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直接的回答:高薪事少离家近。 这是上班族的共同理想,但老板们答应吗? 站在职业人的角度,这个问题其实挺困惑人。一个人对工作的预期和实际做的事情会永远处于一种动态不平衡中,合适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因为: 第一、预期在变化。一份工作,在一段时间内你觉得适合,过了一个时间又觉得不合适,开始你觉得很新鲜,后来又觉得在无意义的重复……说到底,是因为你的预期发生了变化,而预期发生的因素,就是你的工作熟悉了、技能增长了、所要的东西多了、上升的冲动憋不住了……职业发展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出口,不是你能够堵住的。 第二、客观环境在变化。组织经营和业务在发生变化,身边的同事进进出出,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不对你造成影响。原先你对这份工作很认同,但是当换了一个领导后,对你的要求变了,做事的风格不同了,让你觉得再干下去没有意思了……凡此种种。 无论是内在的预期,还是外在的处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那种想通过一两次短暂的面试就确信双方是最佳选择的想法很天真,就像谈恋爱,开始两个人都奔着过一辈子的想法,但适不适合,还得相处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很多人不就是"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为了解而分开"吗?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倒是非常认同面试的时候哪怕双方谈的很投机,也要加上一段"冷却期",不要那么快做决定,这样做反而会消除一些不切实际的预期,提升双方的满意度。 但是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要思考:究竟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工作环境可以变,工作单位可以变,但是个人特质不能变、也不会变。就像你工作了许多年后,即便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但是对方和你是不是同一类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 你更倾向于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埋头干活? 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种是管理型的,一种是专业型的。 专业型的工作,包含的职业范围和职位类型很广,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或者其他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教师等,都属于专业型的。 管理型的工作,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带团队的,管理内容比较复杂,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切换不同的大脑时区,一会要研究分析,一会要检查执行,一会要沟通协调……对事对人,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这种难度是比较大的。一类是不带团队的,通俗来说就是"打杂"其实打杂也属于管理,只不过是对事的管理,这类工作往往不被重视,很多人看不上,但要想做好,同样需要很好的计划统筹能力,甚至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性知识,比如说秘书,不是打打电话、发发通知、端茶倒水那么简单,要做到最优秀的秘书,这是最基础的工作,还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察言观色能力、计划实施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 可以说,专业型工作需要的能力与管理型工作需要的能力是相反的。 专业追求深度和创新,管理追求秩序和规范;专业需要很强的专注力,管理需要很强的协调能力;专业不太需要关注其他人的工作,管理则正好相反,能否让团队产生业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那么,具体到自己,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你首先得搞清楚自己,是喜欢琢磨事,还是琢磨人,还是说既喜欢琢磨事、又喜欢琢磨人? 喜欢琢磨事(专业)的人,如果做与人打交道、搞交际的工作,那会非常痛苦。同样的,喜欢琢磨人、与人打交道的人,每天让他埋头搞研究,他是坐不住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内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总有适合他工作岗位的原因,没必要厚此薄彼,你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关键就是对自己要足够的了解,以及更倾向于干哪一块。 你是否享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 前不久,世界科学领域巨奖"突破奖"揭晓,毕业于北大的两名80后中国数学家恽之玮和张伟获得了"新视野奖"。 作为数学家之一的恽之玮曾说,他消遣的方式是欣赏其他人的数学定理……很多人看到这一点,都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人看到数学定理会头疼,数学家看到数学定理感觉很舒服,这就是学神与一般人的区别,人之蜜糖你之砒霜,你不是恽之玮你就无法理解他的消遣方式。但是他的这句话也带给了我们启示:你能否享受自己这份工作? 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人员面试时,有一个问题必定会涉及到,那就是看你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怎么判断呢?我们会通过一些观察和提问来了解,比如说,面试一个产品经理,我们会就时下某个热点产品,让对方从专业角度给出看法和评述,并且最好能提出改进思路,我们会从对方的见解当中发现他是否热心自己的专业,是否勤于思考。 很多人觉得工作很痛苦,不愿意投入精力和热情,那就很难把工作做的很专业扎实,也可以说他不是很适合这份工作。是否喜欢一份工作,有几条比较重要的指标: 1、沉浸感。很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也很容易沉浸在工作中,在工作过程中他能够感受到工作对象给他的反馈,就像打游戏一样,不断的得到即时反馈——又消灭了几个怪兽,又得到了几个装备,又获得了多少奖励积分。他喜欢那种感觉,哪怕是扫地擦玻璃,他也享受地板变干净、玻璃变透明的过程,就像余华小说《我胆小如鼠》的主角,哪怕做一份清洁工,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每次都把自己的车间打扫成全厂最干净的车间,哪怕别人笑话他也依然故我。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这就是沉浸感。 2、消遣。我们平常的消遣,就是通过休闲活动放松身体、放松精神,让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得到慰藉。很少有人把工作当作消遣的,但是一个人的提高却往往是从消遣工作(思维的乐趣)开始的,这也是为什么看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浮在表面浅尝辄止,有的人容易深入进去的原因。人们总是在大脑里给自己预设一道杠杠:费脑力的事情不好玩。因为觉得不好玩所以就懒得深究、懒得动脑,结果脑子就越迟钝、越不好用,就越无法享受思考的乐趣了。可以说,把思考当消遣是有门槛的,只有勤于动脑的人才能越过这道门槛。 3、职业病。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会有多种角度,不同专业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关键要看你有没有专业敏感度,即所谓"职业病"。而专业敏感度的培养,不仅在工作中,更是在平时的非工作时间,是否有专业视角,是否把工作放在心上,是否成功养成了职业病式的思维模式。 所以,判断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你,得搞清楚工作中的哪些部分是需要费脑力的,哪些部分是纯粹机械重复的。如果你不喜欢动脑,工作内容稳定不变的岗位适合你,如果你喜欢动脑爱琢磨,那创新性挑战性强的工作也许更适合你。 你能否区分工作本身和环境因素? 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你,不仅要考虑到工作本身,还要看环境因素。 就像我做产品经理,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一个产品,但我不喜欢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被打断、总是被指手画脚,说你该这样做、该那样做,以至于最后被改的面目全非,背离了原先的设计初衷。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就是你在这些工作当中不能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体现你的创意和意志,你只是觉得从公司拿了钱(工资),就得把时间卖给公司,于是你必须作出妥协,这一点让人很难受。 当然,如果你足够财务自由的话,就不需要再听上司的,因为你已经没有了上司。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你并不是不喜欢你的工作,而是不喜欢你的公司或上司,你需要寻找的不是适合你的工作,而是适合你的平台和伯乐。 有时候你之所以觉得不适合这份工作,是因为你感到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你被职位角色所囿,并不是工作本身带来的,要是这种情况,干嘛不换个地方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