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而博物馆是保护文物的神圣地方,肩负着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重任。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文物保存最多的国家,一旦文物被破坏,将直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加强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保护文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型博物馆展场文物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物;中小型;博物馆;管理与保护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的珍贵财富,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经济价值,承载着国家的文化发展与继承,反映出每个历史时期的环境和社会形态。博物馆是收藏和保护文物的场所,肩负着保护、传承、收藏文化的使命,需要与时俱进做好保护和管理文物的工作,改革完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为国家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一、中小型博物馆保护与管理文物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结合博物馆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实际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并未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未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文物的管理与保护。管理人员保护文物意识不强,不仅需要管理好外界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还要增强内部人员的管理保护意识。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参与偷盗和破坏文物,假公济私,外忧内患,使得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寸步难行。 (二)文物毁坏、失窃严重。由于博物馆具对外开放的特殊性,任何人都可进馆参观,近年来,很多博物馆都遭遇文物破坏或失窃事件,保安系统高级的大型博物馆亦出现过类似情况,说明博物馆的保障安全系统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让不法人员有机可乘。博物馆在检测一些文物时已发现受损,原本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出现在拍卖会的现场,众多文物已经被破坏和丢失,破坏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文物,而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文明遭到了轻渎。 (三)缺乏资金与信息化管理。资金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支持,部分文物由于需要特殊条件保持,保存的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大额资金创造保存条件。尤其是地震等灾区,文物受到震动后可能会出现不可恢复的损坏,特别是陶瓷类,灾后修整或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对馆内文物缺乏信息科技化管理,与参观者的交流甚少,文物资源利用率低,大部分人还停留在传统參观服务阶段,博物馆宣传文物文明的力度不够。 二、中小型博物馆保护与管理文物的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可行的文物管理保护制度,是保护展场文物的关键举措。管理人员不但负责参观人员的进出,还需要有保护文物的意识,需完善研究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的政策,依据相关的文物保护政策,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制度确定后,需要在管理人员中认真落实,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增强管理意识,依法保护、管理文物,按照制度的规章展开工作。同时,博物馆的管理保护工作需要多元化的管理人员,需定时考核培训工作人员,要求其熟悉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维护管理制度方面力所能及。 (二)重视文物保护与管理。文物损坏后再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我们的文明,因为它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食粮。保护文物首先要从提高公民自身素养着手,博物馆可定期开展文物知识宣教活动,由专家普及文物知识,公开招募志愿者,让群众参与到保护文物中来,使其意识到文物对我们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形成爱护、关系文物的氛围,使文物保护工作向全民化的趋势发展。此外,应做到预防保护,对文物损坏的因素应提前评估,如在被破坏后抢救,无疑加大保护难度,应结合保存环境,预防损坏的发生,同时加强安防监控工作,防止盗窃事件发生。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文物保护需要设备、材料、药品等辅助支持,这些均需资金购入,相关政府应该重视博物馆资金的需求,否则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就难以进行。国家财政拨款或当地政府的支持,都可以用在博物馆建设上,从而提高对文物的保护水平。随着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推广,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场馆的实际条件,建设合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达到实时监控文物的目的,对保护文物起到保驾护航的效果。为每件文物设计一个身份信息,记录其详细数据信息,当遇到损坏、盗窃等侵害时,工作人员可及时调取信息,为保护文物提高了强有力的科学保障。此外,信息化管理还可提高外展工作效率,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向公众宣传文物知识,展示文物的珍贵价值。 三、结束语 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关系着国家文明的建设、文化的传承,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博物馆需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