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晦卷五 【原文】 诈虽恶名,亦属奇谋。 【译文】 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 【原文】 孙子曰:"兵不厌诈。"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 【译文】 孙子兵法上说:"兵不厌诈。"就是在平常时候施展出来,人也是难以防范的。 【原文】 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 【译文】 运用诈术只要合理适当,也可以达成"晦"这种状态。 【原文】 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辩识,曲径方可通幽。 【译文】 笔直的大道漫长而又难以到达终点,小路众多却使人茫然不知所从。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小路才是到达终点最快捷,最省力的途径。 【原文】 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 【译文】 用诡诈来求生,用晦来保全自己,这并不是不走正道,而是因为正道根本就行不通。 【原文】 操以诈而兴,莽以诈得名,诈之为术亦大矣,随贤人有所不免。 【译文】 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王莽因诡诈而得到名声,诡诈作为一种谋略功效是很大的,即使贤能的人也免不了要使用。 【原文】 厌诈而行实,固君子之本色;昧诈而堕谋,亦取讥于当世。 【译文】 讨厌诡诈而平平实实行事,这固然是君子的本色,然而不识诡诈陷入别人的奸谋中,也是要被当世的人所讥笑的。 【原文】 是以君子不喜诈谋,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 【译文】 所以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原文】 人皆喜功而诿过,我则揽过而推功,此亦诈也,卒得功而无过。 【译文】 人们都喜欢归功自己却把过错推给别人,我却把过错揽到身上,把功劳推给别人,这也是一种诈晦,却最终能得到功劳而没有过错。 【原文】 君臣之间,夫妇之际,尽心焉常有不欢,小诈焉愈更亲密,此理甚微,识之者鲜。 【译文】 在君主和臣子,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中,尽心尽力地去侍奉也经常会有不欢快的事情发生,使用一点诈谋反会更加亲密牢固,这道理很微妙,知道的人很少。 【原文】 诈以非易为也,术不精则败,反受其害,心不忍不成,徒成笑柄。 【译文】 诈晦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技术不精湛就会失败,自己反要受到伤害,心里不够忍耐也做不成,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把柄。 隐晦卷六 【原文】 易曰:"趋吉避凶。" 【译文】 易经上说:"人应该奔往吉利的地方,而躲避开风险。" 【原文】 夫祸患之来,如洪水猛兽,走而避之则吉,逆而迎之则亡。 【译文】 灾祸患难的到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可怕,逃到别的地方避开它就会大吉大利,不顾利害,迎头赶上就只有死亡了。 【原文】 是故兵法三十六,走为最上策。 【译文】 所以兵法有36条计策,逃走和闪避才是最好的计策。 【原文】 避非只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 【译文】 躲避并非只是逃跑,方法有很多种,最完善的方法没有超过"晦"的。干扰、迷惑敌人,使敌人失去失去对我的辨别能力,我也就没有祸患了。 【原文】 察敌之情,谋我之势,中敌所不欲,则彼无所措手亦。 【译文】 观察揣摩敌人的情形和心理,从而建立自己的声势,站到敌手无法攻击的位置,敌人就无法向我动手了。 【原文】 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遭上疑则危,释之之道谨忠而已。 【译文】 高高在上者常怀疑下属对自己不忠,因为人的正常心理就是不甘居人下,遭到上面的怀疑是极为危险的事,解除上面疑心的方法也只有恭敬勤俭忠心不二而已。 【原文】 如若避无可避,则束身归命,惟敌所欲,此则不避之避也。 【译文】 如果根本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就干脆放弃抵抗,把生命交到对方手中,随便他怎样处置,这也是避不开时的躲避方法。 【原文】 避不得法,重则殒命,轻则伤身,不可不深究其理也。 【译文】 行使避晦的权谋如果不得要领,情形重的要丧失性命,情形轻的也会损伤身体,所以不得不深入研究避晦的道理。 【原文】 古来避害者往往避世,苟能割舍嗜欲,方外亦别有乐天也。 【译文】 自古以来躲避灾害的往往避开尘世,选择出家,如果能彻底断绝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佛道两家倒也是另一番乐趣。 【原文】 避之道在坚,避须避全,勿因小缓而喜,勿因小利而动,当执定深、远、坚三字。 【译文】 避晦的要诀在于坚定一心,避害一定要避得全面,不要因形势稍微缓和而心喜,也不要因贪小利而妄动,要认得避得深入,避得遥远,坚定一心这三条规律。 隐晦卷七 【原文】 心生万物,万物唯心。时世方艰,心焉如晦。 【译文】 心产生世上万物,万物的根源在于心。身逢乱世,时事艰危之时,心便也如阴天一样,进入"晦"的状态。 【原文】 鼎革之余,天下荒残,如人患赢疾,不堪繁剧,以晦徐徐调养方可。 【译文】 每次改朝换代之后,天下荒凉如同废墟,国家就像患有重病的人一样,既不能多做事,也不能多运动,只能用"晦"的状态来慢慢调养。 【原文】 至若天下扰攘,局促一隅,举事则力不足,自保则尚有余,以晦为心,静观时变,坐胜之道也。 【译文】 至于天下大乱之时,自己只占据一角之地,吞并天下力量不足,保全自己还倒有余,就要以晦为心念,静静观察时局的变化,这是坐着就可以取胜的策略。 【原文】 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详审而后决。出难处易,以处之心居出之地,可变难为易。 【译文】 士大夫都以从事为官还是隐居不出为最重要的事,仔细衡量轻重得失才能做出决定,从政很难,隐居却很容易,如果用隐居的心态来做官,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原文】 廊庙枢机,自古为四战之地,跻身难,存身尤难。 【译文】 朝廷是执掌机密的显要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四面争夺交战的焦点,想到达这位置很难,在这位置想站稳脚跟更难。 【原文】 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 【译文】 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 【原文】 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 【译文】 古人说:"我并不担忧得不到富贵,却担心富贵来逼迫我。"人的本性没有讨厌富贵的,畏惧的只是富贵来的不义。 【原文】 兴利不如除弊,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者近乎天道矣。 【译文】 发起一桩有利的事不如除去一桩弊端,多一件事不如少一件事,少事又不如无事。能做到使天下无事就接近于上天运行的规律了。 隐晦卷八 【原文】 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善何益也。 【译文】 制作器械和筹划计谋,都是为了使用的。如果不能使用,即使器械精良、计谋完善又有什么意义呢。 【原文】 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本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 【译文】 沉入"晦"的状态过久,大家也都看不清他本来的面目,即便是知己者也很难认清他的心迹。使用晦术重在把握时机,时机如同白驹过隙,稍一疏忽就会失掉。 【原文】 欲择时当察其几先,先机而动,先发制人,始可见晦之功。 【译文】 要选择时机应当认清事情的最初微妙的迹象,才能在时机到时就可以动手,先发制人,这样才能显示出韬晦的功效。 【原文】 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待其壮大可识,机已逝于九天,杳不可寻矣。 【译文】 可叹的是事物的最初状态很难察觉,常因细小微弱而被人忽视,等它逐渐长大到容易识别的时候,机会却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遥远而不可寻觅。 【原文】 是故用晦在乎择时,择时在乎识几,识几而待,择机而动,其惟智者乎? 【译文】 所以用晦的关键在于选择时机,选择时机的关键在于认识事物的萌芽状态,认清这种状态而等耐,把握住成熟的时机而动手,这难道不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