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事先约定,3月2日早上一上班,记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某县教育局,拜见了该县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局长郑大森(化名),一位在教育战线上耕耘多年的老教育工作者。郑大森属于记者喜欢的采访类型,谈话快人快语、单刀直人,既不隐恶也不虚美。以一位建设亲历者的感同身受,将该县在校安工程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直抒胸臆,和盘托出。 勒紧裤带搞建设 "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前最大瓶颈是资金短缺,而且数额巨大,"一上来郑大森就开门见山地说。并且时间集中,要求三年内完成。在上级支持比例不确定,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勒紧裤带,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地为建设资金"瘦身"。 一是学校瘦身。按各地学生数、人口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程度。将目前全县120所学校进行了压缩,撤销了--些学生少,班额小的学校,将这些学员转移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中心城镇,使得在2015年需完成校安工程建设的单位缩减至60个左右。 二是推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即小学和初中在同一校园内完成。这样在一个乡镇可以先建一所学校,一般是先建中学。几年后,随着小学人数减少,可以并到中学,一方面大大减少建设规模,一方面节约了教育资源,同时也缓解了财政资金集中投入的压力。 三是校舍建设工程采用"抽签式"政府采购。这是我县政府采购中心的一大创举。具体操作方法是:建设单位提出建设预算,提交财政局监督评审股,由监审股根据当地建材和人力价格进行调整,之后再由独立于财政局的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发布招标信息,包括工程额度。任何符合条件的建筑商无论是否为本县内的都可前来参加,在完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抽签定中标。没有任何虚假和所谓的"猫腻",完全听天由命。人们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虽说原始但公开公平公正。 正因为采用这种招标措施,2010年校舍建设节省资金近5000万,并且二十多个招标建筑无一投诉。更难得是,在中标后建设前,财政局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预先拨付给工程商10%的工程款,用于原材料采购。一位外地来的建筑商感慨地说,做了这些年工程,走了很多城市,还是第一次遇到。 加固隐含着"危机" 校安工程建设就是汲取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为孩子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加固后的校舍是否能够达到规定的抗震标准?对此,郑大森忧虑地说,我是没有把握,主要是对加固的技术不放心。目前在市场上具有加固资质的建筑企业非常稀少,据我们在网上搜索的结果显示,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发达省份有具备这样技术的企业,我省一家也没有。在工程额度不大、利润不高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不会千里迢迢而来。 "我们多次招标都没招到,最后委托外省一家具有甲级建筑资质的企业做的,就是将墙壁两面原有混凝土刮去,加上钢筋网,然后喷上70公分厚的混凝就算完成。但这种结构能抗住几级地震,谁也不敢下结论。如果日后出问题谁负责?谁又能负得起责?" 其次是加固成本太高。基本上达到了新建筑的70%,这还指2009年的价格。上级是按每平米造价400元定的,实际上材料、人工成本、费用、利润综合起来达到700多元。这同我县新建筑成本的1100元每平米差别不是很大。在成本高、技术没有完全保障的情况下,卜级部门有必要重新考虑加固和新建两者的取舍。 另外就是对正常教学影响非常大。一所学校加固,少则2或3个月,多则3或4个月。在个别地方,由于适合教学的场所有限,一个学校的学生被迫一分为三或一分为五。这种分散式教学,使学校统一管理的难度增加,还对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产生较大影响。 征地难度非常大 征地问题近几年已上升为社会矛盾的最大焦点之一,很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影响安定团结,在各地,对征地及拆迁一直非常敏感。在校舍建设中是否也遇到了呢?郑大森说,当然,这也是我县校舍建设中存在的障碍之一,不单单是钱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本质上教育属于公益事业,应由各级财政无偿投入,但土地使用权却归私人所有,政府征用必须支付相应补偿。目前我县所在地商品房的价格4000多每平米,土地价格一般在每亩100万以上,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个人想得到更多的补偿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则希望尽量少支付补偿金,两者利益上的相互拉锯,使征地事项一直进展缓慢,极大影响了校舍建设的整体进度。 另外,我县所在地区为丘陵和山地交错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再加上近些年乡下孩子在县里和镇里就学的越来越多,学校人数大幅增加,新建校舍时不得不考虑这种因素,这就要求学校规模要建得足够大,必然会加大财政压力。同时,从学生的就学距离及上下学安全性考虑,学校又不能偏离城区,这就使土地成本非常高昂。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征地成本非常高,难度非常大。 民办学校"刻意"被遗忘 在这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中,民办学校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郑大森表示。我县共有三所民办学校,按上级文件的要求,其校舍建设应参照公立学校标准执行,如果验收不达标,教育局有权取消他们的办学资格。与公立学校不同,他们既没有上级财政的资金补助,也没有地方财政的教育投入,完全由自己投资,困难很大。郑大森感慨地说。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老人对记者说,所谓民办学校,就是私立学校,在符合国家教育法和相关教育条例的前提下,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这是人所共知的。在成立时并没有要求校舍必须抗8级地震。如当时要求了,考虑到成本问题可能还不办学校呢。现在突然要求了,又不给财政资助,让他们拿什么建?"感觉国家对教育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公立学校扶持加支持;对民办学校采,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子里对其困难视而不见,刻意的把民办学校遗忘。"老人略带愤怒的说。 缺乏应有的财力保障机制 郑大森说,我县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教育投入连年高居我市12个区县第二名,在我省近百个市县中排在二十多位,这已经非常难得。以这次校安工程为列,除了贷款、地方财政投入和向中央省市里积极争取到专项资金,仍有一半左右的缺口。况且,这些资金只能满足2010年和2011年的建设需求。2012年怎么办,资金从何处来?2013年到2015年呢?"对此无沦是财政还是我们教育都不知道。这说明我们缺乏完善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即制度建设缺位。" 而教育作为社会最主要的公共产品,应该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省级再出一部分,县级出很小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完成。否则,不是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就是贷款建校,重导普九欠账的覆辙。"郑大森最后的话语有所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