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它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实验的道德准则,但是实验得出的结论却意义重大。—— "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最好的心理学实验总是问着关于人性的永恒的问题,例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邪恶?一个好人也可以犯下恶行吗?如果可以,是什么让人们越过那条界线?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当它被跨过之后就会释放出邪恶?又或者是人们所处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本文中这个被提名为最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它有力地论证了处境的作用(Zimbardo, 1971)。不仅如此,而且这个实验还为一本小说、两部电影、无数电视节目,甚至一个乐队提供了灵感,就连法律都为此做出了修改。这些我们过会儿再说,先来看看这个实验。 囚犯和狱警 实验的思路很简单:看看被挑选出来的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如何应对自己正常身份的彻底改变。被试中一半作为狱警,另一半作为囚犯。在本次实验中没有折衷办法,因为为了使实验有好的效果,必须真实地模拟现实生活中囚犯和狱警的经历。这些被试要迎接生命中的全新体验。 "囚犯"们像平时一样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被哀号着警报的警车"逮捕"。然后他们被采集指纹、蒙上眼、关进监狱。接着被剥光衣服、搜身、去虱子、理发、拿到囚服、得到一个号码,并在一只脚上拴上链子。 另外的被试变成了身穿警服、手持木棍的狱警。斯坦福大学一幢建筑的地下室被伪装成了一座监狱。 于是,实验开始了。 反抗被镇压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 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被试报告说他们之前的身份似乎已经完全被抹去了。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实验者也被卷入了自己的实验 甚至连首席研究人员Philip Zimbardo也承认自己沉浸在了"监狱主管"的角色中。事实上,Zimbardo相信这次实验最为有效的结果就是他自己被转化为一个讲究制度的人物形象——更注重监狱的安全,而不是被试的福利。 实验组的其他成员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新角色中。Craig Haney和Zimbardo一样,他解释说自己完全忙于对付管理"监狱"时每天所遇到的危机,而忘记了他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角色扮演 直到他的一位同事干预了之后实验才终于被停止。实验预计要进行14天,不过总共只持续了6天。之前是和平主义者的年轻人在作为狱警的过程中侮辱并且在身体上攻击"囚犯",甚至有报道说个别人很享受这个过程。与此同时,"囚犯"们很快显示出典型的情绪崩溃的征兆。其中五人甚至在实验提前结束之前就不得不离开"监狱"。 对于被试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他们承担了自己被指派的社会角色。这其中包括了接受与这些角色相关的隐含的社会标准:狱警应该变得独裁,应该虐待囚犯,而囚犯则需要卑屈地忍受给自己的惩罚。 这个实验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违背道德,包括样本过小、缺乏生态有效性等方面的批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难以否认,这个实验提供了对于人类行为的重要的洞察。或许它可以帮助解释像在阿布格莱布监狱(位于伊拉克,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被曝光的许多虐囚照片正是描述了在这里发生的暴行,译者注)中这种情境下发生的虐待。 Rikers Island 拘留所 这个实验能够反映出现实情况下监狱里的情形吗?很有可能。在撰写《Rikers以内:世界上最大的拘留所的故事(Inside Rikers: Stories from the World’s Largest Penal Colony)》时,Jennifer Wynn采访了纽约最大的拘留所Rikers Island的狱警。一位警长解释说狱警很容易习惯于对被收容者的施暴程度——这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很快就对此免疫了。有些人无法理解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在其中一个叫做"中央刑法隔离单元"的单元里,对囚犯施与的暴力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在1995年,将近有12位狱警因为攻击囚犯被正式起诉。最终囚犯们获得了160万美元的赔偿。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流行文化和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项研究如今已是如此出名,它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流行文化当中。它启发了一本小说——Mario Giordano的《Das Experiment》,之后该小说又被拍成了电影。而且《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作者的一部新片已经预计要开拍。该实验还在无数的电视节目中被报道和重现,最著名的是由BBC拍摄的。 不仅如此,它甚至还给一个乐队的名字带来了灵感。"斯坦福监狱实验"乐队在1994年发行了自己的同名专辑,一年后又发行了第二张专辑《The Gato Hunch》。还有什么其他的心理学实验可以说有一个乐队的名字就是根据自己起的呢? 原文作者: Jeremy Dean 译者: paradox 心理延伸: 爱情测试: 你多久会厌倦一个人? 性格测试: 你的度量有多大? 心理FM: 一种深久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