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造大事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吴子》一书,该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武和他合称为"孙吴"。吴起非常强调"和"对于治军的价值,他说道:"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吴起认为,当英明的君主准备发动民众去参战的时候,必须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能取得胜利。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些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和"合"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和"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先和而造大事"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原则,也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的不二法则。 和与同异 关于"和"与"同"的关系,很早就有人做出了深入的解释。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就明确指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指的是"以他平他"(《国语。郑语》),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指的是"以同裨同"(《国语。郑语》),即相同的东西简单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在回答齐景公所提出的"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回答说:"和与同异"。晏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问题。他说,"和"就好比做羹汤一样,厨师将鱼肉放在盛满水的锅里,加上各式各样的调料,再用火烹煮,就能熬制出美味可口的羹汤;而如果只有一种东西,是烹调不出鲜美的羹汤的。 《说文解字》继承了"和与同异"的思想,对"和"字的具体解释是:"和,相应也",指的是乐器演奏的协调,后引申为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配合默契。而《说文解字》对"同"字的解释则是:"同,合会也",意为口中说的都是一样的话,表达的是重复之意。 可见,"和"体现的是基于多种事物所形成的多元统一体,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叠加构成的简单同一体。事物如果缺乏多样性,世界必然变得单调、乏味;而员工如果缺乏多样性,企业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 和实生物 管仲认识到:"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解》),如果君臣上下不和睦,即使当前暂时安定,将来也会变得危险。史伯以自然规律引申出为人、处事、治国之道,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认为只有"和"才能产生万事万物,"同"则无法使事物持久地保持下去。孔子讲"和",先从个人心性之"和"谈起,推己及人,渐次讲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在谈到如何得天下时,孟子总结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他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 "人和"是一切组织成功的基石。阿根廷球星索林这样评价巴西足球与阿根廷足球的最大不同之处:"巴西人的技术是天生的,他们在场上擅长一对一过人射门。阿根廷球员的组织纪律性更强,我们更多地通过配合寻找破门的机会。"从纯粹观球的角度而言,巴西队球星云集,每位球员的个人英雄主义确实都有许多的看点,但在大赛中却屡屡失利;而阿根廷队却由于"人和"带来了协作的高效率,在大赛中屡创佳绩。 对于企业也一样,"和"是管理的最佳境界。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层高度团结,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和睦,员工之间关系融洽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很容易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相反,当一个企业管理层之间勾心斗角,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员工之间矛盾激化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很容易走下坡路。 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坚如铁",以和为贵,能有效地避免各种过激行为的发生,减少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摩擦,起到充分团结员工、鼓舞士气的作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人和"思想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 从理论界来看,现代管理学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一般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曾经说过,全体人员的和谐、团结是企业伟大的力量。正因为"人和"如此重要,团队工作法便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企业普遍认可并付诸实施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所谓团队工作法,是指与以往每位员工分别负责承担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不同,由若干员工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而团队之所以能提高效率,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标与协作的意愿,所有团队成员对其目标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坚信这一目标所包含的重大意义与价值,知道自己应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工作,并愿意为这一目标的实现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可见,高效的工作团队必须以"和"为基本前提。 从企业界来看,许多企业家都深谙"人和"的价值。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事业的成功首先在人和……公司上下能不能团结一致,往目标努力,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而比尔。盖茨则这样描述他的微软帝国:"我们微软是打群架的。"对于工作团队对微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和而不流 "和"意味着与人为善,但并不意味着"和稀泥",时时、处处充当"老好人",彻底放弃原则性。在回答子路的问题——什么是"强"时,孔子指出,"强"的标志之一就是:"和而不流"(《中庸》第十章),亦即君子能够与人和谐共处,但决不随波逐流。孔子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即如果凡事只强调和谐的一面,却不知道以礼来节制和谐,那也是行不通的。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和",即便问题层出不穷,管理者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弃规章制度于不顾;或者,当周围的同事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时,一些人觉得自己如果不参与其中,就是与大家划清界限,因此,也自甘堕落。但如果任此类现象持续下去,企业内必然正气日衰、邪气日长,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每一位管理者而言,"和而不流"应成为他们的修身准则。"和"是管理者积累人脉、提高声誉的基础,而"不流"则是管理者避免道德沦丧、防止意志堕落的手段。只有这样,他们的管理工作才能游刃有余,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对于整个企业管理层而言,应该努力创造一种既和谐相处又不失监督、既相互协作又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在内控机制完备的前提下,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密切合作,是包含能力、业绩公平竞争的融洽共处,而不是员工之间相互排挤、倾轧,也不是员工之间相互纵容、包庇。这样的和谐既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又有助于造就人人力争上游的健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