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青铜器文化中的动物纹饰


  【摘 要】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最初的蟠螭纹,作为龙的附属活跃在中国远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
  【关键词】纹饰;饕餮纹;动物纹饰;气势磅礴;蟠螭纹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青铜器物上的纹饰题材和装饰手法是夏商周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青铜器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青铜器纹饰基本上可以分为写实动物纹、想象动物纹和几何纹三类,写实动物纹以自然界的动物为原型,包括象、虎、鸟、蝉、蚕、龟、蛙、鱼等。想象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凤纹、蟠螭纹、窃曲纹等。
  一、饕餮纹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近现代的研究对这种兽面纹是否就是饕餮纹产生了质疑,只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称谓才导致了饕餮纹的盛行。不管是饕餮纹或是兽面纹,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概括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都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这些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二、凤鸟纹
  凤鸟纹特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鸟纹多短尾。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大多比较小,且很少处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传说周族的祖先后稷,名弃,其毋姜嫄因到野外踩到一只大脚印上而产生感应,生下了弃,人们认为不祥,就将他扔到小路上,准备让牛、马踩死他,但牛、马却纷纷绕道而行;想扔到林里,但行人渐多,不便行事;最后扔到冰上,却飞来一群鸟用羽冀暖护他。于是姜嫄又将他抱回抚养。弃长大后做了农官,教民耕种。因此西周时的鸟纹可能与人们感念神鸟有关。"凤"最初的形象是玄鸟(玄鸟是中国上古东夷族的图腾),和龙一样,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也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动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神鸟。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锐的爪子是取自愈凶勐的鹰。另外,它也还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形象的成分,如兽、鱼、蛇等等。《韩诗外传》里就有关于凤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别的氏族的文化。
  三、夔龙纹
  夔纹,也常称作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爬行动物纹饰,其主要形态特点为: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天同一器物之上。对夔的理解最早见于战国初《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庄子《秋水》中有:"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夔的解释是:"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这里说的是"如龙",指夔并不是龙。唐代术士杨筠松所著《龙经》对夔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水,不饮浊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作者不但直接将夔归属为龙,而且认为夔是"不游浊水"、"不饮浊泉"的群龙之主,由此我们可认为,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四、蟠螭纹
  蟠螭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因而在古代军队的军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经常出现。螭在历史中的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状,故曰:蟠螭纹。最初的蟠螭纹,作为龙的附属活跃在中国远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其后经历了9个年代的发展,被大量的运用于玉器,青铜器的制作中。
  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五、结语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历近15个世纪,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有价值。青铜器纹饰文化核心,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參考文献】
  [1]林洪道.中国青铜器鉴赏[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李建伟,牛瑞红.中国青铜器图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3]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网站目录投稿:寄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