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长孩子的心理问题你知道多少


  目录:
  第一章: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第二章: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第三章: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学问。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发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一起来了解孩子的心理吧!
  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于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而,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重视时孩予的心理教育问题。有学者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很需要得到家民的帮助。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则应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
  细心观察
  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看出来,它需要细心观察。例如,观察孩子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几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味觉占1%。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巾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辅助作用。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泼的,而且说话时无拘无束地和你目光相遇。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滞,而且尽量回避你的日光,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也可以看他说话的情况,孩子平时说话不会吞吞吐吐,如果出观了这种情况,表明他心里有了矛盾。
  深入交谈
  观察不一定令面、准确,还心该有必要的谈话。在谈话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触痛点"。例如,他不愿谈某门功课的情况,便可以估计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可能有了问题,这便可能能是他的"触痛点",这样就可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方向。对已经显露出情绪郁结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对立与顾虑,可以先安慰再谈话。
  全面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作凋查,通过调查他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弄清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由于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因此,在调查时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被跟踪、被监视的感觉。
  综合分析
  通过观察、交谈与调查.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病"所在。大舔分孩子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其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调节改善心理状态,使孩子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以谈心为主。为了增加效果,谈心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即先把要说的道理想清楚。家长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有条理地说出来,说得令人信服。因此,有所准备很有必要,然后跟孩子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谈话过程中,不要怕孩予反驳,孩子在反驳中能说出更多的心里话,谈话便会更有针对性。有些谈话,如果针对性强,指寻性强,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未必,这就需要等待。因为谈话后孩子可能要有个思考过程,或者要有个心理恢复过程。要预计到孩子可能有这个过程,应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过程。在等待期间,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心理医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22种你该注意的儿童心理异常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咨询师。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让小孩走出心理亚健康
  不少研究显示,约15%的儿童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其身体发育和躯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无疑,孩子心理成长中的亚健康问题尤其值得父母的关注。
  一是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对他们的心理需求则关注不足。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而每一年龄阶段孩子心理需求的合理满足,都是孩子信任感、责任感、情绪稳定性、健全个性发展的前提。
  二是对孩子持一种适度的期望。
  过度的期望是当今父母养育孩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前,父母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以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作为期望的参照和出发点。父母还要注意到,为了将期望转变为现实,重要的是让孩子把成人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孩子大多有了自己的居室。但是,孩子的心理空间并非因为物质空间的扩大而"水涨船高"。事实上,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自由自在的、独立的时间与空间。在父母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缺乏自律,情绪起伏不定,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
  看来,要让孩子走出心理亚健康,父母要做的方面很多很多……
网站目录投稿: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