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我想静静,真的。 上周六晚,硬着头皮参加了一场创业者自发组织的小规模聚会。地点选在北京北四环外一家略嫌偏僻的撸串店。参与者约莫二十来人,清一色顶着"创始人""总监"之类的头衔。 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开始其实我是拒绝的。原因很简单,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在明争暗斗抱团扎堆的创投圈,每个人为不同的理由戴着面具说谎,说穿了最终目的也只有一样,那叫做"欲望"。而我又赶着回家追动画新番,实在是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才应允下来。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初出茅庐者雄心万丈气冲霄汉,誓将打造颠覆世界(或者谦虚一点吧,"颠覆某行业"或者"改造传统行业")的产品;曾经的折戟沉沙者(业内管这样的角色叫"连续创业者",很难说这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也越挫越勇,自认为踩过的坑已化作人生的财富,必将照耀着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空气中弥漫着揽月捉鳖舍我其谁的豪迈,似乎人人都能一跃成为行业的"匹凸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实则打碎牙齿肚里藏。 撸串局上,如果你继续仔细听下去,有意思的情形就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了:当有人吹嘘夸耀自己是某某明星的朋友,同谁谁大佬有过业务往来时,我丝毫嗅不到这样的远房"关系"对其所立项目的助益,项目该黄还是黄着,盈利能力甚至不如眼下的这间撸串店;有人声称自己前往任何创业比赛都有"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参赛,却从没听他提及自己的任何一次入围经历;还有人急于摆出股东中的富二代撑场,结果打听下来,该富二代以非常白菜的价格拿下了大量的股份+董事会席位,并且董事会设立至今人数一直都还是偶数…… 身陷其中,顿感自己在观看一场3D全息的"Silicon Valley"美剧的天朝升级版,第一季里 TechCrunch 大会上种种不靠谱项目的桥段纷纷跃入眼帘(强烈推荐这个美剧)。你根本无法指望这样规模的聚会能听到任何干货。整场下来,不过是微信里硬着头皮扫描关注上几个需要屏蔽朋友圈动态的人。而我也深知,真正的领袖翘楚,是根本不屑也没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的。 与此同时,在这座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一场由三大资本主持的海天盛筵正在通宵达旦地豪华上演。创业者从四面八方聚首而来顶礼膜拜豹变过的行业神话,投资人则心甘情愿地策划出将自己当成"水枪靶子"来供创业者打靶泄愤的闹剧。 一时间其乐融融热闹非凡,所有人似乎都忘却了波澜不惊表象之下的暗流涌动——在创业这场由一茬人忙着煽动、一茬人忙着助威、一茬人忙着收割的资本游戏中,真正的庄家只可能是那撮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就在类似的自HIGH中娱乐至死,忽攸间成了瓮中之鳖、待宰羔羊,亦或是,一枚价值殆尽的弃子。 写到这里,看到朋友圈里流传出创业历时仅10个月的"轻单"项目匆匆宣告收场,团队解散的消息。自问世伊始,我就认定,这又是一个做多了极客产品的高大上产品经理试图修正人类阅读习惯所做出的另一款反人类的产品。该团队试图用创新的内容组织形式来承载有价值的内容,初衷甚好,然而实际上却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主次关系,也说不清面向的目标人群,反倒给那些运营自媒体公众号、微博营销号的人提供了绝好的抄袭来源。能够逃离妄境,及时止损,也算是一种解脱。 类似地,不知是我参与或见证了太多失败项目,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还是有太多不接地气的极客试图逾越市场的规律来证明自己,总之,在看到许多新涌现出的项目时,我的头脑中都是情不自禁自带弹幕吐槽飘过的。我自认为我的吐槽还是值点钱的——如果它能帮助你节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生命的话。 那个"品玩"(也就是科技媒体 PINGWEST)两周前发的一篇专栏文章"珍爱创业 远离创业大街"的文章,看得我击节叫好,譬如这段—— "这里的一切就很容易陷入"抱团取暖"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狂欢,而在享受着狂欢的同时又少不了互相扰攘——每次当 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等社会名流、科技部主管官员、北京市党政官员和国务院主管官员来创业大街考察工作的时候,整条街就会进入沸腾状态,大量进驻的玩家倾巢出动,整条街都挤满了围观、拍照、喝彩和"朋友圈实时播报"的人们,每个人都会从中获得了一种莫可名状的自信和"见证历史"的使命感,觉得自己已经站到了浪潮之巅和舞台中央,受到了来自"领导"和"大佬"前所未有的关照;很多人都试图挤进接近"领导"和"大佬"的核心圈,或者能让自己的孵化器、办公空间、咖啡馆和众筹平台得到片刻光顾,有个蓬荜生辉的机会。这种争先恐后越是激烈,参与其中的玩家就越亢奋;大街上聚拢的人越多,人们就越有温暖感,越觉得充满了"事业必然成功"的自信。这就是抱团取暖的火炉效应,以及作为每个个体的幻觉在那一刹那无限接近现实的回光返照。" 某core去创业大街上视察了一圈,我的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当地创业者拿领导人做 PS 素材吹嘘自家产品的刷屏风潮。对此我只能呵呵。那些热衷于相互冰桶挑战的创始人们,你们上个月的工资都发出来了吗? 顺便说一句,我并不看好苦哈哈的创业维艰。许多人卧薪尝胆,与其说是修罗道苦行僧,倒不如说是因为自我的局限短板尚未克服,而困囿于个人的能力天花板下,根本轮不到拼什么"风口"、"趋势"。倒是有钱有势的成功人士创业,拥有一定的种族优势:他们不必花费无聊的精力来趋炎附势或是颐指气使,以期获得那一丁点微不足道的表面认同感;他们可以把更多脑力用在业务增长上,而不是成为内耗的制造者。 同样是创业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与不同的人交流切磋,收获的体会与成长不啻蜜糖砒霜之别(所以我还是不排斥小规模的好友交流的,所谓的社交恐惧症只不过是为了节省生命的托词)。 北京经历了六十五年来最激烈的一场五月天的大降温,却难以浇熄创业者们喷涌而出的满腔炽烈。而此刻的望京一隅,妄境之魔依旧在层层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