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3个角度入手,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同/利弊,探索了新的破局方向,即轻教育能成为突破知识服务行业瓶颈的路径? 从2018年下半年起,知识服务行业面临了增长瓶颈,从业者普遍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继续深耕垂直赛道,精准服务目标群体,类似混沌大学?还是通过轻服务来做规模,类似樊登呢? 本文尝试解读这两种模式的利弊和探索新的破局方向。本文思路如下: 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利弊; 轻教育能不能成为破局的新模式?先从教育的本质说起; 虚拟案例模拟,论述如何实践轻教育模式; 01 分析传统教育模式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利弊 1. 典型的传统线下教育模式 优点:集中资源,单点突破,容易出效果,出口碑,钻得越深,专业度也越高; 劣点:有两种方式实现这种模式,各有弊端如下: 单点突破,狠砸资源,钻得越深,越容易垂直化,越容易小众化,资本天花板明显; 多点开花,四面出击,如果每个点都砸重资源,那成本将会无限大,而且损失风险也大,如果每个点都是蜻蜓点水,很可能都会做不好,因为教育重交付,只有稳扎稳打才能出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是个慢行业的原因。 2. 典型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优点:容易规模化,跑通模式后可以低成本批量复制,抢占市场份额,占领用户的心智,资本故事更动人,融到更多钱后可以再花资源砸效果; 劣点:没办法保证学习效果,跟知识付费一样的病理,很容易被嘲讽"收割智商税",得到和樊登就是典型的形象,这样模式是用媒体的手法来玩教育,叫座不叫好。 02 轻教育能不能成为破局的新模式?先从教育的本质说起 其实现在都在鼓吹"轻教育",似乎大家都意识到只有轻才能做大做强,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实现这个模式,教育意味着有交付,能让用户实实在在感受到收获,轻量化意味着模式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能快速复制和扩容,能打大众市场,难点在于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 如何用轻量化的方式来打造一个新教育品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深思一下,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教人解决两种问题:标准问题和非标准问题 (1)标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人们平时所讲的"人生大道理",这种解决方案是由经验抽象总结成知识形态,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比如学校里所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有通用的公式,但这样方法可能没办法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 (2)非标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千世界,人生百态,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可能都是个性化的,都是一个个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因材施教". 举例阐述下我的观点(如果不感兴趣,可跳过) 比如亲子领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专家的回答是: 孩子不爱学习,这不是一个答案可以解决的。可能会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要知道孩子到底本身的能力怎么样,因为有的孩子如果天生的能力确实比较弱,在学习方面、智能方面比较弱,学习当中总是学不会,总是被批评,当然就不喜欢学习,这是天生的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帮助孩子去找到学习的乐趣。虽然学习会有难度,需要付出,但是仍然需要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找到兴趣,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也要得到一定的奖励,在这样的情况他可能才会去喜欢学习。 所以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本身能力达不到,又或许是学习过程当中太枯燥,没有很好的回报造成的。有的孩子不爱学习也有可能和家庭混乱,父母吵吵闹闹,孩子的整个注意力都被父母牵涉走了,孩子的情绪非常不好、非常担忧等等都会有关系。 所以针对这个情况,在具体的处理当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 需要带孩子先做相关的智能、记忆力、注意力方面的评测。如果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缺陷需要进行治疗,或者家长在学习辅导方面需要加强; 如果孩子的智能完全是正常的,就从其它方面去考虑,最近家庭的情况怎么样,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平和、宽松、安宁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够静心地去学习而不容易被干扰; 要尽量地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去寻找学习当中有意义的地方。帮他找到学习的小窍门、小方法,孩子发现学习还是能学会的,学习当中还是有回报的,父母很欣赏会得到奖励,那么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父母的模板作用,如果觉得孩子特别不爱读书,要想想在家里爸爸妈妈爱不爱读书。如果父母也是特别爱学习,本身也经常读书,家里能够看到有这种学习的气氛,那么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当中得到熏陶,逐渐爱学习; 砖家说错了吗?没有,他说得很对,但按他的方法来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未必,因为他教的是标准问题的标准解决方案。 但很多家长听完这些大道理后,仍然教不好孩子,因为道理大家都懂,但怎么做,却是很现实的个例问题,是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专家可没有说你家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所以部分家长就会吐槽砖家的破理论没用,听了等于没听,其实专家说的是标准问题的标准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只是你未必有足够的智慧利用这些抽象的理论来解决你的个性化问题。 为什么技能类的培训机构能出口碑,因为他们解决的是标准答案问题,比如编程教育,英语教育,只要你认真跟着老师学语法,总能学得会,学会就能用了,用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很值,觉得学到东西了。 为什么很多人会抱怨通识类教育没用,觉得被收割了"智商税",其实这些课程也让你学到知识,只是你掌握的都是大道理,你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把这些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才能了解到知识服务行业目前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2. 轻教育模式:教育是立足之本,一个好的产品,必然是提供了足够的价值感 QQ前期为了商业化而不断损害用户体验,虽然招致了用户的吐槽,但用户还是离不开QQ的,毕竟当你朋友都在用QQ,难道你不联系他们吗? 这是"真香"定律。 腾讯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商业化也不例外。只有为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才有商业化的可能,否则再完美的商业设计,其实就是建筑在沙堆上的楼阁神话,看起来很美好,实则经不起风吹雨打。 轻教育的核心难点在于该用什么方式解决非标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用户很容易会抱怨"上了这么多课,一点点用都没有",长期下去,我们就变成了一个学习陪伴型平台,女性是感性的,可能这样也行,但很难真正做大做强,因为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底气不足。 那该用什么方式解决非标问题,我猜如果用传统方式来做,可能会是这样的:打造庞大的专业内容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优点:用户的确感受到了我们的用心,遇到问题找老师就能解决了,老师也会经常组织活动,班级氛围很好,用户参与感强,容易出口碑,老师们都超有爱; 缺点:服务边际成本太大,资本故事的天花板会比较低,具体原因如下: (1)一个教研同学服务的边界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对接太多用户,必然会兼顾不过来,这样用户的体验就下降了,为了保证体验,需要控制每个人服务用户的数量。假设一个人服务100个用户,那1万用户就需要100个内容人员,随着编制人员的增加,公司运营成本是非线性增长的,因为除了要给工资,还有办公设施的硬性成本的提高,还有管理成本的提高,如果要服务100万用户呢,那增加1万内容人员?想想都忧虑。 (2)因为现实资源的局限性,重成本教育只能做成小而美的模式,只能挣扎在垂直赛道里,根本没办法大众化,一旦大众化,必然会面临运营成本非线性增加和用户体验的艰难抉择。所以混沌大学主打创新创业赛道,集中资源重击该赛道,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成就,但很难走出去,一旦大众化,就不是现在这个混沌大学样子了; (3)小众市场在当今的资本寒冬里不太好讲故事,投资人要的是指数型的估值增长,而不是年化百分之十几; 扯了那么多,到底应该怎样做轻教育模式???我尝试从一个虚拟案例入手来理解如何实践轻教育模式。 三、从虚拟案例入手,论述如何实践轻教育模式 假设命题:如果公司要打一个女性教育市场,那如何入手呢? 假设方案:可以场景从非标准化教育和标准化教育两条线入手: 标准化教育,我们可以利用课程和助教体系服务来支撑,解决共性问题,课程让用户掌握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学习营是班级学习,陪伴性学习型组织,这是大多数知识服务平台正在做的事情; 非标准化教育,我们用问答社区来承载,一个知识学习、分享、互助型女性版"知乎"。 标准化教育已经很成熟了,本文不展开复述了,所以会重点论述如何解决非标准性教育。 为什么我会觉得用知乎模式来跑非标准教育会比较好,即使问答模式起步阶段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是条难走的路。 (一开始容易走的路,走的人也会很多,人多就会挤,可能后面越走越难。一开始难走的路,走的人少,坚持走下去,可能后面就会是阳光大道。) 1. 用知乎模式来跑会有以下好处 (1)因为一位女性正在面临的生活中的血淋淋问题,可能别人曾经也遇到过并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掉了,个性问题中有共性现象,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只有非标方式才能解决非标问题。 我希望用户在我们新平台上能有这样的成长路径: 第一步:新用户"花开彼岸"同学先在我们品牌上收听自己喜欢课程,或者参加自己喜欢的学习营; 第二步:"花开彼岸"同学学完我们的课程后,不仅觉得课程质量很棒,还会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实实在在解决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然后她总结实践得到的经验,在社区里分享心得,用经验帮助她人; 第四步:被帮助的人会默默关注"花开彼岸",成为她的粉丝,"花开彼岸"同学看到又多了一个迷妹,更有动力在社区里发内容,还时不时去点赞评论别人的内容; 第五步:由于"花开彼岸"同学的活跃表现和nice,官方给了她更多流量倾斜和支持,帮助她成为一个腰部达人; 第六步:"花开彼岸"同学在女大不止收获了知识,重拾人生信心,还成为一个达人,向粉丝推荐加入还能赚钱,真正成为了一个自信、财务独立的女性。这是一个中国女性崛起的缩影。 (2)知乎目前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如果我们做女性版知乎,虽然用户量可能及不上知乎,但女性的商业价值高于男性,可能我们的女性版知乎更有商业想象力。何况模仿是成功的捷径,我们可以借鉴知乎的成功经验,走少很多弯路。 (3)用户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可以先上社区看看有木有类似的案例帮助到自己,或者在社区里提问,如果真的在社区里解决不了,再在班级里问或者咨询班主任,这样就能极大滴释放我们的人力成本。 (4)内容层面,通过用户的问题来倒推课程或学习营的方向,典型的需求侧拉动供给侧,这样也更利于我们生产更切合用户的内容。 (5)对普通用户开放社区,利用社区丰富的内容吸引用户加入女大,这时候我们的护城河不止是课程内容和班级服务,还有很深的社区护城河。极容易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迁移成本(提高复购)。 2. 女性版知乎的产品规划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何从0到1建立一个女性版的知乎呢?我畅想了一下产品规划如下: 1.0 构建提问题、回答问题的价值链闭环 (1)核心目标:用户能自发提问题,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上女大,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能解决哪些不方便在群里提的问题; (2)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用户如何能低成本发布问题:心理成本和操作成长, 可通过匿名发布问题和产品要提供问题模板和引导来解决; 有能力的用户为什么要回答问题:产品和运营驱动,给予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奖励; 发散构想了一下,可能是这样的: 2.0 为解决女性问题提供多种内容形态,沉淀高质内容 (1)核心目标:扶持有能力的学员、kol、老师产生更多元的内容,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诉求,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上女大,不止能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她人 (2)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何让更多的人长期稳定地发布优质内容;营造大学学习互助氛围,加强社交化行为,激发内容生成者的成就感,扶持个人IP,给曝光资源和孵化计划支持; 优质的内容如何得到更好的分发——全站流量曝光,线下活动造星; 又发散想了一下,可能是这样的: 3.0 开放社区,吸纳不同圈层的用户,建立社区等级和特权制度 (1)核心目标:能接住泛流量进入,既能维持住社区的氛围,也能衍生出多种场景下的商业模式; (2)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引入泛流量后如何维持社区的氛围,泛流量怎样能高转化为付费用户; 再次发散想了一下,可能如下: 4.0 目前没有能力,也没有脑细胞构思这块 综上所述,我猜通过内容服务团队和社区化建设能构建一个生态,在这个生态里不止能提供课程内容学习,还有知识分享和互助,还有知识腰部达人孵化和扶持,可能还有社交。 只要生态闭环能跑通,规模化扩张的运营成本不会是非线性增长的,甚至有可能是边际成本越来越小,如果真能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快速扩张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