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中国藏族民间传统节日。公元1027年正式启用,在至今九百多年时间里,逐渐受到汉族农历的影响,日趋完善。元代以后,藏历基本固定,与农历大体相近。现在,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相差很少,有时恰好重合。藏历新年的节期,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驱鬼节开始,直至藏历正月十五日灯节止,延续约半月左右。 藏历新年的节俗,重要的一项是饮食风尚。从藏历十二月中旬起,家家户户都忙于筹备节日食品,浸泡青稞、打酥油、炸"喀赛"、制作糌粑等。酥油是藏民每日必不可缺的食品,拌糌粑、打酥油茶、炸"喀赛"等样样都用酥油。藏族牧民用特制的圆形木桶装上牛奶,然后捣动一根带有十字形圆盘的木棒,以使牛奶里的油水分开。由于操作者手执木柄,上下不停地捣打,所以人们称这种劳作为"打酥油"。"喀赛"是用酥油、白面和糖制作的油炸食品。新年期间,藏民家家户户食用"喀赛"。糌粑是用青稞炒熟,再磨制而成的面食。藏民除肉、奶外,主要是吃糌粑。食法是在碗内先放上酥油、"曲拉"(奶渣),用热茶使之溶化,然后放人糌粑,用手指搅拌均匀,捏成团状,抓进口中食用。喜食甜者,也可加放红、白糖。还有一种重要节日食品是蕨麻米饭。蕨麻又称人参果。藏民新年期间常用蕨麻米饭招待来宾。制作方法是先将大米煮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过,然后加进少量酥油再蒸熟。食用时,把牛羊肉、大米饭、蕨麻、红糖、白糖盛于碗里,浇以滚热的酥油,即可进餐。再有一种藏族特色食品叫"土粑"。是用糌粑、牛羊肉,加上多种蔬菜熬成的稀粥。新年食用的"土粑",通常放人萝卜,加上面团;面团里还要裹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物,以此为年餐增添喜悦气氛。 藏历新年的节日行事,主要有: 藏历腊月二十九日驱鬼节 藏族传说中的"鬼",是一个名叫"恩兰·路恭"的本教徒。节日里,由一喇嘛化装而成,其面孔半边黑半边白。各地的寺院,包括拉萨的布达拉宫都举行"驱鬼"跳神活动。人们戴上假面具,穿上盔甲、绣袍,在大喇叭、唢呐、牛皮鼓、锣钹等乐器伴奏下又唱又舞,将"鬼"驱逐出城外。有的地方还朝天鸣枪,显得更为热烈。一般的藏族人家,这天晚上点燃香烛,驱鬼灭灾,祈祷来年万事顺心。习惯上,从二十九日起家中的碗柜、桌上全都要摆满"喀赛"和撤上盐巴的酥油+奶茶、糖果等各种节日食品。这是庆祝丰收、年年有余的象征。傍晚,全家吃团圆饭,共进面团"土粑",藏语称其为"古突"。吃"古突"时,面团中包有什么东西,就预示着食者新的一年运气如何。吃到羊毛,意味着心肠软;吃到木炭,说明心黑;吃到石头,表示心硬;吃到辣椒,表示嘴巴利害等等。这些东西的预兆并非灵验,而吃到嘴里又无法咽下。所以,家人互相看到食用这类物品的怪相,必然捧腹大笑,开心异常。驱鬼节另一项必须完成的节庆事务是装"切玛"。"切玛"是一只具有祭祀意义的五谷斗。里面一半装进炒熟的麦粒和蚕豆,另一半装入糌粑和蕨麻,上面再点缀些小块的酥油,插上几株青棵穗。意思是象征过去一年农业丰收,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盈,人畜兴旺。装好的"切玛"供奉在桌上,以备藏历新年庆祝仪式上享用。 藏历除夕 藏族人民认为过新年之前,应将各种妖魔脏物清扫一光。所以,除夕日家家都在庭院、室内进行卫生扫除,清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使用一年的旧"卡垫"(毛织花毯),一律在这天换上新的。晚饭之前,主人须在灶房正中墙上用白粉撤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画上佛教的"蜗"字符,或在房梁上刷些白粉点,用以象征粮食充足,仓满囤流。 藏历新年 藏历正月初一日,即为新年。不待天明,藏族人家在屋顶上点燃起油松脂,摆好染色的青稞及麦穗,祈祷新年吉祥幸福,农牧生产收成丰裕。妇女们第一件事是背一桶吉祥水回家。老人洗漱后,到河边打回一桶水供牲口饮用。然后,全家老幼更换新装。男人穿上崭新的藏袍、藏靴,头顶藏式礼帽,显得英武豪放;女人则佩戴珊瑚、玛瑙、珍珠缀饰的"巴珠"头饰,围上鲜艳夺目的五彩"帮典" (围裙),显得潇洒秀丽。长辈端来"切玛",让家人依次取食糌粑,并互祝"扎西德勒"·与"格莎尔桑"(吉祥如意、新年好之意)。随后,大家即可共餐香甜美味的酥油茶、面团"土粑"、油煎人参果等食品并畅饮青稞酒。 藏历正月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之间走门串户,拜年贺禧。客人上门,应主动问候主人"扎西德勒",主人则以"格莎尔桑"作答。然后,客人从主人端出的"切玛"中,先拈点糌粑面撒向空中,再拈点放人口中。接下去,主人向客人敬青棵酒。其礼节是,客人先用无名指蘸三下酒,弹向空中,再三口将酒一气喝于。之后,主客间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饮酒、进食、聊天,或者弹弦唱歌,跳起欢快、热烈的"踢踏舞"。踢踏舞,藏语叫"堆谐"。其舞步特点是"三步一变"地随着音乐节奏而顿足踏脚,发出各种踢踏声响,同时弓腰、旋转、摆动手臂作出舞蹈姿势。 藏历正月十五日夜,西藏拉萨大昭寺附近的八角街、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都举行酥油花的灯会展览,所以又称灯节。酥油花,是用酥油掺人各种矿物颜料,塑出人物山水、树木花卉、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造型。其内容多取自佛教故事,如目莲救母、诺桑王子、唐僧取经等。展出时,这些油塑摆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前方燃起许多灯盏,灯光闪烁,油塑辉映,各种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各地赶来的群众将灯会展出地挤得水泄不通,人涌如潮。灯节过后,藏历年的节庆活动就宣告结束。 藏历新年较为普遍的娱乐俗尚,是组织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演藏戏、跳"锅庄"及"弦子舞"。"锅庄",藏语叫"卓"。由其始自围灶塘而舞取名,跳"锅庄"人数不限,也不需化妆,不必配乐伴奏。参加者弓腰搭臂,在领舞的带领下,围成圆圈,由左而右,边歌边舞。一般同一村寨跳锅庄,男女分为两队,一问一答,相互呼应。如果两村之间比赛"锅庄",则以村为单位,排成两队,对舞对唱。"锅庄"通常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开头叫"相会锅庄",结尾叫"告别锅庄"。节日期间,藏族青年打扮得焕然一新,成群结队,到其他村寨串村跳"锅庄",新年气氛异常火爆。弦子,藏语称"白旺",是一种藏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跳弦于舞时,一般是男子操弦子在排头领舞,女子随后拂袖齐跳。舞者时而绕行,时而圆集,时而散开,边舞边歌。通常的唱词都是"谐"体民歌,或即兴创作,男唱女和,别具一格。跳弦子舞最富特色的是跟着弦子的颤音,跳出相应的"颤法"舞姿,长袖飘飞,体态柔美。新年期间,青藏高原弦子悠扬,歌舞翩翩,跳弦子舞的藏民随处可见,此亦藏历新年的又一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