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曾昭传先生的新作《诗意在别处》。这部36万字的散文随笔集,既是作者游历四方的心灵感悟,也为当下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掩卷沉思,笔者对书中的教育心得深有同感,似乎于笔意纵横之中,打通了文化、旅行和教育之间的"任督二脉"。诚如作者所言,"旅行是跨界的,文学是跨界的,教育也是跨界的,诗意在风中飘扬"。 全书共分四辑:诗和远方、谁非过客、王的盛宴、寻找童话。单从这四辑的标题来看,不难感知流淌在作者腕底的诗情画意。文字虽属作者一家之言,但其中蕴含的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感知理解,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教育要立足于让每一个人成才。在介绍瑞典林雪平市的一所公立学校时,作者引用了该校校长的一段话:"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安全、健康、学习、环境,学生学习都是公平的、平等的,学校没有评先评优,初二以下不考试。"继而思考,瑞典实行平等、公平、没有评优评先的基础教育,可世界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竞争又特别激烈的诺贝尔奖又在瑞典进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受文化传统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停留在羡慕阶段,也不能厚彼薄此。的确,中国的孩子乃至家长往往重视成绩、名次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让很多家长和学生备受折磨。究其根源,或许有应试教育的原因,但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而不是简单地怨天尤人。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教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好学"正在变为现实,"每一个人都了不起"的理念必将歌声嘹亮。 教育要感受更广阔的天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常谈常新。读罢《诗意在别处》,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教育对心性养成的重大意义。所谓人才,归结两字即为"德才"。德靠修,才靠学。修者,需要躬身实践。没有行万里路的实践,心灵的田园是干涸的,干涸的心灵自然难以涵养真正的才学。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生活,感知现实。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去名校,可以到乡村田园,也可以到厂矿企业……重在打开学生视野,滋养学子心灵。诚如该书序言所言:"旅行者能在心路上镌刻上自己的文字,为所见的风景留下注脚,这也是用来展示对生活的热爱和探究世界的热情。" 教育要慢下脚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化流水线上的生产奇迹不可能复制到农业领域。生物科技的应用能够使农作物增产增收,甚至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速度,但是,无论生物科技多么先进,都不能改变自然规律,而是要在自然规律的限度内创新创造。教育亦如是。在笔者看来,教育是慢的艺术,绝非快的结果。 当前,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在线教育、远程教学快速普及,人们能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教育便利,但也要谨防其中的工业化现象。录制好一门课后在网络平台反复播放,没有教师的辅导答疑,没有师生的即时互动,这样的课堂或可作为技能培训,但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如书中所言:"在我们身边,那一台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发飙。有时似乎速度大于方向,这辆车是否走得太快了?以至主人忘记了看风景启程前的那一个个许诺,以至在旅途中忘记了欣赏路两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