缩小光圈(如F16);还要使用高速快门来抓拍会移动的昆虫,保证照片不会模糊;再加上使用较低的ISO来保证画质,因此照片的曝光量较低,所以就需要用到闪光灯来补光了。对于选择什么样的闪光灯倒是要求不高,机顶闪光灯也是满足需要的。 在很多微距的拍摄过程中,如果环境光线充足,也并非要求达到1:1的拍摄效果时(就是镜头适当远离拍摄主体),大多不需要用到闪光灯,只需要适当开大光圈即可,这样的画面会更加自然。 但在近距离拍摄昆虫等题材时,建议使用闪光灯,拍摄昆虫的细节特征。 四、扩散器的妙用 闪光灯一般搭配扩散器使用,因为闪光灯的光线太硬,影响照片的画面效果。此时搭配一个扩散器(可以选择薄纸或白色棉布等),可以阻挡部分光线,让主体得到的光线更加柔和,从而让照片的阴影和高光对比不强烈,让整体画面效果更加自然。 五、手动对焦 拍摄微距,基本上要抛弃自动对焦,因为拍摄距离过近,自动对焦会找不到对焦点或对不上焦,所以要将对焦模式调整为手动对焦MF。 在拍摄静物时还可以选择三脚架来稳定相机,进行微距拍摄。但在拍摄昆虫时,拍摄题材和拍摄时间上都不允许三脚架进行拍摄,因为昆虫容易受惊而飞走,这就要求拍摄者要练就麒麟臂或提高快门速度。 而且在手持拍摄等情况下,又要调整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需要面对和攻克的技术难点,需要长时间的拍摄实践来积累经验。 六、快门速度 上面说过,拍摄昆虫时,拍摄环境和时间都不允许使用三脚架拍摄,所以需要提高快门速度,初学者建议使用1/200秒或更快的快门进行拍摄,在掌握了一定拍摄技巧后再逐步降低快门速度。 因为高速快门的曝光时间较短,容易出现补光到主体而没有补光到拍摄背景,造成拍摄背景偏暗,乃至全黑背景。 而低速快门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只是此时需要借助豆袋或三脚架来稳定相机以获得更慢的快门速度,但可能将昆虫惊走,所以需要更多的耐心进行拍摄。 七、光圈 因为微距拍摄的浅景深原因,所以大多数时候会将光圈缩小,如F11、F16等,在拍摄1:1的画面效果时,可以有效增大景深范围,让昆虫细节更容易得到表现。否则开大光圈,景深可能只有几毫米的范围,拍摄难度更大,效果也不佳。 但是在不拍摄1:1的画面效果时,适当增大拍摄距离,可以拍摄到更多的画面元素和背景,此时开大光圈倒是可以增加画面曝光量,提高快门速度。 八、寻找拍摄角度 拍摄昆虫或者地面的花草、蘑菇等,如果站着垂直俯拍、45°俯拍等画面效果与普通人拍摄的效果差异并不大。建议将相机放低,蹲下或趴着拍摄,如果相机支持翻转屏幕,对于拍摄也会有更大帮助。 微距拍摄时,低角度拍摄有助于表现昆虫、花草的姿态,如侧拍、正拍、仰拍等,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更有可能拍出优秀的微距作品。 综上,摄影学习需要去实践拍摄,8个实用的微距摄影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摄友们交流探讨微距拍摄,一起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