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在河南省招录"国家专项计划"过程中"退档"两名考生一事,北京大学最新通报称:此前被退档的两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位考生。此次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折射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完善。 一是对规则和程序的漠视。红星新闻评论,此次北大在国家专项计划招录中,河南省共有2人被退档,而录取了专项计划第二志愿为北大两名高分学生。有观点就认为,那岂不是意味着如果第二志愿有分数更高的,是不是可能退档的人会更多?如果这样,那还要规则何用?虽然现在我们不断提及要赋予高校自主权,但权力没有规则制衡,则如何让普通民众相信高校拥有自主权后会更好? 二是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尚存较大差距。新文化报评论,唯成绩录取貌似公平,实则可能并不公平。因为每个考生的起点并不一样。这就好像爬山,有人从山脚开始爬,有人从山腰开始爬,然后谁先爬到山顶谁就赢?那你说这公平吗?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个现实困境,即便学生个人付出同样的努力,条件所限,农村考生也很难与城市考生抗衡。 三是国家专项计划存在的制度漏洞。经济观察网刊文,一方面,从高校录取情况来看,政策照顾并不一定精准抵达最需要照顾的群体。高校在分配名额时更倾向于生源质量高的贫困地区,而不是考虑地区贫困实际以及教育发展程度。高校录取的专项计划考生集中于少数地区、少数重点高中,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当前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标准不够精准,实施国家专项计划的高校主要为双一流高校,一本线的最低标准设置的确有些偏低。 为此,建议: 一是牢守规则红线。在自主之外,更要恪守规则,无论是著名学府还是名不经传的个人,规则都是最重要的。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防止类似教育不公平现象,坚守规则红线。同时引导此类带有特殊照顾的录取导向,顺利融入教学安排,让带有照顾性质的录取生一样成长,平衡高校对国家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二是建议"国家专项计划"借鉴中考"指标到校"政策,允许高校结合实际划定最低分数要求。比如,广州中考"指标到校"以"近3年提前批公办公费最低录取分数的平均值下降20分"作为指标生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北京中考"校额到校"则要求"中考500分以上"才能填报志愿。这样的规定,既关照了弱校考生,又考虑了招录学校的生源素质均衡,总体上更公平。 三是完善制度漏洞,优化名额的分配。允许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要求,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推动招考分离改革,赋予高校真正的自主招生权,让高校成为真正的招生主体,如此或能更好实现政策倾斜的精准度,既让高校招到满意的学生,也让处于弱势地位的考生堂堂争正正进入名校。 四是加强对考生的报名指导。包括了解院校信息,特别是招生章程、近几年招生录取分数情况,引导其量力而行,选报志愿留有余地,参考各校专业录取的平均分、位次,严格对照高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条款,选报志愿要避开不予录取的专业,选择专业面要宽,尽量服从专业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