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银行为大家上的一课:"做的不好不见得会受惩罚!" 虽然经历次贷引发的振荡,美国的投资银行若非被收购(美林、贝尔史坦),就是转型成金融控股公司(高盛、摩根史丹利),兼营商业银行业务以吸纳存款并受美联储监控,目前美国传统五大投银已全部转型或被收购。一转眼,距离金融风暴的开始已过一年多,但令人感慨的是,"投资银行"之名虽已不复存在,但除此之外他们并未付出太多代价。2008年前,5家投银执行长年薪总额为31亿美元,大约等于摩根收购贝尔史坦金额的3倍,而投银收入每年皆维持调升。彭博社专栏作家格拉夫.克里斯托(Graef Crystal)曾提出:相较其它行业,华尔街5大投银支付的员工薪资,约占公司总收入的50%,而类似华尔街这样的热钱集散地,利润很高,因而每个人都想从中得利。但如此的分红方式不禁让人反思,真的合理吗? - 合理的架构,是让薪酬与成果相连动 投银薪资费用高,那这些薪资都从哪来? 投银的利润,以最常见的股票发行为例,通常会抽取一定比例佣金(约2%至5%),举例而言,若发行价值100亿美元的股票,投资银行可以抽取2亿到5亿美元佣金。而兼并重组与破产清算是投银近年来的主要利润来源,也促使投银成为很多大型收购案的幕后推手。其它还有债券、金融商品承销业务,这些每日经手的巨额交易,在不论绩效表现如何下,皆会产生的佣金、手续费(通常买的时候收1%~4%手续费,卖的时候收0.2%的管理费)、加上金融商品的高周转率,打造出华尔街银行家的上亿身价。因此,"造就"这些高薪之人的,不是别人,就是市场上"只问收获(绩效),不问付出(隐藏的成本)"的投资大众。这时候不禁让人反思,通常只看到表面的绩效,但却忘记在这样的获得下,这样的付出究竟合不合理? 巴菲特说过,他身为波克夏执行长的重要责任之一,是拥有优秀的经理人,并订立合理的薪酬水平。而他也确实拥有许多有才有德的经理人,共同打造出现在的波克夏事业集团。在事业的经营上,回报应该跟付出是对等的地位:必须有所成效,获得报酬才能问心无愧。而进行资本事业的管理,创造出成果后的分享,也是基于同一道理-- 事业的出资者与管理人是站在同等地位,视彼此为建置、打拼事业的伙伴,因此若资本事业经营有成,每年都能透过优质的营运力,创造高于机会成本的回报,让资本事业规模更上一层楼,在此双方均赢的前提下,也才能有成果共享;就如同董事会将事业交托给管理阶层,如何奖励管理阶层,应该根据其表现,例如事业增加多少优势、多少市占率、成本控管增进多少而定,而不应无论其表现皆一视同仁,如果执行长能坐拥高薪,但事业却每况愈下,别说是股东,可能连董事会都觉得说不过去。 - 高薪没有错,但要高的有道理! 根据《华尔街日报》委请费城咨询公司(Hay Group)所做的研究,美国薪资越高的执行长掌舵的企业,所实现的股东回报较一般为高。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长期研究高管薪酬的卡普兰(Steven Kaplan)说,企业业绩和执行长薪酬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虽然过去两年中执行长薪酬呈现下降趋势,但那些表现最佳公司的执行长,收入通常比在表现垫底的公司中任职的同行,多了将近一倍。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公司Corporate Library的研究员哈吉森(Paul Hodgson)也指出,若没有产生任何股东回报,执行长除了基本薪资外就不该再有别的收入,更遑论奖励分红。因此,依据管理的成果做分享,让事业表现与管理人的报酬连动,而非不论功过都能得利、并将这些隐藏在绩效表现的阴影之下,才是真正合理、能激励事业经理人,对事业发展真正有益的方法。 - 自食其力的管理人,对事业才有正面帮助 事业的经营困境,通常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如何发展,是作决策的管理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获得不合理的报酬、或自恃大到不能倒,将自己的烫手山芋,丢给下任,甚至社会、全体民众来承担经营不善的后果,其实都并非合理。分享资本事业的管理成果,是将出资者与管理者置于同一天平上,两者皆能因对等的合伙关系,让彼此合作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而非互相角力、你赢我输的游戏。若能让管理人有效率地经营公司,同时享有适当的回报,在此正面循环下,才是对各位出资的事业主而言,可长可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