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难不难?有多难?每个人可能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如果说难,那就难在不能够坚持下来并且突破自己的很多定性思维,不断学习,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愿意系统性的用知识武装自己,还有那颗永不放弃的决心,即便遇到各种冷言和嘲笑,也要坚定的走下去。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看她是如何转型的吧。 离开北京已经将近2年,某一天和以前北京的同事聊天,她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说我用了两年时间转型,现在在做产品经理了,她很惊讶,也很欣喜,她说她最近一直在迷茫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过听到我的消息之后终于有勇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一些规划和改变了。 2010年从师大心理学小硕毕业的时候,周围很多同学选择进入高校或者高中去教书,自己内心那时候非常强烈的反抗去当老师的,后来用了很长时间去分析自己当时选择去北京的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方面的,我想进入大城市用最短的时间弥补家里的经济窘境,还没有毕业,我已经扛着一大家子的希望,希望能够尽快帮助家里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我男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公在北京,不管为了什么也好,选择去北京,我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北京进入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做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用户访谈、编制问卷、回收数据、处理数据和制作各种版本的数据报告,并且还要跟客户去汇报报告内容,工作单调重复但是却乐趣无穷。因为一直需要跟数据打交道,所以养成了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逻辑思维。还有,当时也要做很多访谈,包括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和一对多焦点座谈,我们当时主要的客户是大型国企用户,像移动、电力、石油等行业的人,从基层人员到中层管理者,形形色色的人给了我们很多定性研究的素材,也积累了在定性研究中遇到各种问题时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 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你可能刚上手也能做一份很漂亮的报告,但是,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你不可能去比较不同行业人的数据差异,也很难去找出引起数据差异的本质原因,所以,很多时候你要吃透一个行业真的需要长久的时间积累和不懈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在年轻的时候不停地跳槽找对自己努力的方向,但是一旦定下来就一定要用心去钻研。 2014年6月份,由于各种原因,带着孩子和老公离开北京,返回西安开始新的生活,由于孩子太小,在家里带了一段时间孩子,可是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我的职业发展问题,每天照看孩子哄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很累很辛苦,但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总会想自己在西安能干些什么?有时候很焦虑,很痛苦,很迷茫,因为我学的心理学在大城市发展前景很好,可是在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多全职妈妈估计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在繁琐生活中的无成就感,当时常常感到异常沮丧。 转机出现在2014年底,在网上看见一家公司招聘用户研究,虽然以前做的是数据处理和用户研究,但是那个是传统咨询行业的分析,我看到招聘公司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互联网公司,相信我,我当时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真的只停留在微信、微博这样的产品上面,其他设计啊、交互啊、架构啊、逻辑啊、原型啊、用户体验啊,一概不知道。我当天晚上投了简历,第二天一早上就接到HR的电话,让我中午去面试,她让我带着我的作品去,我想了想,豁出去了,就带着我原来做的一个分析报告去了,和HR和产品经理聊了很久,他跟老板做了汇报,当时就说可以试试,就这样,我走上了互联网之路。 一直是一个很认真很勤奋的人,智商中上,情商中等,意志力顽强,稍微情绪化,在经历了一年的全职妈妈进入一个对于自己来说全新的行业,一切充满挑战且有新鲜感。首先我得说我去的这家公司真的很棒,老板其实比我才大一岁,但是非常有毅力和眼光,一直在做互联网教育,我刚进公司没多久,公司就传来好消息,被全通教育收购了。其次,我以前工作的很多经验是可以复制到现有岗位的,比如定性和定量研究能力,只是可能需要时间去打通两者的"穴道"之后才能气血合一。 再谈谈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吧。对于一个有过工作经验的人,从传统行业转到互联网公司是需要克服很多定势思维的。以前在传统行业,所有的管理模式是由上至下的,其实有着很明显的等级层次划分,什么事情是你做的,什么事情不是你做的,分工非常明确,老板还会根据你做的东西给你KPI,可是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完全不同,大家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产品,产品的规划、设计、交互、评审、测评各个环节你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谁是真正的老大,扁平化管理方式,会让你尽多可能的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你需要为自己所做的任何决定和事情负责,并且主动去思考发展方向。这两种思维是有时候是会打架的,所以,从传统行业转到互联网行业,你得改变自己的内驱力,把产品当做自己的孩子,你做的每个动作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把产品当成作业,作业交上去了还有你的老师或者主管帮你批阅把关。 还有一个改变就是要不断更换自己的知识系统,互联网产品需要快速迭代,不断创新,传统行业一个报告模板可能能用好久不更换,可是在互联网如果不学习,不断的去发现你所在领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当你的东西做出来的时候已然被OUT了。 在这家公司呆了不到半年时间,由于家里原因,不得不离职在家照看孩子,可是这家公司真是我的互联网启蒙老师,让我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买了很多互联网方面的书去看《用户体验要素》《在你身边,为你设计》《Don’t make me think》《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要懂心理学》《色彩心理学》很多书籍都是在这段时间消化的,在家呆了一个多月,处理好了所有事情,然后决定再次走进教室专门去学习产品设计方面的东西,在为期四个月多月的培训中,学习了各种产品设计工具PS、Axure,AI等,而且还学习了简单的前端代码,CSS、HTML、js等,知道了产品设计中的用色技巧,更是知道了移动端和PC端的产品设计规范,在培训中,我知道了10000小时定律,什么是互联网思维,iOS和安卓设计有哪些不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互联网产品设计。 平时会去很多社区看相关的文章,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知乎"、"简书"、"虎嗅",关注了各种公众号,去关注产品经理、用户研究、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各方面的东西。就这样,去年10月底培训一结束,我就打定主意找产品经理的相关工作。 我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伪装不隐藏,因为我想真正的学到东西,真正的提升自己,然后很顺利遇到了我的伯乐,我现在的主管,他给了我产品经理的职位,让我一步一步在这里成长起来,我发现自己在做产品经理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更加具有大局观,因为需要协调UI、开发、后台、老板去开展工作。而且更加会处理和解决问题了,不再情绪化了。一个职业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现在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偶像,毫不掩饰对罗振宇的喜爱,他的每集罗辑思维一集不落的去看;我还开始关注经济发展趋势,关注吴晓波和他的吴晓波频道;我变得更加愿意分享自己和打开自己,这或许真的来源于互联网思维带给我的改变,还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真正的自信。 现在每天在坚持的事情是:在微信读书里面系统的读书,早晚下班在喜马拉雅上听自己喜欢的各种音频节目,工作之余各种碎片化时间去看搜集各类有关互联网有关的咨询、每天早上听半个小时英语听力,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 就这样,一天天在成长,我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做产品经理不亦乐乎,内心充实而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会传染给我两岁半的女儿。 说是一套,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套了,如果你觉得产品经理仅仅只是画画原型图那就太小瞧这个职业了,而且刚做产品经理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吧: 容易陷入功能误区 因为刚入行,你的格局有限,很多时候你并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一个需求来了,总是想当然的去看需要添加哪些功能才能满足这个需求,然后去找各种相关类似的APP去拼凑,毫不脸红的去抄袭,很少去想这个功能跟你的需求是否匹配?为什么需要加这个功能?如果去掉这个功能会不会影响整个产品的体验?如果换一种方式是否可行?这些都是需要各种斟酌和筛选的,有时候不是简单的一味的添加功能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我们首先得学会减法; 陷入界面怪圈 刚刚做产品经理,有时候我们和容易成为视觉动物而忽略整个产品的功能和布局,觉得视觉最大。很多时候为了一个按钮会和UI争得面红耳赤,总觉得视觉是第一眼看到的,应该要漂亮、有时候甚至觉得来点花哨的动态会更好。各位我们做产品,永远要记住一条规律,界面是为功能服务的,做界面之前,你得和UI定好你们整个产品的界面风格,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产品功能和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你自己认为的所谓的美和好看; 陷入不断添加修改功能的误区 刚刚入行做产品经理,总想着通过第一炮打响证明自己,然后第一个版本设计的时候就想着实现近乎所有完美的功能,有时候方案已经定了,评审会也开了,做着做着觉得不行,我得再加一个功能,然后就跟开发人员吧啦吧啦一大堆,你觉得开发人员会不会打你?在设计产品之前,我们应该想好第一版本实现的是核心功能,而且产品设计开发本应该是快速迭代的过程,不要想着一口气吃个大胖子,你要是一天一个想法,我估计你在团队中的口碑和影响力将会下降到最低。 陷入被动接受任务的误区 刚入行,不自信,很多东西拎不清,需要别人的提携和指点,这些都很正常,可是,如果作为产品的负责人,毫无主见,总是让老板和技术开发人员牵着鼻子走,估计就得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了。老板虽然是给你发工资的,他们有时候对产品指指点点也很正常,可是,你要明白产品的主要负责人是你,老板请你来就是负责这件事情的,所以,有时候他们随便说要做什么功能添加的时候,你就得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去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以及你的看法,如果他们仍然只是没事的时候干预一下你们,那么,你得想想你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是否真的适合发展了。 觉得只要工作了就不用再学习了 互联网是一个比特世界,比特世界的发展速度是我们原子世界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没有人可以通过自己脑子那点知识赚一辈子钱,否则迟早会被互联网时代淘汰。我们不但要学习做产品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们还得要去了解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核心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否是顺势而为还是已经逆势快被out了。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有系统的思维逻辑,而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的获得必须系统的去读书,去学习。碎片化时间获取的碎片化知识只能让你获取一些无意义的惰性知识,而通过你的主观能动性的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这一系列的系统学习方式你才能拥有获取完整的思维体系(这一部分内容以后有时间会跟分享)。 转型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下来并且突破自己的很多定性思维,不断学习,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愿意系统性的用知识武装自己,还有那颗永不放弃的决心,即便遇到各种冷言和嘲笑,也要坚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