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是一本由[法] 安娜贝勒·克雷默 / [法] 弗朗索瓦·奥利斯拉格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一):保持你的好奇心
  提起达尔文你能想到什么?进化论。是的,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看本本书之之前,这句话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存在在每个人的生活生,但是很少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定理死记硬背,却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指环王》里神给精灵永恒的生命,给人类死亡,却说这两份都是礼物。因为生命的有限,所以人类总是在突破自己的极限,迫使人类做出改变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马斯克说他想带人类去开拓地球以外的世界,达尔文想搞清楚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小时候,婴儿所有的感官都在感知这个世界,所以能经常看到小孩子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送,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好奇的一种方式。达尔文西为了把三只不同的金龟子带回去,甚至把一只放进里嘴里,导致舌头被灼伤,最后金龟子也没被带回去。从自家的后花园开始,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让他很着迷,所以成年之后,他决定去环游世界,在长达6年的旅行中,达尔文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成一本本的日记。
  废话这么多,该到重点了。我觉得达尔文的思考方式就是三步走:观察-疑问-理论解释。这种思考方式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研究。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看见两只不一样的虫。普通人:哇哦,这有两只虫-快来看-这两只虫竟然不一样-两只虫为什么不一样-没了。但是达尔文是是怎么想的呢?他的想法是:两只不一样的虫-两只虫为什么不一样-在所有地方都有这两只虫子吗?-是否还存在第三只不一样的虫子?-这两只虫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给出理论解释。
  本书的精华
  本书一共三大章,已基本是按照上述思路安排内容,在第一章,介绍了达尔文好奇心得发现,物种间得关系,和为什么物种之间平衡。第二章则描写他发现观察到这些之后,如何用一个合理得理论把他们串联起来。为此,他进行了两年多得辛苦研究,还自己养了十几只鸽子,通过鸽子得生长、存活情况来观察物种间得进化过程。整个物种起源只有一张叫"生命树"的图。生命树则展现了他的理论的一切"物种会变化,他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老的物种灭绝,新的物种产生,而从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生命树
  第三章主要是达尔文的一些实验手段,把种子放进大海,不行,就换体积更大的物体,通过不断的实验,他推测种子的传播路径。
  达尔文不是植物学家,却研究了植物20多年,发表6篇著作。一直在不断的提问,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深入研究。甚至包括情感,30岁了,结婚还是不结婚,他都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比较,幸好他不像康德,思考了30年才决定向心爱的姑娘求婚,结果人家娃都很大了。
  最后以达尔文超长的title来表现他的成就: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生态学家…
  加一句,本书很好看,不仅是内容好看,而是配图也很好看,书页的质量也特别好,适合小朋友多次翻阅。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二):重现达尔文的科学之路:伟大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达尔文在其《自传》里写道:"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
  这句话已经初步揭示了达尔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热爱—观察—实验—纳入理论。
  达尔文是一个对大自然抱有巨大好奇心和热爱的人,这是他一切探索的原点。儿时的达尔文为了抓住几只不同的金龟子,把其中一只放进了嘴里,类似的事情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干过。这体现了他们的一些共性:热爱自然,大胆跳脱。
  这些瓢虫的区别你能发现吗?
  即便是现代,很多信仰基督教的人都依然否认物种进化论。在达尔文所在的19世纪,这个理论就更是离经叛道。他作为一个研究神学的学生,违背自己的信仰,写出《物种起源》,只能是因为对真理更加笃信,正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处吾师替换为吾主~)
  达尔文的细心也是让他产生重大发现的原因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忽略细节、掌握共性才是普适的学习方法,但达尔文就很不一样,他是一个"细节控",对于小小的瓢虫之间更小的区别非常感兴趣。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想到,所有这些小小差异都源自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
  达尔文收集的标本
  但他偏偏又是个跨领域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关心细节的同时,善于思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植物与昆虫、形态与繁衍、生物与地质……这样一来,所有的变化与分异不再是独立发生,而是整个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推演珊瑚礁的行成过程
  对于早期开拓科学理论的科学家们来说,观察和实验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在南半球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科考活动。在旅行中,他再一次为地球的美丽而惊叹,有了许多全新的发现,同时也深受疾病的困扰。
  在巴西见到的土著
  之后,他终于得出了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中有控制生物过度繁殖的无形锁链,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促使生物产生与之适应的形态变化。不能适应的分支或个体,会在生命树上停止开散。
  达尔文绘制的生命树
  尽管当时的人们普遍反对物种进化论,但达尔文在科学界的朋友们依然很支持他的理论,对真理的笃信和探索,正是促使科学发展的源源动力。
  达尔文对于自身的思考也从未停止,他说:"我的头脑好像变成了某种机器,专门把大量收集来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的法则。"
  达尔文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迥异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千万种不同的行为,就像枝蔓错综复杂的生命树。假如再努力一点,是否就能接近真理的阳光再多一点?即使思维方式不一样,也能有殊途同归的一日?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三):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之间,只缺这样一本教你思考的书
  前几天谈到科普,厚厚说,解开的谜题越多,那需要解开的谜题就越多。这句话让我想起最近读的一本书中的一句话"当我们研究科学问题的时候,答案往往会把我们带得更远,而达尔文从这些答案中总结出结论,然后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
  这段话来自于《科学家如何思考》,一本关于达尔文的科普书,我觉得是时候把这本书读给厚厚,并介绍给其他小朋友了。很多时候学习和阅读就是这种,某个契机,你发现孩子已经适合接触哪种类别的知识和书籍,然后找出这种书籍,把孩子自发的思考萌芽培育成型,此时,一本恰当的科普书让我们的努力更加水到渠成,比如《科学家如何思考》。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可以说是一本达尔文的传记,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科学家和他所研究的科学的介绍。这本书侧重于查尔斯·达尔文在自己的一生中,对于大自然的观察和研究思考那一部分,关于他幼时对昆虫等生物的兴趣和观察,他青年时期的环球旅行以及之后的研究和实验。可以说,这本书详细的解释了达尔文之所以是达尔文,而这些信息会让我们相信,给孩子读这种科普书,是在洗练他的思维和智慧,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科学家如何思考》内容分为四个大部分,关于达尔文人生和科研成果的不同阶段占三部分,达尔文对后世科学家的影响占据一部分。
  "旅行充实了我们的青年时光,鼓励我们去发现世界"
  从小关注细节,注重思考的达尔文,22岁便乘坐贝格尔号进行环球旅行。凭借对地质学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达尔文在旅行中获得了重要的知识,他发现地球风貌是不停的变化的,对岛屿和大陆的形成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一段对于达尔文至关重要的旅行中,可以窥见改变自然科学格局的巨著《物种起源》的碎片和端倪,比如科科斯群岛,比如巴西热带雨林等。达尔文自己也称"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从观察到理论"
  结束了贝格尔号的旅行和考察,达尔文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可能最起初,他只是需要梳理自己的思考成果,需要一个理论解释,来说服整个科学界。但是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关于物种的进化和起源,可能达尔文只是想解释出一个法则或者规律,但是没有想到,他完全是重新定义了这个法则,并给自然科学界带来一场革命。
  值得一提的诗物种起源中唯一一幅插图"生命树",可能理解了生命树,你也就理解了物种起源的大部分。
  "从实验到理解"
  达尔文并没有因为发表了《物种起源》而停步不前,他的实验和研究仍在继续,并且开始加入新的伙伴——他的孩子们。他们研究种子的旅行,研究花朵的传粉,研究植物的运动,这其中很多定义成为自然科学的骨架,出现在我们在后来的科普书甚至课本中。
  而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部分因为介绍了他的家人孩子,还有孩子对他的研究的参与,让这本科普书温馨起来。而读者读到达尔文记录大儿子威廉·伊拉斯谟行为和发育三年之久,紧接着就读到达尔文对动物表情和全世界所有人类表情的研究,"所有人表达惊讶、恐惧、生气、快乐、悲伤和痛苦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全世界的所有人一定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真的让人很难不对他的记录产生愉快而有趣的联想呢。
  "追随达尔文的脚步:今天的研究成员"
  无疑达尔文对后世的科学研究的影响是至深的。本书最后一部分选取了南极科考站为例,介绍达尔文精神——探索、克服苦难、智慧和研究成果共享、团结和合作(达尔文在贝格尔号旅行中,一直是把相应的标本和化石,寄给相应的科学家)等,本章中透露,后世的研究方式和思考方式,仍然是传承自达尔文。而在达尔文的影响下,我们得以探索更多未知。而达尔文的那棵生命树,也在后代的不断完善和研究中,成长成"灌木"。
  有时候,会陷入对于阅读目的的思考,比如为什么要给孩子读名人传记?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科普书?而读了《科学家如何思考》,你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得到完美解答。给孩子读名人传记,孩子得以知道,这世界上有另外一部分人,在优秀的生活和思考,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思考方式,甚至他们对自己人生方向上的选择,都是卓越而有影响力的样本,让小孩子早早的知道,非凡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细节的辨别力、严谨的观察方法、勤奋的工作态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而给孩子读科普书,让孩子陷入理性、探索、新知的氛围,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学习和思考。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的孩子知道,在茫茫的世界上,你的存在是普遍现象,但是,你的创造不是。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四):达尔文告诉我们:学会科学的思考,才能从"学渣"逆袭为"学霸"
  在1828年的伦敦,一位剑桥大学的神学学生在树林里闲逛。突然,他发现了两只奇特的甲虫,马上兴奋地一手一个抓起来。正在这时,又一只甲虫出现了。这个年轻人舍不得放过它,急中生智把第三只甲虫含在嘴里。谁知甲虫放出一股毒汁,把他的嘴巴蜇得又麻又痛。大学生才不得不吐掉嘴里的甲虫,兴冲冲地带着手里的两只回去研究。
  这个不务正业的大学生叫做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虽然年少时是一个学渣,他却在人们相信地球只有6000岁的时代,写出了的《物种起源》,改变了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那个极度缺乏古生物化石,没有地质年代学技术,更没有DNA研究手段的时代,达尔文是怎样像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做出推断,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呢?答案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本书在介绍达尔文生平事迹的同时,详细为我们讲述了达尔文是如何运用思维的力量,从一个又一个疑惑中找出答案,一步一步推理出物种起源的真相。
  本书文字作者安娜贝勒·克雷默在法国一家公共机构"生命与地球科学"任教,图画作者弗朗索瓦·奥利斯拉格毕业于法国里昂的埃米尔·科尔美术学院,出版了一些漫画并参与出版了多种杂志。
  学渣本渣
  达尔文生于医学世家,童年时活泼好动,是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上学后,他不喜欢学校照本宣科的课程,醉心于收集印章、矿物、鸟蛋等,成绩很不好。为这些,达尔文没少被叫家长。
  达尔文的爸爸也认为儿子是个无用的年轻人,干脆逼他去爱丁堡大学学医,干家族的老本行,将来也能罩着他。但达尔文对医学毫无兴趣,一边逃课挂科,一边搜集昆虫。
  彻底对儿子失望的老父亲又把达尔文送去剑桥大学学神学,希望他以后能做个牧师,虽然不如医生赚钱,但不愁找工作,社会地位也高。
  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三年里,达尔文最大的收获不是神学知识,而是获得了乘坐贝格尔舰出海航行的机会。这次航海改变了达尔文的生活,5年的航行中,达尔文收集了各种动植物标本,做了大量的笔记,回来后经过科学的思考,提炼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才有了之后的巨著《物种起源》。
  科学家如何思考
  概括来说,达尔文的思考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和假设-实验证实-提出理论
  观察
  在为期5年的旅行中,达尔文坚持每天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每次登岸都会采集各种各样的标本。长期的观察,让他对细节非常敏感,发现很多生物演变的蛛丝马迹。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不同海岛上的雀鸟大小相近,但鸟喙的长短粗细都不一样。经过研究,他发现不同海岛上的食物不同,而每个岛上雀鸟的喙恰好适应当地的食物。
  在巴塔哥尼亚高原,达尔文仔细观察已经灭绝的巨型哺乳动物雕齿兽的化石,发现它和现代犰狳的外观和骨骼非常相似。比如,它们的背甲都是由鳞片组成,后背上都有一层背甲,都有锋利的爪子。
  这些观察,为达尔文日后提出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思考和假设
  在人们相信万物都由造物主创造的时代,这些发现让达尔文心生疑惑,开始思考。
  雀鸟大小相近,只有喙不一样,是不是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祖先?它们多种多样的喙和环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远古的雕齿兽和现今的犰狳有如此多相似的地方,是不是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这些远古的哺乳动物是如何死亡的?
  在对大量类似案例深入思考后,达尔文大胆假设: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实验证实
  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达尔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比方说,达尔文对本土兰花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每一种兰花都有特定的昆虫为其授粉,而兰花在进化过程中,花朵形状会配合为其授粉的昆虫,不断做出改变。
  同时,交叉授粉的兰花要比自身授粉的兰花容易生存,因为前者会提高基因的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环境。
  提出理论
  回到英国之后,达尔文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航海日志,并提出了一个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所有研究,那就是物种起源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人们普遍相信《圣经》里说法的年代,达尔文的理论几乎等于推翻了神学。《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维护教会的人诬蔑达尔文的学说 "亵渎圣灵",有失人类尊严。而达尔文和拥护他理论的进步科学家们抗住了重重压力,用进化论帮助人们从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更教给读者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家长,阅读这样一本书都会受益匪浅。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五):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成不了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
  如果要给小时候写的作文的题目列榜,《我的理想》一定会成为榜单前五。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生物学家、医生、宇航员这样的理想往往能成为范本作文,而写成为商人、农民、园丁之类的,老师也会给予文末的赞赏。
  可事实是,长大以后,这样理想就仅是留在作文本里的成长记忆而已了。家长也纳闷,明明教育没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跑道上也一路陪跑。该上的科学课没少上,该去参加的自然探索夏令营没少去,可孩子作文本里的理想,依旧只是纸上的理想,问题出在了哪里?
  无论在哪个时代,拥有同样理想的孩子并不少,可为什么像达尔文那样的科学家,却这么少?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这本书里。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不仅改变了一个学科,而且改变了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巨著,这本书被誉为"科学界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书"。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它不仅推翻了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还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甚至全人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达尔文是怎么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在人们相信地球只有6000岁的时代,达尔文如何找到物种的起源?
  别以为这本书很难读,它的作者之一,安娜贝勒·克雷默(Annabelle Kremer)在法国一家公共机构"生命与地球科学"任教,同时也为斯特拉斯堡大学附属阿尔萨斯科学院工作,主要工作是向教师介绍生命科学并帮助设计教学实践。
  另一位作者弗朗索瓦·奥利斯拉格(François Olislaeger),毕业于法国里昂的埃米尔·科尔美术学院,一直在为媒体工作,出版了一些漫画并参与出版了多种杂志。
  在他们的合力之下,出版了这本令人愉悦的图画书,可以在日志、传记和科学谜题之间穿梭,文字简单但内容全面,这只是一本如何成为科学家的童书?并不是,成年人看起来,也是极有意思的。
  01保持好奇心,你和孩子能坚持到什么程度?
  随着自然绿地、森林的逐渐减少,如今的我们,早已看到许多儿时常见的昆虫和随时可见的野果野花。仔细回想起来,儿时抓金龟子、瓢虫、蚂蚱,也仅仅是摘掉它们的翅膀,让它们不能飞走而已,却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同样是金龟子、瓢虫、蚂蚱,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都有这么多条腿,有触须,其实换到现在,身为成年人的我,依旧说不上来,固定的思维作祟,它就应该长成这样。
  但是达尔文小时候,却乐于去寻找同一种昆虫的不同之处,他觉得,昆虫就像人类一样,每个个体都有期独一无二的特性,就像自己长得像爸爸或妈妈,但细看又有些不一样,每个个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
  成年人觉得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前所未知的新奇"大陆",不但长得不太一样,就连脾气也可能不一样,曾经有一只金龟子,就毫不客气地喷出酸液,灼伤过达尔文的舌头!但这样的尝试,无论是放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件让家长极为头疼的冒险。
  达尔文的父亲也曾觉得,这个孩子有些"没出息",爱好就是逛森林,抓虫子,他希望孩子有个远大的前程,比如去学医,但他依旧是一位慈祥的家长,让孩子继续探索大自然,看着他学会了如何保存动物植物标本,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给予了达尔文一个建议,那就是去一所顶尖的大学学习宗教,将来可以当一名牧师。
  达尔文想,这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学习宗教,还要学习几何、化学,还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科学!
  这样,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也不违背父亲的意愿,当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选择吗?
  02走出去,寻找更多的"不一样",你和孩子愿意走多远?
  在大学里,达尔文学习得越多,便越觉得,这个世界与书本上所描述的世界,相差得越大。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们普遍相信《圣经》中的说活:"地球的表面因为神发动的大洪水和其他灾难而发生变化。"
  而当时的艺术家,则用想像力,奇思妙想和诗意,用笔画出了那个消失的世界。
  但这完全不是科学的视角。当时人们推测地球只有6000岁,但达尔文相信,地球要古老得许多,但是这需要更多的事实来证明。
  在大学里,他的一位植物老师约翰.史蒂文斯.亨斯洛把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带到了他的眼前——即将前往面美洲绘制地图的菲茨罗伊船长,正好在寻找一位良过良好教育,知识丰富的人随船出行。
  达尔文带着对父亲的歉疚,毫不犹豫地登上了船。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在经过程中,达尔文每天都在航海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采集许多标本,然后贴上详细标签,再将它们用船寄回大英博物馆,以便专业人十能够对它们进一步研究。
  这一次的航行,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就是"我一生中重生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也就只有带着兴趣走得更远,才能看到更多不一样,坚定自己应该走的路。
  "科学家"、"生物学家"这些名词,听起来是这么遥远。但其这些大"家"们,同样也是从天真小童,迷茫少年成长起来的。
  能从小就坚持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成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但却也是一条需要孤独坚持的漫长道路。
  《科学家如何思考》或许正在告诉我们,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成不了科学家?其实,如果只是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类的特长班,因为他们年幼就觉得他们的想法还不能做判断的依据,所以从没听过自己的娃怎么说,那在一路坚持的,只有一厢情愿的家长。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六):除了《物种起源》,还能从达尔文身上学什么?
  学习写文章,很多人会推荐拆解好文,看他们是如何写的,再去模仿。和菜头就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模仿周作人的写法,比他按照自己的写法,阅读量更好一些。了解伟人,就像写文章一样,只有了解伟人的成长历程,才能明白,他们是如何成长为伟人的。达尔文除了是进化论的奠基者,更是一位博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心理学家……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以下简称《科学家如何思考》),讲述达尔文的成长轨迹,以及他是如何做研究的。在《科学家如何思考》中,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达尔文的生平事迹,如果愿意,还能引发更深的思考。
  好奇心是打开世界的一扇门爱因斯坦: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达尔文的博学,离不开他从小就有的好奇心。《科学家如何思考》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达尔文看到三只不一样的金龟子,两只手各抓一只,为了抓第三只,干脆把一只金龟子放进了嘴巴里。
  旅行期间,达尔文坚持记录航海日志,在他的《一个自然学家的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中,记录了他在科科斯群岛观察到的珊瑚礁、植物、动物的情况。为了解决脑海中更多的疑问,达尔文展开了思考与研究,那一刻,他变成了一名地质学家。
  安静地当一名动物学家不好吗?达尔文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向植物界进军,因为他发现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他研究植物20年,著有6本相关的著作。
  当了父亲之后,孩子成了达尔文的观察对象。他不仅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还会测试环境中,不同因素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仅仅如此吗?不,达尔文还扩大范围,对各地区的人脸表情,做了深入研究。结果就是,达尔文成了一名心理学家。
  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在达尔文眼中,都是研究的对象。达尔文对研究身边事物的热情,离不开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疫情期间,网友们吃惊于61岁阿姨,上160多门网课。这位阿姨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当然离不开她的好奇心。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对知识渴求的人,眼里会有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达尔文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慢慢灌溉自己的好奇心之树。
  旅行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蒙田说"心灵在旅行中不断进行探索的未知事物。",这话放在达尔文身上,再适合不过。
  因为实在不愿意学医,达尔文在22岁时,跟随英国皇家海军的轮船,开启长达5年的旅行。这次旅行,开启了达尔文看世界的眼界。对达尔文而言,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次旅行,决定了他的人生事业。
  美国博物学家、自然主义文学家艾温·威·蒂尔在《夏游记趣》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一个博物学家来说,最有收获的步速是蜗牛步速。因为他和行人的目标不同,他不在乎走得多远,也不在乎走得多快,而是在乎他能看到多少东西。"达尔文看到了他想看到的内容,所以,成了一名博学家。
  我们总问旅行的意义在哪里?除了增长见识,还有什么?敬一丹一家三口去北极旅行的时候,女儿王尔晴被当地的情况打动,经过训练,考取了相关资历,成了我国首位极地向导。
  我们不知道,旅行中的哪一点会触动人心;也不知道,哪一个场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感触;抑或是与未来,有什么联系。所有的一切,在未来才能知晓。
  耐心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丛林守护天使》中讲述的三位女性,在几年观察猩猩的过程中,少不了足够的耐心。珍·古道尔小时候,为了观察母鸡是怎样下蛋的,会在鸡舍里蹲几个小时,这样能不惊吓到鸡。长大后,在观察猩猩时,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科学家如何思考》中,讲述的达尔文,几乎做每一件事,都有足够的耐心。达尔文想了解动物的繁殖情况,买了90只鸽子,16个品种,观察不同鸽子之间的区别,选择不同种类鸽子进行交配,坚持记录。
  研究植物,达尔文和儿子一起,将87种种子,放进海水做实验。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达尔文义无反顾地选择重新实验,这次选了果实做实验。
  甚至于在72岁时,达尔文研究起了蚯蚓,检测蚯蚓的听觉,观察它们的饮食习惯、粪便,不同蚯蚓的不同运动轨迹……
  达尔文的一生,是展现耐心的一生。
  好奇心,让达尔文对生活中,一切的知识都保持新奇;旅行,教会他耐心与知足;耐心,让达尔文能沉下心,认真做研究。除了这些品质,达尔文很喜欢思考,不断向自己提问,关注细节,还能将研究的能力,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应用。最终,达尔文成为了达尔文。在提升自我的这条路上,达尔文永不停歇。
  我是@弥小木,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并关注我。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七):珊瑚礁为什么是圆形的?达尔文这样找到答案
  网络上总会推荐很多自然风光的图片,海岛、珊瑚礁的美丽总是吸引着大家。大家会想去旅游,想去晒日光浴,想去潜水,想去亲眼看看珊瑚礁。
  达尔文看到同样的景象,想到的却是珊瑚虫是如何建起露出水面的石灰岩质环礁的呢?为什么礁石呈圆环状呢?
  达尔文通过不懈的观察,再联想到圆形的火山口,他意识到珊瑚礁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简单说,海里本来有一座火山,火山的水面之下生长着珊瑚,珊瑚越长越多,火山被海水侵蚀得越来越矮,最后海面上只剩下了珊瑚礁,植被在珊瑚礁生长起来。
  这些都被记录在一本叫做《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的书里,书中记录了达尔文是如何开始观察自然,如何实验,如何得出结论的。作为一名科学家,达尔文的思考过程是充满好奇心又严谨的,这也正是学习和研究时,应该有的态度。
  1.达尔文做过什么?
  据《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记载,达尔文1831年底至1836年底,整整5年时间,一直在乘坐贝格尔号进行航海旅行(南半球),1839年出版《达尔文日记》,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兰花的传粉》、《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植物的运动本领》、《植物壤土和蚯蚓》等著作。
  他一系列成就的起源,达尔文自己说"乘贝格尔号远航,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在贝格尔号上时,达尔文每天都在航海日记上十分详尽地记录所见所闻。贝格尔号每次靠岸,达尔文都会采集许多各种各样的标本: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他把这些标本清洁、描述、贴标签、包装、寄回,以便专业人士能够进一步研究。
  在旅行中,他注意到动植物的微小差异和变化,他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
  回到英国后,奶牛、猪、马、母鸡、玫瑰、鸽子、蚯蚓、麦田等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他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猜测。要知道,这在当时,等同于挑战宗教,甚至于他的妻子都在每日读着《圣经》。
  如果放在现在,相当于达尔文大学毕业之后,用了5年的时间来观察收集、然后用了整个之后的人生来思考,来推测,来证明,来总结。这个收集的过程并不美好,他晕船,被毒虫叮咬,和家人分离,但是他都凭借着热爱,坚持了下来。
  1700天的航海旅行
  2.达尔文是怎样的人?
  看过达尔文的航行和经历,不难发现,他身上有着一个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学家、生态学家所必备的品质,他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创造力,无与伦比的耐心,他关注细节,并且非常勤奋。
  他注意到相近的火山岛上有许多大小相近的雀鸟,但是喙长得不一样;雕齿兽化石和现代犰狳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但又有些小差别;在有限的空间里,这么多动物和植物是如何平衡相处的,为什么没有过度繁殖?
  达尔文不仅看到了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东西,他更是在观察和思考。就像我们都看到过苹果落在地上,但只有牛顿真正观察到了这颗苹果,并且想到了重力。我们只是看到,他们却是在观察,多思考了"为什么?"
  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那么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呢?从达尔文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科学家要有好奇心,要观察到细节,要去思考原因,再通过不断地实验去证明结论。
  好奇心、创造力、耐心、细心、勤奋,缺一不可。这不仅仅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更是一名学生,一个想要学习技能的人所应该拥有的品质。
  坦白说,这个过程甚至是有点枯燥的,但如果凭借一腔热情和好奇,完全能够抵消掉这种无聊。这种品质的养成,可以说是一生的财富。
  自然选择的推测过程
  3.达尔文如何思考?
  我们再来简单看一下达尔文是如何得出"物种起源"这一观点的。他经过1700天的航行、记录,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猜测,再经过大量的实验,最终确定了结论。
  也就是说,他经过了观察、分析、实验,结论这四个步骤。
  社交网络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了自由发表言论的方便大门,可是不难发现,深入思考越来越少,人云亦云或者断章取义越来越多。
  先要有耐心看完整件事,才可能发表出正确的结论。可是太多人甚至只看了开头,就急不可耐地高谈阔论。这是很可怕的,他们不仅无法深入思考,甚至缺少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其实给出了很好的示范,耐下心来,看明白,想明白,多问几个为什么,再反复揣摩,最后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用端正的态度,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才能高效准确地完成。能够沉淀下来的的心态,持续思考的能力,反复的推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试验种子在海水里能够存活多久
  写在最后
  没有人的成功能够一蹴而就,从《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中介绍的达尔文生平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名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这种好奇、严谨、耐心、细心、逻辑准确的品质。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八):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用报班,看达尔文是怎么成长成科学家的
  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个问题大概每个家长在孩子刚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了。我们希望给TA 最好的, 让TA 学最好的,什么都要最好的。
  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我们带他们去旅行,去科技馆、展览馆,去参加各类的亲子活动。 平时的周末也尽量让孩子的活动丰富起来。
  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多多的参与活动。在生活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那个,培养一个工作之外,闲暇时间能展现的才艺。
  《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小的时候, 他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1、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为那个最好的, 但这之前我们要发现他们最专注于什么。
  如果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让我们很苦恼,也许《科学家如何思考》能提供一些建议。
  达尔文很小的时候就对一切生物感兴趣,他可以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探险, 发现花园里的两只瓢虫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他觉得小小的不同也非常有趣。 在他看来瓢虫有24种之多。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 ——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887年
  比达尔文早一个世纪的卡尔.冯.林奈是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认为所有的瓢虫都是一样的, 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样。他只看到同一类瓢虫,而瓢虫之间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
  在达尔文成年之后他除了对动物学和植物学感兴趣之外,在大学的时候还开始学习地质学。 凭借着对地质学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旅行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重要的知识,同时对于岛屿和大陆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一书中,作者安娜贝勒描述了达尔文非常注意关注细节的特点。 从小喜欢观察的他,经常在花园、森林里待很久,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于自然的热爱,观察小昆虫,鸟类,做记录。
  达尔文的父亲在他成年之后建议他去学医,不过达尔文并没有表现出对于医学的热爱, 1828年父亲又将他送去学习神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牧师。 在对待孩子的未来这件事儿上,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孩子, 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孩子设计未来的蓝图。 只不过多少还是有些偏差。
  2、南半球之旅,开启博物学中细微差异的观察和研究
  达尔文在22岁的时候登上了贝格尔号,开始了南半球之旅,在这个过程中,达尔文进一步的开拓了关于博物学和地质学的见闻。
  他后来说到,乘贝格尔号远航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件,决定了我伺候全部事业的道路。"
  在南半球之旅中他观察了很多物种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以及区别,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观察到了黑褐色的小鸟,在每座火山岛上,他都观察到许多大小相似的雀鸟,身长大约都在10到20厘米,但是每一种雀鸟的喙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次南美洲的考察也对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做了很好的积淀。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读者们会发现达尔文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博物学的热爱以及细致的观察。 虽然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但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投入很多的热情和专注力, 同时还会表现出和其它爱好的差异。
  3、达尔文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呢?
  在达尔文小时候,一向严厉的父亲并不看好这个整天在花园和森林里看小虫子的孩子, 望子成龙的想法让他在达尔文十几岁的时候将达尔文送到了医学院。 在达尔文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也没有表现出对医学的热情。 而是依然表现出对于博物学和地质学的专注。 《科学家如何思考》中将这个过程阐述出来, 如果觉得孩子不够专注的学习特长,那也许是我们用错了方式。 在这本展示达尔文生平的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一生的成就, 以及他是如何从一个喜欢观察瓢虫的小朋友成为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研究知识以及著作的科学家的。
  科学家这个词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科学家也是从一个幼小的孩童成长起来的。 能从小就坚持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成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科学家如何思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特长班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还要听听自己的娃怎么说, 不要因为他们年幼就觉得他们的想法还不能做判断的依据。
  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孩子的不同之处,望子成龙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希望孩子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努力,不过更多的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科学家如何思考》或许能给家长们一个启示,给孩子最好的,为他们设计长远,也努力遵从孩子的喜好,不论这个兴趣是否成为之后的职业,相信对于孩子的未来都会是一项不错的投入。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九):带领孩子走进科学家的世界
  早上陪着孩子看科学杂志,讲到"神奇的自然",里面介绍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比如会喷水的鱼,它能用自己与众不同的舌头把水喷出去,水柱像"高射炮"一样打到猎物上(看起来像孩子们玩的水枪),真是太有意思了。
  看到这些有趣的动物,觉得大自然真是迷人。说到自然,就想到了绘本《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8.6[法] 安娜贝勒·克雷默 [法] 弗朗索瓦·奥利斯拉格 / 2020 /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达尔文说:"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是一本特别的绘本:它是大科学家达尔文的人物传记,但又不限于此;它展示了达尔文的很多生活细节,巧妙地通过这些带领孩子走进科学家的世界,领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世界、理解世界,并创建出新的科研领域的过程。
  贝格尔号远航:科学家发现世界的窗口
  22岁的达尔文登上了贝格尔号,开启了远航之旅。这条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轮船全长和奥林匹克标准泳池的一半差不多。
  这艘轮船的目的,是去探索南美洲的海岸,考察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散落的岛屿。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每天,达尔文都十分详尽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贝格尔号每次靠岸,达尔文都会采集各种各样的标本,有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等,清洁干净,然后详细描述、贴上标签并妥善包装,以便回去研究。
  达尔文为巴西热带森林错综复杂的植被着迷,为南美大陆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化石震惊,为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生物的多样性吸引。他后来说,乘坐贝格尔号远航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观察-比较-实验:科学家这样理解世界
  观察:关注细节很重要
  达尔文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很小的时候,他就对一切生物感兴趣。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认为所有的瓢虫大致上都是一样的,有点像是巧克力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它们之间的小区别无关紧要。而达尔文觉得这些小区别非常有趣,在他看来,瓢虫有24个不同的种类。正是这种多样性让他着迷。
  比较:相似和区别
  在远航时,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化石让达尔文震惊。他仔细地观察和比较了这些动物的骨骼。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雕齿兽化石和现代犰狳在外观上有极高的相似性,比如它们的后背和尾巴都有一层背甲,它们的四肢都很强壮并带有锋利的爪子。
  然而,雕齿兽的背甲是一整块的,犰狳的则分为几大块,中间由关节相连接。雕齿兽的身长是犰狳的3倍,前者的体重相当于两辆小汽车的重量之和,而犰狳只比一辆轻便摩托车稍微重一点。
  这些比较让达尔文开始深入思考,他大胆设想,这些已经变成化石的物种与现存的物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犰狳和雕齿兽之间有亲缘关系,那它们之间的不同意味着生物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实验:解开谜团
  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远航时带回来很多植物标本,有个植物学家研究这些标本后发现,科科斯群岛上搜集的植物和澳大利亚、爪哇岛及苏门答腊本土生产的一些植物很像。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植物怎么能在海洋上穿越1000多千米的距离,抵达科科斯群岛呢?植物的种子能完成海洋中的旅行吗?
  达尔文和他的两个儿子做了一系列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很有可能是已经干了的种子被大海带到几百千米以外,遇到某个海岸,在合适的环境下萌芽了。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上这么写着:"有10%的植物种子能够在脱水之后,飘过1450千米的海洋,然后发芽。"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是一本可以让孩子从小看到大的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它会有不同的收获。能够时时翻阅,又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真正的好书。
  很羡慕现在的小朋友可以看到这么多优秀的绘本,突然想到,如果我们小时候能够看到它,我们会不会走上科研这条路?哈哈哈,谜之提问。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十):培养一个小科学家,要从思维方式开始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887
  查尔斯·达尔文是自然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我们与他初识,大都是从进化论开始。
  160年前,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如今"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以至于我们不再关注达尔文为得出这一理论所经历的漫长、聪慧而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也不惊讶于这一理论远远超越了当时的科学条件所能提供的证据,更感受不到在那个人人信奉《圣经》的年代,达尔文是如何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科学理论。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了,尽管当时英国社会分裂为支持和反对达尔文的两派,但毋庸置疑,这一"不仅改变了一个学科,而且改变了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巨著,是科学界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书。而书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它不仅推翻了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还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等学科,甚至全人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那么,在那个人们普遍相信地球只有6000岁,万物都由造物主创造的时代,达尔文为什么就成了达尔文呢?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以下简称《科学家如何思考》)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志向远大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开篇达尔文的自传选段里,我们就看到了达尔文的赤诚之心,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使他从小便有强烈的愿望,去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他坚定自己的热爱,没有选择父亲为他谋划的路——去学医,而是读了有他喜欢的自然科学的宗教课程。
  而对自然的狂热与偏执,使得达尔文从小就是人们眼中的博物学家。小时候捕捉瓢虫,他就会思考:为什么瓢虫之间会有细微差别?怎么判断两个相似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小小年纪的他就敢于质疑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观点,将瓢虫分为了24个不同的种类。
  达尔文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心怀远大志向,直到他72岁时,还和他的儿子一起观察蚯蚓,在当时被人们所憎恶的蚯蚓,却成了他最后一本书的主角。
  勇于行动
  达尔文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他的勇于行动。达尔文22岁的时候,在老师的提议下,他登上了探索南美洲的贝格尔号,此后他坦言,这次远航,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他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科学家如何思考》记录了他曾乘坐"贝格尔"号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时,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的大量观察和采集。
  在极度缺乏古生物化石,也没有地质年代学技术,更没有DNA研究手段的时代,达尔文像侦探一样从纷乱的蛛丝马迹中推测并未见到的事物,从一个又一个疑惑中找出答案,又从答案中总结出结论,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以严谨的逻辑逐步推导,直到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解释地球十分古老、物种会消亡和进化、现代生物来源于同一祖先。
  永不放弃
  在乘坐贝格尔号航行时,达尔文有些晕船,但他并没有放弃,船上图书馆的书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并且让他有机会不断拓展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种各样的想法。
  每每贝格尔号靠岸,就是达尔文最开心的时候,他会采集各种各样的岩石、动植物样本,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人口、种植的作物以及养殖的动物都会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善于合作
  在航行中收集到的各类样本本,达尔文会详细描述、贴上标签、妥善包装,然后用船寄回大英博物馆,以便专业人士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后来,这些标本交到了各行专家的手里: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交给了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鸟类标本交给了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植物标本交给了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
  达尔文也会十分详尽的记录他的旅行日志,将他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记录下来,文字无法表达的,随行的画家会帮他记录一些。
  《科学家如何思考》中,尤其重点的是介绍了他得出进化论的思考过程,观察——疑问——理论解释,从中可以看到这位真正的智力工作者的思维力量。
  《科学家如何思考》还涉及达尔文的其他研究,如种子的传播方式、花朵的传粉机制、植物的运动机制、人和动物的表情、蚯蚓的行为。都是将故事角度切换到达尔文身上,用他的思考方式,以严谨的逻辑一步步推演,直至构建出完整的理论。这就是达尔文之所以成为达尔文的重要原因。
  这一思维方式,太值得那些长大立志要当科学家的小朋友们学习了,而且是越早知道越好。
  很多年来,我竟无法忍受去阅读哪怕一行诗句。我试着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却觉得它极其荒诞,令我厌恶万分。我几乎也失去了对绘画和音乐的兴味……我对风景画还保留着一点兴趣,但是它也同样无法带给我从前的那种狂喜之情了……我的头脑好像变成了某种机器,专门把大量收集来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的法则。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必然会引起我头脑中专门激发高尚审美兴趣的那些区域衰退的呢?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877
  在他的自传里,他坦言,他的头脑好像变成了某种机器,但这就是达尔文!拥有非凡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拥有对细节的辨别力、严谨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勤奋的工作态度。他的一生,出版了超过25本书,还有无数的手稿和信件往来,对于科学的贡献,用巨大已经无法形容了,他的思想,至今还鼓舞着全世界的科研人员。
  这才是我们该敬佩的偶像!
网站目录投稿:雁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