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上任,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过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人知。"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杨震夜幕却金,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慎独意思是说严格管控自己,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更是职场成功的关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证明:小时候拥有自我管控力的孩子在青春期时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成人后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人到中年后仍然有更好的创造力。每个个体都赢在慎独,让员工拥有慎独精神更是管理的至境。 然而,像棉花榶理论那样得出"赢在慎独"这一结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员工的慎独精神。虽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培养员工的慎独精神泼了一盆冷水,《了凡四训》的改过之法却可以拿来借鉴,让慎独精神培养有道。发畏心,事上慎独 让员工慎独,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让员工有所敬畏。 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奠定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但亚当·斯密认为,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更有价值,于是,市场与道德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两翼。有了《道德情操论》,无形的手就有所敬畏,有了底线。在中国,同样有值得敬畏的权威,足以让人独处时坚守底线。 《了凡四训》倡导敬畏之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有了敬畏之心,就不再深究原因。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独处时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也就是在事上慎独。 在事上慎独和在事上改过一样,功夫只在皮毛,而且"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于是,普通的敬畏心还不够,这时需要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登场。《太上感应篇》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但遗憾的是,不思考的人盲目敬畏,就失去了理性精神;善于思考的人又轻易找出其中的逻辑缺失和论据的可靠性,如"天地有司过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如果佛陀在场,一定可以为众生解惑。佛在《金刚经》里说,"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即佛法都是方便说法,《太上感应篇》何尝不是方便说法呢? 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是员工的《太上感应篇》,让员工发起敬畏之心,踩到红线就会被处罚,做到事上慎独。发耻心,理上慎独 比起发畏心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发耻心则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了凡四训》引用孟子的话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发耻心就是"未尽其事,先明其理",在理上慎独。 其实,当"慎独"一词刚刚被提出时,就先从理上证明了: 《礼记·中庸》说,上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支配万物运行的原理叫做规律,遵从规律而行叫做正确的原则,修习正确的原则便是教育。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有耻心,就要明道、时刻坚持道。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必须慎独。 《大学》的准则更加直截了当: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道理很简单:言之于内,必形之于外。不慎独,一定会露出蛛丝马迹。 于是,曾国藩将慎独作为古人最值得学习的"四端"之一:"慎独则心泰……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即慎独可以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却是三乐之一。员工发耻心,就是辨认是非曲直,没有制度的约束也能做到慎独,做到"心中有天地,不被外物欺"。 好的企业价值观和愿景就是让企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员工发耻心,理上慎独,于是诚于中、形于外、坦荡荡,这才是君子应该有的样子。这时,员工也就从X人变成Y人,得到更多尊重和机会。发勇心,心上慎独 比起发畏心和发理心,发勇心则更少了功利色彩,最后如《道德经》中说的那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礼记·中庸》说:"知耻近乎勇。"这里的勇就是勇于改过。《了凡四训》说:"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发勇心就是"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没有片刻违背道。有如此勇气才能做到心上慎独。 佛教《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按照佛教的观点,一切道理,都是唯心所现。三世一切佛,也是唯心所现。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心造。人能行十善、造天堂,也能行十恶、造地狱。人的心就是这样微妙,千变万化不离一念。按照佛教的说法,心上慎独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佛菩萨普遍地、永远地、无限地、没有一点条件地救济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换成儒家的话说就是"缘迹也缘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老子笔下的"无我"。 星云大师说:"做人,要有勇气,才能在人世间的横逆挫折中,愈挫愈勇。佛教讲‘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能就能够成就,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你看,观世音菩萨游行三千大千世界,救苦救难,如果没有大无畏的勇气,他怎么能普度众生呢?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要有勇气,才能深入地狱救苦。"心上慎独,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圣人的境界,非有大无畏的勇气不可。 如果说理上慎独将"予人玫瑰"作为"手有余香"的手段,心上慎独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是《金刚经》中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手有余香"的目标。华为的使命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迪斯尼的使命是使人们过得快活。这样的使命,没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心上慎独是无法践行的。培养员工的勇气、实现心上慎獨,就要先让自己和公司伟大起来。 当王密说"暮夜无人知"时,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不是一个慎独的员工。 杨震是个好HR,只用"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唤起王密的敬畏之心,让他先做到事上慎独。 杨震的教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密愧而出"已是有了知耻之心,在理上慎独了。 在东汉那样的时代,杨震夜幕却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发勇心、心上慎独,杨震才成为慎独的典范。 王密为什么开始时在事上慎独都做不到?杨震一语道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听了杨震一席话,王密终于了解了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也就是"知耻近乎勇"了。 让王密"发畏心,事上慎独",再"发耻心,理上慎独",最终"发勇心,心上慎独",优秀的HR杨震几句话就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