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探究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几年来,这种新教育理念已引起教学界广泛的关注,激发了我对语文情感领域进行探究的兴趣。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发挥其课程功能应有的效应呢?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情感教育要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的学习,学生情感态度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学生学习时带有积极地情感,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思维比较活跃;如果他们带有消极的情感,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应的内心体会,当语文作品中的某些场景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比较积极地情感。学生带着依据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悟去学习语文,更加深刻的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情感教育要做到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鉴赏文学需要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是读者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加入学生觉得这个文章写得特别好,而要他们说明写的好在哪里呢?学生又说不出来,这就说明学生的鉴赏文学的能力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理解作品中的人生真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因此,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学的能,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例如,在学习《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主题是旧社会压榨童工的丑陋罪行。教师在讲解时候,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具有初步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生活与包身工的生活,突出包身工恶劣的生存条件,学生情感上受到极大的触动。
  3、情感教育要做到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教育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同时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任何内容、手段与方法都要注意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内心感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情感因素,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得了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是消极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迷,语文学习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如果从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说明文的特点与方法,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展示现实中克隆的实际例子,感受克隆这件事的奇妙之处,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掌握说明文的方法与技巧,加深学生的语文认知。
  4、情感教育要做到寓情于理,化抽象为形象。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其中的景与情,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借助想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直接感受作品传达出的风物美、人情美。但是文章中蕴含的"理"往往比较抽象,很难读出来。如陆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读出"景"来,当然也不难品味其中的"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其中的理趣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不能灰心,要坚定信念,然后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事,而不设法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学生很有可能过目就忘,更不会"学以致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途径. 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去年"五一"期间,我给学生安排了一项活动——去附近的板桥沟水库一带观光赏景,但要求学生兵分两路,而且要选择不同的天气和时间:一组去时选在阴雨霏霏的下午,另一组要在天放晴后的上午去。每组成员观景后,要立即记下各自的见闻与感受,尤其要突出当时的心境,返校后在班上交流。听说有活动,同学们乐得鼓起掌来。在我强调注意安全,不准擅自行动等事项后,他们便回家准备了。可见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网站目录投稿: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