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有治世之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非富即贵",首先要有治世之才。就是胸怀天下,有历史使命感之人。 也就是说在现实中,用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衡量是发愤图强还是坐以待毙之人;用儒家的忠义精神来衡量是具有爱国情怀还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之人;用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衡量能否正确对待诱惑利益还是见利忘义之徒。 东汉人雷义在做郡功曹时,注重法度,秉持道义,勤政为民,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得知,一个根本没有犯罪的人被判了死罪。他通过仔细调查,给这个犯人平反了冤情,这个犯人后来拿了许多金子来酬谢他,雷义不接受,那个犯人又趁雷义不在把金子放在雷义家的天花板上。 过了好多年后,雷义修理房屋,发现了金子。此时,金子的主人已死,雷义于是把金子交给了县衙。 二、讲究信义之德 信与义是立世之本,也是高贵和永恒的真理。企业不讲信誉,那业务就会渐渐萎缩,企业最终会走向破产;人要是没有了信誉,无人肯与你往来。 因为诚实是金,诚实永远是与虚伪格格不入的。凡受人尊敬之人必定有信义之德。 孔子有个学生叫颜回,家境贫寒,但很有才华。孔子经常在众弟子面前表扬颜回,众弟子不服气,学堂里有时丢东西,那些贵族子弟子怀疑是颜回偷的。孔子深知颜回的为人,为了证实不是他偷的,便要考察一下颜回。 孔子想了一个办法,把一锭金子用绸子包好放在颜回回家的路上,孔子和众弟子隐蔽好,仔细观察。 颜回走在路上,看见一个绸子包,打开一看,里面包了一锭金子,在绸子边上还写了一句话,:"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毫不犹豫地拿出笔又写了一句话,"贪图外财妄为人,"然后把金子包好,放回原处就走了。 孔子和众弟子走到跟前一看,大家都很佩服孔子的眼力和颜回的品德。 孔子通过平时关注也很赞赏颜回的学问,经常在弟子面前夸奖他,众弟子也不服。春节到了,家家都写对联,众弟子说孔老先生常夸颜回有学问,咱们到他家看看他写的什么对联。 众弟子来到颜回的家门口,只见破旧的门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众弟子一看都笑了,偷着议论,这是什么对联?老师还说他有学问…… 众弟子见了孔子就说起颜回家中的对联,并嘲笑一番。孔子说:你们不理解呀,这副对联道出了颜回的家境。"二三四五"缺一(衣)呀,"六七八九"少十(食)呀,只有南北是没有东西,合起来叫做缺衣少食没东西"。 众弟子听罢,肃然起敬。 三、恪守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人才要有"中庸"之德。中庸,好多人认为:在为人处事时,圆滑就是中庸,装糊涂就是中庸。 其实不是这样,孔子认为:做事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要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处理问题,绝非走极端路线。 曾国藩可谓是中庸行道的高手。他带领湘军围剿太平天国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既防又怕的复杂心态。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清廷一直对曾国藩是一种既要用你,也不给你实际太大的权力。曾国藩对此十分苦恼,但在朝堂上又没有人为自己说话,来消除清廷对自己的疑虑。就在他苦思冥想之际,朝廷发生了重大变化,咸丰皇帝驾崩了。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托人给他捎来密信,准备向新皇帝和西太后举荐他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非常高兴,想提笔给肃顺写一感谢信,但他又想到肃顺为人刚愎自用,常常目空一切,而西太后虽然年轻,但这个女人权欲之心极强,绝非平常妇人。就此曾国藩将写好的感谢信又扔进了火盆。 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牵连者众多,曾国藩因没有被查到与肃顺来往的书信而幸免。 总而言之,只有提升自我才能走向成功,孔子提出的这三种修炼,是决定人能力、道德和为人处世的关键。千百年来,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给了世人一个提升自我的标准。你若能有一个,也很了不起了。 - The End -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