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郭美浓 最近,灵活用工成为热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予灵活就业以政策支持。《意见》强调,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规范有序并举,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大局。 国家层面对灵活用工的强大支持,反映出灵活就业是当前稳定就业的重要方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灵活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承担起就业"压舱石"的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根据央视报道,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超过六成职场人士已开展或计划开展副业和兼职。与以往相比,更多企业倾向于从长期雇佣转向"灵活用工"方式,选择签订短期用工合同或招聘兼职人员。 从中央政策出台,到劳动者的自主意向选择,都反映出灵活用工并非解决一时之困的"救济",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必然选择,2020年出现的疫情这只"黑天鹅"则助推了灵活用工的发展势头。从北京、大连、新疆出现的局部性爆发来看,未来疫情防控将会常态化,也将持续推动企业在用工配置上的转变,促进灵活用工发展。疫情下的企业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与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而二季度增长3.2%,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疫情更像是经济结构的放大镜,特别是一些一路高歌猛进的企业突然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求生存,成为企业经历这场疫情的最大反思。 先"生存"才能谈"发展",逆势生存力在未来几年内将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竞争力。在此次疫情中,各个企业的"人员成本"压力倍增,成为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背景下,灵活用工以其降本增效的天然优势,为企业带来健康稳定增长的活力。 疫情期间"交通管制"以及"停工停产"对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虽出现了线上零售和批发订单"爆单"现象,但由于和停工停产,大量物流、生产制造企业停工,线上批发和零售行业受制于交通管制配送及生产环节,订单交易周期被拉长,大量订单被迫延后完成交易。而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住宿和餐饮行业同样深受此次疫情的影响。 疫情影响下,企业裁员压力剧增。据统计,小微企业3个月内有裁员压力的占比接近60%,大中型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在3个月内有裁员压力的占比为20%左右,但如果疫情影响周期达到6个月以上,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同样也会面临裁员上的压力。 在企业收入端及现金流均面临巨大压力时,从人力成本端入手盘活现金流是企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金柚网研究院测算,以北京市税前30000元工资为例,使用多元化用工可减少相关成本约24%。 疫情期间,出现了企业在不同行业之间临时调配劳动力,以应对各行业因淡旺季错期或特殊事件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差异,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用人成本降低、员工收入提高,实现多方受益。疫情下的人资"危""机" 餐饮业是受到此次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疫情期间,仅9%的企业可维持3个月以上的经营,27%的企业营业停滞近一个月已难以坚持。房租和人工成本构成餐企最大成本负担,房租常采用预付方式,且考虑到后续经营,该成本无法压缩。人力成本则是餐企最可以自主管理的成本项。2018年年末,餐饮业从业人员约234万,餐企迫于生存压力实施裁员、降薪、延期发薪等举措,也带来了一系列就业民生问题。 与餐饮业类似,中国出行人次大规模下降,旅游业受到强烈冲击,疫情通過旅游业对酒店行业造成显著影响。以旅游为目的的出行贡献了重要比例的客房需求,而疫情期间,这部分率先受到冲击。经营收入锐减,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2018年住宿业营业额 4059.7亿元,对应人力成本701.4亿元,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人员过剩成为酒旅业的沉重枷锁。 与前两者相比,生鲜电商行业则在经历幸福的烦恼,消费者向生鲜电商渠道的转移,带来增量用户,从数据来看,2020年,疫情影响下的春节期间,生鲜电商日活用户数较平日增长29.9%,人均使用时长较平日增长20%,已超过2019年平日水平。随之而来的是人手严重不足,影响着生鲜商业的发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典型行业浮现的危与机正在催生劳动力调配需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后疫情时代,企业的韧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的柔性生产与灵活生产,也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张弛有度,劳动力供应不足可尽快完成补给,而劳动力过剩时可以尽快减少劳动力浪费。在这个过程中,灵活用工以灵活、便捷的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用工方式,通过前置劳动力调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赋能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