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虚元鉴》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虚劳治疗专书。明绮石著,约撰于17世纪。清 《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清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柯怀祖作序重刊。清陆懋修校勘,重为订正,名为《重订绮石理虚元鉴》,于1866年刊于《世补斋医书》中。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刻本,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柯氏刻本,《啸园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世补斋医书十种》1939年上海医生书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排印本,1981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新华校注本。 绮石,明末医家。姓氏、籍贯、生卒年代均无从考。人称绮石先生。在学术上以《内经》为宗,而兼采诸家之长。正如其弟子赵宗田所说: "先生悯世人之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深可痛伤! ……乃伏读 《素》、《灵》而启悟门,得其要领。"对后世丹溪、东垣、立斋各家,用其说而不泥其说,采取 "执两端以用中",不偏不倚的态度,对虚劳一病,进行了精深的研究。这种师古不泥,择善而从,扬长避短,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使其在理虚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明末一位擅治虚劳的名医。 《理虚元鉴》分上、下两卷。近3万字。卷上分述虚劳的脉因证治;卷下记载了虚劳本治方20首和治虚药讹18辨。 本书记载了作者对虚劳病的全面论述,包括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及预防措施等,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理法方药俱备。其学术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对虚劳病因病机的阐发。绮石认为,引起虚劳的病因有六,即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疹及病后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这六种,此称为虚劳六因说,于临床很有参考价值。作者于"心肾不交"、"虚火伏火"诸论中,对虚劳的病机,大都从 "火"立论加以阐发。即主要是精血不足、水不济火,以致阴虚火亢,相火上炎,伤其肺金所致,故提出 "清金保肺"为治虚劳的第一要法。亦有阳虚之变者,有夺精、夺火、夺气之异,凡此三夺,悉归于脾,将虚劳病机由火说概括为"阴虚 (火亢) 之证统于肺,阳虚 (火衰) 之证统于脾" 两方面。 2. 对虚劳论治大法的总结。即绮石所言 "三本二统论"。也就是"理虚三本"与"治虚二统"的合称。指出: "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骨、治虚之道毕矣"。前人论脾肾者多,论肺者少,而绮石独详于肺。并将虚劳的阴虚、阳虚两类证候分统于脾、肺而治。针对前人治阳虚偏补命火,以大辛大热之药、治阴虚偏补肾水,以大苦大寒之药的认识,明确指出: "专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者,不如补脾以建其中",提出治脾宜甘温不宜大热,治肺宜甘寒润清,佐以宣肃,益以生津。 3. 对虚劳未病先防的经验。绮石对于虚劳,既精于辨治,又重视防护。书中论述的具体预防措施有六方面,即 "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二守"和"三禁"。其中"六节"指根据患者性情之所偏加以节制,如节嗜欲,节烦恼、节忿怒等。"八防"即防四季易感之邪如 "春伤风"、"长夏防湿"等。"二护"即强调对风寒侵入途径的防护。"三候"指当时令变化对病证影响最大时应注意调摄。"二守"指虚劳病不可求其速愈,要坚持 "一服药,二摄养"。"三禁"即指 "治劳三禁,一禁燥烈,二禁苦寒,三禁伐气是也"。以上六种措施,不仅对虚劳,而且对其它疾病的调养恢复,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绮石治学推崇 《内经》,又善采各家之长,而独擅诊治虚劳,对虚劳的辨证、立法、制方、选药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用方甚简,药味无多。阐述系统全面,其独到见解足资后学参考。其弟子赵宗田云: "绮石先生医道高玄,虚劳一门,尤为独阐之宗",并不过誉。更有柯怀祖序称其发前人所未发,论治虚劳之功,不在仲景之下,可谓褒奖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