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运营或者数据分析师,在实际问题处理时,就需要做归因分析,需要屏蔽其他因子的干扰,因此我们常常使用用户分群。 数据分析对于运营来说是一个数据抽象的过程。现实情况是连续的、复杂的、互相影响的,而数据抽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简化为数字量,搭建数据模型,计算相关因子,推断事件归因,并推进自身改进优化。 由于现实的复杂性,我们作为产品、运营或者数据分析师,在实际问题处理时,就需要做归因分析,需要屏蔽其他因子的干扰,因此我们常常使用用户分群。 分群后,我们的用户群可能简化为: 在每一个分群下,我们可以简化地对比某个因素对关键路径或者关键指标的影响因素。分群是手段,是工具,简单来说,分群分析就是通过聚类的方式,把相似的人群合并,考察同一事件或同一指标在不同人群上的表现,以推断并定位对该事件/指标有明显影响的因子。 我们将用户精细分群与用户画像结合起来,助力精益化运营的深度与精度。 那么,用户分群与用户画像如何结合使用?接下来,我们举个App案例进行说明: 某电商App,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用户成交量较低,与投放推广的成本相比,ROI较低。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分析? 首先,我们想看看成交的这部分用户与大盘用户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在用户中选出成交的用户,建立用户群对比大盘用户。 这里,我们需要使用MTA自定义事件。设置"付款成功"为一个自定义事件,然后使用MTA中的用户分群功能,将自定义事件中满足"付款成功"的用户群筛选出来,命名为"成交用户";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叫做"高价值用户"的用户群,将"付款成功"且付款金额>=100的用户筛选出来。 此处定义高价值用户为成交单价>100元的用户。 1、用户分群分析 得到了三个用户群之后,我们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比如腾讯移动分析MTA,对比这三个用户群特点间的区别。以下为三个用户群特征的对比: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大盘用户中男性较多,但实际成单与高价值用户中,都是女性偏多,且此部分用户对购物类App、金融类App的兴趣要明显高于大盘用户,表现出了较强的消费能力。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投放回报率较低,ROI不符合预期。 那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可以优化的有以下两个方向: 用户引流渠道可能有问题,需要调整渠道引流策略,包括渠道选择、人群针对性优化等,引入与消费行为匹配的新用户群,提高销售量; 商品定位的调整:现有产品对男性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大量大盘用户并没促成成单,这也是导致ROI较低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需要调整的包括商品品类、商品推荐等; 其中,第一种优化方式的见效周期较短,而第二种调整方式相对影响层面较大、周期较长。我们优先实践第一种优化方式,以调整渠道引入流量为主,优化引入人群的匹配程度,实现提高ROI的目标。后续还需要斟酌是否需要优化产品定位,比如打造针对男性的亮点频道,进行产品改善迭代。 2、渠道优化策略 那么,渠道应该如何做改善?我们先对单周渠道引入量的数据,进行初步评估。 成交率数值应用的是漏斗模型的渠道筛选功能 此处渠道只列了5支较典型的渠道样本数据,实际渠道分布更多 从图表上看,我们当前主要的流量渠道是渠道D与渠道E,而且渠道D的留存率很高,可以认为是我们的优质渠道。 但从成交上看,我们认为渠道A其实有很大的潜力,虽然现在的引入量较小,但与成交人群重合度较高,考虑到A渠道的获客成本低于渠道D,加大投放之后很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收益,能够实现我们提高ROI的目标。 3、渠道人群画像验证 我们对渠道人群A进行画像分析,女性比例高达62.36%,其用户群对购物类App的兴趣也高于大盘用户,与我们高价值人群特征匹配度较高。 现在渠道A给我们带来的流量还比较小,但由于其渠道收益上ROI比例较高,且其群体画像与我们高价值用户的画像吻合度高,表现出了很高的投放潜力。 我们的改善方法是:调整渠道投放的比例,减少渠道B、渠道C的投放,增强渠道A的投放,以周为单位,迭代优化渠道投放效果,并监测ROI的变动。 4、渠道投放优化效果 在投放一周后,对新增用户有了增长,我们临时决议再次加大渠道A的投放比例。这里是一个月的时间周期内,我们的新增用户数在渠道上的分布有了显著变化。 优化投放渠道前后,购买转化漏斗转化率的改变: 由于渠道A的平均客单价约是渠道D的1/2~1/3,我们的投入产出比例得到了优化。这主要依赖于通过数据分析找到了优质低价的渠道,降低了获客成本。 那么这个转化漏斗中,是否还有其他优化的空间?我们还能做什么改善? 请关注我们下周的案例分享《数据运营实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