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青年理财障碍有解


  前几天因为有房子出租,有机会认识了一群在谷歌(Google)上班的年轻人,让我联想到年轻人投资理财的问题。
  看他们填写个人财务状况,听他们谈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不禁手痒,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之后给了他们一些个人理财的建议。
  谷歌不愧是大家挤破头想进入的公司,不但给高薪,还有良好的健保、人寿保险、退休储蓄等福利,连员工三餐都照顾;前景又非常看好。这些年轻人有更多收入和更少开支做后盾,已经开始储蓄,走上了理财人生的坦途。
  但他们是少数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实际上,绝大多数年轻人似乎永远存不了钱。
  上了年纪的人大都体会到时间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恨不得年轻时便开始存钱,然而有机会把握住时间储蓄投资的青年人又往往不那样做,错失宝贵的时间。这可说是人生最大的讽刺之一。
  年轻人为什么难以储蓄投资?确实有一些障碍。首先当然是年轻人最常抱怨的"没钱"。
  来简单帮年轻朋友们算个帐。假设一位社会新鲜人找到年薪四万元的工作,扣掉税捐剩3万,合每月实拿 2500元。这笔收入必须支付每个月的所有开支。
  都会区的标准一房公寓大概得要1000元,一天伙食费算20元、一个月就是600元,水电手机电视等各种账单合计100元,交通费200元,学生贷款300元,如果买辆新车则贷款至少也得300元,已经用光了所有的收入。
  这还不算年轻人必有的娱乐费和其它星巴克咖啡等零花。年轻人多数入不敷出。
  其次,"退休"这个概念对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年轻朋友想的是这个周末要玩什么、交男女朋友、是不是买个iPad、今年去哪里度假等等。要他们坐下来思考40年后的事情,不太实际。
  极少数有心想退休问题的年轻朋友,大概也因为不知怎样投资、不知投资什么而裹足不前。
  有40年漫长时间其实是可以把存钱的工作变得极其容易的。如果每年存2000元到一个延税的退休账户内购买S&P500股票基金,依美国大型股每年平均10%的增长率推估,40年后账户价值可增加到106万元!
  每年存2000元等于每个月存160元,多吗?说少不少,一毛钱就可以逼死英雄好汉,但说多实在也不能算多,随便应该都能找出这笔钱来。所以,这只是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而已。
  年轻人如果不想要有多数老年人的悔恨,那么就要想办法克服上述的障碍,帮助自己存钱。
  有几个方法可以让年轻人在比较"无痛"的情形下开始节约、储蓄、和投资:
  一,接受必要的牺牲,但想办法减轻这些牺牲。
  如果我们仅仅用上述每个月160元作目标,当然还是要从预算中挤出这笔钱来投资,必定得牺牲个什么。
  依我看,能牺牲的项目太多了!找个人共住房租就砍了一半;手机和网络联机账户都可以跟别人共享,有线电视可有可无,咖啡可以自己泡;新车可以延后买,先用旧车代步。
  许多牺牲是很容易弥补的。比如说搬到郊区的便宜的房子去住,可能反而舒适。开旧车不怕偷不怕撞,反而安心,还省保险费。现在的网络服务频宽都很够,无线连网也容易,完全可以和邻居共享。
  如果能进一步改变自己的价值思维,把精明花钱─而不是大房子或闪亮新车─当作是更值得在朋友面前炫耀的事,不但消除了节约花费的痛苦,很可能反而越做越起劲。
  我个人就深信精明花钱并不代表过苦日子,多数时候只代表习惯一种不同的生活型态。几年前我在亚洲工作时所住的公寓只有40平方公尺大,习惯了之后,返回美国虽然房子有3000平方呎,作息基本上只在很小的范围,觉得这样更方便。
  二,把储蓄和投资自动化。
  不管是从公司的薪水支票或是从银行账户,都可以设定每个月自动把钱转存到投资账户,然后自动投入股票或共同基金。
  这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只要麻烦过一次,以后便自动发生,永远不会因为钱无法立即享受而痛苦,很快就会适应每个月少了160元的生活。
  三,用简单的投资策略。
  时间已足够给予这个部分的资产惊人的增长,无须做什么复杂的操作或选择什么特别的投资标的;最经典的 S&P500股票基金便足矣!
  这是在管理上的一劳永逸。尽管股市近年来似乎波动较大,有十年原地踏步的纪录,一旦时间拉长到四十年,这个可能性非常小。既然年轻朋友们懒得去处理投资的事情,也别无选择。投资到任何可能需要调整的项目而没有去调整,可能反而导致问题。
  四,邀请父母亲参与自己的财务和理财决策。
  多数人自己做不出必要的牺牲,但提醒别人做出必要牺牲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年轻朋友让父母亲介入自己的理财,重大财务决策参考父母亲的意见,虽然丧失一些自主性,却可得到基本原则的提醒以及中肯的意见,帮助自己做出正确决策。
  更棒的是,必要时父母亲或许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比如说,他们有一部可靠的旧车或多余的房间可供使用,这就挤出了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资金可供储蓄投资。
  没机会进谷歌这样大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不必介意,假使父母亲每个月能帮助省下100元,一年就省下1万 2000元,形同税前1万6000元,也就等于那么大的一笔加薪!
  (摘自美国《世界日报》)
网站目录投稿: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