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关于客运黑车治理的思考


  【摘要】当前,各地客运"黑车"仍然屡禁不止,继续扰乱着客运市场秩序,也损害着城市对外形象。文章分析了客运"黑车"的危害、存在原因和治理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运"黑车";危害;原因;难点;对策建议
  一、客运"黑车"的概念、现状及危害
  (一)概念。"黑车"即非法营运车辆,可以理解为没有取得营运资格或者超越核定范围的营运车辆,其中非法从事客运的车辆即为客运"黑车"。
  (二)现状。目前,各地对客运"黑车"的打击力度不减,客运"黑车"治理很有成效,一些城市客运"黑车"已不敢明目张胆拉客载客,经营人员不断缩减,经营区域也逐渐减少。但由于交通网络日益发达,人员流动越发频繁,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2016年至2018年,该县年均公路客运量为1800余万人,其中仅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650万人次。巨大的出行需求,加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发展,导致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非法营运的"黑车"依然没有断绝,仍然很有市场,并呈显新特点。提升城市环境和形象,维护客运市场秩序,保护乘车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需要继续大力打击客运"黑车"。
  (三)危害。1.破坏城市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文明有序的客运市场环境的支持,特别是作为城市对外窗口的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等区域良好客运市场环境的支持。文明有序的客运市场环境是打造良好的城市营商环境软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对地方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等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客运"黑车"横行,容易给人留下城市乱差的印象,难以消除,抹黑城市形象,对城市营商环境的培养有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城市当下及长远发展。2.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当下,以东海县公交车辆为例,一辆车每年投入维修保养、人员培训、车辆保险等费用需2万元以上,而客运"黑车"没有正规的安全、服务等软硬件投入,分流正规车辆客源。一方面,扰乱了地区客运市场秩序,引发出租车、公交司机等群体不满;另一方面,客运"黑车"存在抢时间随意变道、插队行驶,引起社会群众的投诉,这些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3.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客运"黑车"追求利益是第一位的,常常损害乘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当"黑车"发生交通事故等特殊情况导致乘客伤亡时,发生赔偿纠纷时,因无营运资格往往缺乏保险等保障,赔偿能力有限,乘客只能自咽苦果。
  二、客运"黑车"存在的原因及治理难点
  (一)存在原因。1.利益驱动。追逐利益是客运"黑车"存在的原始动力。一辆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或者私人小汽车外加一个司机就能跑起来,没有营运证,经营成本低,承担风险系数小,不用缴税,客运"黑车"以较少的投入,较低的价格,吸引了贪图便宜的乘客,有利可图。2.存在市场。客运"黑车"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市场。由于城乡公共交通有运营时间和运营空间覆盖面上的不足,加之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不完善,往往难以提供门到门的服务。以东海县为例,该县面积2037平方公里,2018年有城乡公交300余辆(不含镇村公交)只在白天营运,出租车辆212辆,公共自行车站点97个,覆盖了东海城区大部分区域,但主要行驶在城区内,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公共交通覆盖依然较小。在这些服务盲区,群众的出行方式选择十分有限,这就为客运"黑车"留下了生存的土壤。3.生存需要。不可否认,客运"黑车"是部分残疾人、妇女、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谋生的手段。跑客运"黑车"投入不多,又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不需要付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也很可观,是社会弱势群体谋生的首选手段之一。4.治理不力。目前,客运"黑车"治理存在多头执法情况,交通运政部门虽然是客运"黑车"治理主要责任部门,但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客运"黑车"治理也有权限,但各部门基于行业自身考虑多,难以真正形成合力,依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客运"黑车"治理不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客运"黑车"敢运营的心理。
  (二)治理难点。客运"黑车"有效治理,在认真研究刨除"黑车"趋利性和存在社会需求等因素外,不能忽视治理本身存在的取证难和执法难两个方面现实难点问题,才能取得实效。1.取证难。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运政部门稽查取证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省道路运输条例,条例部分规定实践可操作性不强。二是难以现场取证。如果不能查证有金钱交易行为的不能算非法营运。执法实践中,往往大量存在这种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支付宝、微信等网络快捷支付方式的普及和网约车的发展,使得客运"黑车"取证更难。2.执法难。一是执法业务多。目前,运政部门同时还承担着货运、维修、驾培等领域监管任务,执法力量不足。二是执法区域大。非法营运已从城市延伸到了乡村和干线公路沿线,执法监管难以有效覆盖。三是"黑车"躲避意识强。国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黑车"司机不仅和执法人员玩"躲猫猫""打游击"的把戏,还善于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四是执法方式传统。客运"黑车"稽查还停留在人工巡查、人工取证等传统工作样式,无人机巡查、定点监控等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装备运用不足。
  三、客运"黑车"治理的对策建议
  为社会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客运服务,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一)强化公共交通建设。社会客观存在的出行需求是客运"黑车"存在的最关键因素。而社会对客运"黑车"的需求,主要反映出来的是公共交通发展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和区域覆盖的不足、服务的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通过延长公共交通运行时间,适当开通夜班车次;加密公共交通线路,提升通达区域;提升公共交通准点率和发车频次;实施城乡道路提档升级,延伸公共交通通达范围;加大公共自行车、提供定制公交服务等"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强驾乘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开发智能快捷多样化支付;增加出租车投放等方法,解决好"三个不足",使客运"黑车"失去大部分的生存土壤,减小社会对其需求,使客运"黑车"成为"鸡肋",从事的人自然就会大幅减少。
  (二)创新执法方式。一是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建立交通、公安、城管等执法力量参与的综合执法队伍,开展联合联动治理,交通部门查处运营资格,公安部门查处车辆非法改装、无证驾驶等行为,并对抗法行为加以强制,城管部门处理乱停乱放等行为,形成客运"黑车"治理工作合力。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城市治理智慧指挥调控系统建设,将"黑车"治理纳入监控范围;引入无人机巡查和排查取证,弥补执法力量不足和取证不足问题;在车站等重点区域加装监控设备,与指挥系统联网,发现"黑车",及时调度人员加以执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执法效能。
  (三)实施长效管理。一是实行兜底保障。对"黑车"中的困难群体,符合低保政策的,实施低保和扶贫救助,解决生计问题,促使自行退出"黑车"运营。二是引导就业化解。对拥有一技之长愿意就业人员,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優先引入环卫、绿化、安保、公交驾驶等服务领域工作,或者提供招工企业信息助其就业,实现从"黑车"运营人员中分流。三是强化宣传督查。利用地方广播电视报纸、车站LED屏幕、出租车载显示屏,加强乘坐"黑车"危害宣传,引导社会群众搭乘正规车辆。同时加强重点路段、区域值守,对"黑车"形成威慑。
  四、结束语
  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客运"黑车"呈现新的特点,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有效应对,促进客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聪.当前打击"非法营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福建质量管理,2018(1):261.
  [2]侯永.对城市"黑车"管理的法律视角思考[J].职工法律天地,2018(6):111-112.
  [3]毛寿龙.网约车合法化能否根治"黑车"乱象[J].人民论坛,2016(z1):60-62.
网站目录投稿:紫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