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蓓 一场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寒假一延再延。"停课不停学"期间,全国高校和中小学首次全面开展在线教育,学生在家上学成为一种"新常态"。 这场面向2亿多学生开展的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和启示?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 黄荣怀 生于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智慧学习环境、人工智能与教育、教育技术、知识工程、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等领域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 不能停止广义的学习 解放周末:目前,中小学普遍开展的在线学习仍在持续进行中。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也有不少吐槽,对此您怎么看? 黄荣怀:我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这次教育部倡议的"停课不停学",其实在北京早就经历过,2003年SARS期间的"空中课堂",2015年和2016年冬季因为雾霾,北京也曾经停课3天,但是规模都比这次小得多。这一次,全国共有52万所学校停学,2亿多学生回到家里通过网络学习,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在线教育实践。之所以网上的吐槽很多,是由于疫情突发,学校没有来得及准备,一些人对于网课这种在线教育的新形式感到不适应。 对于学生来说,以往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室听课、回家写作业,教和学的内容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进行的,已经形成了习惯。而疫情期间,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完全依赖网络来实现。有时上课,学生看不见老师,难免会放任自己开一会儿小差;有时又需要集中精力盯着屏幕看,时间久了,不仅会感觉眼睛疼,而且人会变得倦怠。此外,学生的居家学习氛围也和学校课堂环境截然不同。比如,学生在家使用的不是专用桌椅,也没有同学的陪伴,居家环境中还有各种声音带来的干扰。这些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很难达到在学校时的学习效果。 对老师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依赖于学校熟悉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管理和学情分析等也基本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现在老师所有的教学工作都要在线上完成和实现,各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老师受到困扰。 解放周末:有些家长认为当前网课的内容太少,建议增加书面作业。 黄荣怀:确实有很多家长反映,网课内容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想通过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来弥补。这样的想法,是误解了"停课不停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明确指出,"停课不停学"不是指单纯意义上的在线上课,也不只是学校课程的学习,而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值得鼓励的。 其实,疫情期间,家长除了关注孩子上网课的情况,还可以积极抓住这个难得的亲子机会,与孩子多开展互动。同时,应该珍惜这个难得的生命教育的时机。在这个直面生死的特殊时期,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社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以往没有的鲜活事例。在与孩子谈论疫情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善和美,教导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课不是"课堂的搬家" 解放周末:网课和在线教育是一回事吗? 黄荣怀:应该说,目前的网课只是在线教育的一种简化形式。 "停课不停学"大背景下出现的网络课程,在全国各地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通过电视台播放的教育类节目以及通过"融媒体"方式传播的数字内容,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各地的地方电视台都有适合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课程,这些节目侧重于讲解病毒知识、疫情防护和安全、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内容。第二种是中央电教馆的国家教育资源库和各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内容,涵盖了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几万门基础课程,都是由名师录制的。第三种就是直播式的网课,包括高校和机构组织的公益培训类课程以及广大教师为所在班级开展的直播和讨论类课程,这类网课因为广受关注,因此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总的来说,这些网课的形式都是以"单向传播"为主,辅以一定的"双向互动",基本上是"会场搬家"和"课堂搬家"的方式。表面上看,它们是通过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网络工具来进行授课,都是属于在线教育的范畴,但实际上它们仍然遵循着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统一的、单向性的灌输式教学,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在线教育的优势。 解放周末: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网课不就是复制课堂课程吗? 黄荣怀:当然不是。这里的"网课"是一种俗称,我理解应该是指"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教育规律的。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要针对网上学习的特点以及各学科的特点,认真研究明确适合线上学习的课程,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课堂的教学方式、时长以及教学安排。 在网络教育领域,在线学习不是简单的上课,而是一种学习活动,它特别强调通过网络手段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而不仅仅限于在线学习资源的提供。网课应该是基于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老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答疑与辅导。老师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而不是像学校上课那样进行学科知识的"灌输"。 比如,一堂在线课程,学科知识讲解的直播或录播视频(也叫微课)应该尽量控制在5分钟左右,随后呈现相应的检测和评价内容。接着再播放另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或者是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整个过程是学与练的不断循环。这才是在线教育的典型方式,值得老师们借鉴和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有三个要素 解放周末:在线教育和课堂上课到底有什么区别? 黄荣怀:课堂上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安排、固定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学程序,上课、做作业、答疑、考试,每个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但在线教育完全不同,它是通过网络开展的、师生在时空上分离的、以数字资源作为典型载体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 在线教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弹性教学,一个是自主学习。 弹性教学是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弹性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首先,在线教育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它不是按照45分钟上课、10分钟课间休息这样刻板地去做,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其次,内容也是灵活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优质教学资源;还有,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灵活的。学校上课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网上,老师一般会在教学中提出一些更明确的、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求性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任何疑问,可以把问题发送到网上的公共社区,大家一起讨论,这种线上的讨论甚至有上万人共同参与。 在线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主学习。过去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被动的,而网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去学。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环境由教室转到了网络虚拟环境,缺少了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和监督,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无监督的主动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网络教育的关键。 自主学习能力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自我计划,特别表现在时间管理上。目前中小学生在家上学反映最多的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玩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自我监控,也就是自己管好自己。三是自我评价,能够通过学习回顾、练习题或评测工具来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过去学校教育所忽视的,不仅是中小学生,很多大学生也缺乏这种能力。这也是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所反映出的一个典型问题。 解放周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一个在班级里讲课,讲完后进行考核,结果班级里80%的人通过了;另外一个班则是用互联网和影视的形式向学生播放,最后考核通过率只有20%。 黄荣怀:这个说法的出处值得考证,但我也曾经亲历过类似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北京某小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小学算术课应用的对比试验,结果也显示传统的上课形式教学效果更好。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同样的一个班级和相同的学习内容,从教学组织上看,"网上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大致是学校"课堂学习"的2至3倍。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如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那么网上学习的效率是较为低下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什么"课堂讲授"被认为是一种"效率"最高的教学形式。 教育也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解放周末:乔布斯生前曾经有一个疑问,也被称为"乔布斯之问"。他说:为什么互联网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黄荣怀:这牵涉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过去认为,新技术一旦出现并投入实际应用后,很快会促使相关的行业发生较大甚至根本性改变。早年的收音机、无线电台出现以后,就开始有了广播教育;电视机出现以后,又有了电视教育;互联网出现以后,又兴起了互联网教育。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没有能够彻底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形态。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高估了一种新技术对教育的即时作用,但同时又低估了它的长期效应。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受到更多的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能依靠一种新技术就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在线教育的优势是更容易实现一对一学与教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实行差异化教学。但是,在线教育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络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使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情绪沟通。此外,在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学校教育也具有在线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所以,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认为在线教育可以取代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线教育和课堂教育要互相补充,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解放周末:但在商业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在线教育反而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为什么? 黄荣怀:确实如此。在线教育在中国不是新鲜事物,据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在线教育用户超过3亿人,而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辅导培训、职业教育等校园之外的领域。这次疫情之下的"停课不停学",一开始也是由一些培训机构率先开展线上教育实践的。 为什么在线教育一直受到校园之外的培训机构的青睐?因为它们有"刚需",无论是素质培养还是课外辅导,培训机构首先得讲究效率,必须展现出即时的培训效果。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大数据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校外的教育培训机构更愿意去尝试,这既可以作为宣传的亮点,在收到一点实效后,它们也更愿意进行推广和普及。这就是为什么培训机构比学校更重视新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在倒逼学校的在线教育发展。目前,学校的在线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与学的手段和形式,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所以,这次面向2亿多学生开展的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不得不迫使我们的校长、老师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到底应该怎样去改变? 对教育信息化成果的一次检验 解放周末:目前,因为疫情蔓延,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停课,纷纷将面授课堂转为网络课堂。在线教育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黄荣怀: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组织多次通过视频召开研讨会,在线研讨如何有效推进"停课不停学"。 通过各国的情况介绍,我发现,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比如,法国的信息化整体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欧洲国家。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隶属法国教育部,是欧洲和法语区国家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在推动教育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些欧洲国家就很难满足全域"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支持服务。 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应用都发展较为迅速,大多数学校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具备很高水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很高,其教学活动和学生作业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的。所以在本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一些。而非洲国家大多因为经济欠发达,使得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通过远程或者在线学习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停课不停学"的难度较大。 解放周末: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黄荣怀:我从工作以来,可以说经历了我们国家整个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感触真的非常深。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都是在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在网络条件、电子支付、通信手段等方面迅速崛起,在很多方面已经居于领先地位。在我看来,如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很多国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多家庭没有网络设备,学校也没有网络和多媒体教室,有的老师根本不懂计算机。而我们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没有遗漏任何一所学校,哪怕是在极其边远地区的任何一个教学点。可以说,疫情之下的这场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正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的一次检验。 我们正站在通向未来教育的入口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这次疫情过后,在线教育会在学校继续"扎根"还是会就此退潮? 黄荣怀: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这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2亿多学生开展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工程,这是我们共同定义"未来教育"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凸显教育信息化价值的特殊时期。我相信,我们正站在通向未来教育的入口。 解放周末:应该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加速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黄荣怀:从这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当前学校在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的在线教育技术能力不足,对线上教学的特点认识不充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待加强。 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管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线上线下的融合势在必行。当下,学校正好借这个契机,可以鼓励老师将线上线下的一些教学方式通过这次实践进行检验,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和教育评价,做好未来教育的设计和思考。 解放周末:您曾经提到过"智慧教育"这个概念。和"智慧城市"一样,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将会有一个怎样全新的样貌? 黄荣怀:曾有人这样形容:"如果你小于20岁,你是数字土著;如果你大于20岁,无论你懂多少技术,你都是数字移民;如果你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技术,那么你就是数字恐龙。"当前的学习者群体是所谓的"数字土著"一代,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的塑造是空前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教师不了解学生、家长不了解子女,因而难以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典型形态之一。它旨在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催生智能时代的教育制度。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未来,学校的物理围墙将被打破。学习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最初的搭建多媒体教室,到数字校园,再到虚拟与现实交错的智慧城市。到那时,人们对于学校认知的心理围墙也会被打破,学校被嵌套在智慧城市中,课堂的边界和课堂的时空均会被极大地拓展。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并服务于个性化的终身教育。构建符合"数字土著"认知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进一步受到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