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又名《外台要方》,是中医学方书。唐王焘辑。成书于唐天宝十一年 (752),《唐书·艺文志》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李木斋跋宋刻残本;日延熹四年(904)翻宋刻本:1065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刻后,至明崇祯十三年(1640)又有新安程衍道校勘本;清初翻刻经余居本;《四库全书》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影印出版。 王焘 (约670—755)。唐郿(今陕西郿县) 人,唐代医学文献整理家。出身世代官僚家庭,青年时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常请教于医学名家,医理渊博。约于公元8世纪初,曾于唐代国家图书中心弘文馆任职,得以博览群书,在长达20余年间,他沉醉于弘文馆数千卷医药文献之中阅读、鉴赏、摘录。凡所参考之书,皆逐条地鉴别摘录,去粗芜,采精华;凡经摘录者,必注明出自某书某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医学文献资料。后因触犯统治阶级戒律,被贬守房陵,乃根据数十年搜集摘录的大量文献资料,分类编辑,校勘正误,"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历经10个寒暑,终于编成此书。取《魏志》"兰台"(即宫内藏书处)为"外台"之谓(一说因出守于外),命名为《外台秘要》,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方剂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本书40卷,约100万字。分1104门。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黄疸、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胃反、咳嗽、肺瘘、消渴、积聚、胸痹、中风、虚劳、水病等内科杂病;卷21为眼疾;卷22为耳鼻牙齿唇口舌咽喉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发背;卷25—27为痢、痔、淋并大小便难诸病;卷28为中恶蛊注自缢暍死等;卷29为坠堕金疮;卷30为恶疾大风等病;卷31—32为采药时节、所出土地、丸散酒煎及面部诸病;卷33—34为妇人病;卷35—36为小儿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虫兽伤人及六畜疾等。 本书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是理论研究与治疗方剂的全面系统结合。书中1104门中,每门皆先论述病因病机,而后列述方剂。其有关病因病机的内容,多采自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各种传染病,如伤寒、天行温病、疟疾、虚劳等,从病因病机理论到治疗方药,都有较详尽的记载。其关于肺痨患者可出现午后潮热、面部潮红以及盗汗、身体日益消瘦等症状的记载,该病有赤黑色大便或腹水等并发症出现则是发展严重的象征等论述,均十分可贵。贡献之二,是保存了相当广泛的医学资料。本书论述的疾病包括内、外、妇、儿、骨、皮肤、五官等科,且记载了中毒、急救、兽医等方面的内容,收方达6000余首,"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许多资料除采自政府所藏各家方书外,很大部分选自民间单方、验方。唐以前及初唐之医学著作,如《近效方》、《古今录验方》、《肘后方》、《删繁方》、《染师方》、《小品方》、《骨蒸病灸方》等,都赖 《外台秘要》之保存,使今天尚能窥其大略。故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称"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学术贡献之三,是创造了整理医学文献详注出处的科学范例。本书千余门中所引的理论与方剂等,都一一注明原始出处和来源、书名和卷数。若该方、论同出于多种医书,也都详列不误,有的还注明作者校勘正误的意见。如卷11指出消渴(糖尿病)的诊断,小便甜是一项重要依据,并注明该项论述出自 《近效方》和《古今录验方》;卷29述竹片类裹固定骨折,固定部位要大、要早、不可转动等原则,注明引自 《肘后方》、《千金方》、《删繁方》等书;本书为我国详注引文出处、卷第最早之文献,为研究我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学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宋孙兆称曰:"……且古已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后之学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长也。" 本书刊行之后,影响很大,自宋迄今,多次翻刻,版本达19种之多,是研究我国唐以前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家。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编撰于982-984年间的《医心方》以及朝鲜金礼蒙撰成于1445年的大型医学类书《医方类聚》,都大量引用了《外台秘要》的内容。近年来对本书的发掘整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本书对唐以前医学的研究和佚书的辑校工作,填补了医史和方书研究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