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资治通鉴告诉你没有永远的上下级只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四》
  【原文】时赵王年十岁,上忧万岁之后不全也;符玺御史赵尧请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上曰:"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上乃以昌相赵,而以尧代昌为御史大夫。
  【译文】公元前197年,当时赵王刚十岁,高帝担心自己死后他难以保全;符玺御史赵尧于是建议为赵王配备一个地位高而又强有力,平时能让吕后、太子及群臣敬惮的相。高帝问:"谁合适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正是这样的人。"高帝便任命周昌为赵国的相,而令赵尧代替周昌为御史大夫。
  【臣光曰】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事的调整总是最敏感、最关注的。特别是在高层,每一次的人事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事任免,而是人事背后的组织意图、利益冲突、各派实力等。在此,仅用上述材料来解读汉高祖刘邦后期的一次人事任免。
  一、背景介绍
  汉高祖刘邦后期宠爱戚夫人,进而宠爱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认为刘如意比较像自己,虽然封他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同时,刘邦认为太子为人仁慈懦弱,外加吕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就产生了废掉太子而立赵王为继承人的念头。当时,很多大臣都表达了反对意见。
  有一次,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与刘邦就此事发生了争执。刘邦问他什么理由,周昌因为口吃,不能流利表达,于是就说出了一句名言: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由此欣然而笑。恰好此时,吕后在东厢房也听到了周昌的发言。事后她召见周昌,向他跪谢说:"要不是您,太子几乎就废了。"
  二、刘邦对此次人事任免的考量
  当时,刘邦已经步入生命的晚期。他非常清楚吕后及其家族的势力,以及对于戚夫人刘如意的敌意,担心自己去世后宠妾戚夫人及爱子刘如意会遭到迫害。于是符玺御史赵尧看懂了领导的忧虑,主动向刘邦献计:为赵王配备一个地位高而又强有力,平时能让吕后、太子及群臣敬惮的国相。
  刘邦对于此次人事任免的考虑,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爱子赵如意。
  而周昌作为一名忠于刘氏政权的政治强人,不仅威望高、能力强、为人"强力",更重要的是在吕后那里有良好的关系,是保护刘如意的最佳人选。
  于是当赵尧向刘邦推荐时,刘邦自然是满心欢喜:
  这是一个符合刘邦(领导)实际需求、解决刘邦(领导)实际难题的人事任免。
  三、符玺御史赵尧的动机
  符玺御史主要负责的是汉庭内部各级官员办事符节的工作。赵尧平时能够经常陪伴在刘邦左右,虽然是御史大夫的手下,但是毕竟是领导身边的人,掌握着实权,朝廷上下都比较尊敬赵尧。
  但是偏偏周昌不是这样的人,一方面是因为周昌是赵尧的直接领导,对其重用于刘邦有所顾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昌的性格,赵尧还没有纳入到周昌的亲信圈。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
  赵尧年少,为符玺御史。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年虽少,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周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
  尽管周昌不把赵尧放在眼里,但是赵尧具备担任御史大夫的才能和条件,于是他自然把周昌当作了主要对手。而且作为上下级,没有得到直接领导周昌的重视和信任,对于赵尧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于是当刘邦忧心赵如意的时候,赵尧看似公允的人选推荐,实则饱含了自己的私利。因为一旦周昌任赵相,御史大夫的岗位就空出来了。
  既行久之,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曰:"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孰视赵尧,曰:"无以易尧。"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史记·张丞相列传》
  此时的最大赢家居然是赵尧。
  四、御史大夫周昌的态度
  作为此次人事调整中的中心人物,周昌从大汉朝的御史大夫(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调整到了赵国的丞相(下属单位的中层干部)。周昌自然是极其不愿意的。当刘邦找他进行任前谈话时,周昌明显表现出了情绪。
  於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於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於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史记·张丞相列传》
  对于刘邦的决定,周昌即便有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得认命。否则后果只会更加严重。而当周昌离任后,得知自己的位置居然还让下属给拱了,周昌的的心态估计也是要崩溃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尽管残酷,却说出了社会的现实:
  实际上,永远的上下级还是存在的,只要不涉及利益。但是只要利益的冲突,就不会有永远的上下级。
  防火防盗防下属。
网站目录投稿: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