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字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一):流动和艺术和文化的标本
  对建筑艺术有了基础认识。很想去意大利和法国啊,罗马、米兰、巴黎。很多教堂都想去看看,令人震撼的精致美丽,建筑师是怎么做到的!?
  建筑从金字塔式的坟墓—供神的庙宇—基督教供人交流使用的教堂,离生死、神和宗教权威很近。到教堂的时候,因为供人做礼拜有了人的味道,也许随着现代化,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掌控权。到后来代表王权和贵族的宫殿,尽显奢靡精致,到了现代,建筑又成了资本的代理人,彰显资本的权威和品牌的高大,高楼大厦,在最高层虽然危险不经济,但广而告之带来利益。总之,建筑也代表了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啊!
  但这本书里没有涉及到民居建筑和中国建筑,中国建筑还没有站立世界之林吗?我认为中国建筑结合了大自然,更为博大精深。期待未来以人为本彰显人居文化的建筑。
  很喜欢丰子恺这一系列"认识"的书,亲切易懂,有脉有络,颇有情趣。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二):随想
  凡是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且让我有所感悟的书都是好书 丰子恺先生的这本认识建筑不妨改为认识欧洲的建筑更为妥帖 小书很薄 但对于一个建筑艺术的门外汉来说干货满满 最近迷恋绘画艺术与各类艺术形式 大概是审美有所提升 读了一些通识类的艺术读本 对于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各个门类有了简单的了解 终于不再是门外汉啦!丰子恺的这本书给我两大启发:1.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他们都带有一个时代浓厚的印记,以及与文化、历史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比如埃及人相信重生,便注重墓穴的修筑。2. 从传播学来说,建筑完全可以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媒介来研究。它身上承载着太多的符号意义,它被文化影响,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文化。从人际交往来说,建筑的形式也一定是会影响人们的交往的。比如罗马建筑的公共性,便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而从管理学和组织传播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霍桑实验,还是human resources theory都体现了建筑内部构造、自然光线等对于组织内部员工的交流及工作效率的影响。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三):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
  丰子恺被忽略的一面《认识建筑》
  打开书的时候还在怀疑这本书真是丰子恺写的?丰子恺不是画家吗?而且丰子恺的画总感觉很简单,画人不画脸,好似简笔画,难道丰子恺先生还对建筑有研究?
  看了开头就知道这作者不仅仅是喜欢建筑,更对西方建筑非常熟悉,这真是丰子恺的作品?还是重名了?向前翻翻真是丰子恺,百度一下,也没在百度百科的丰子恺出版列表中找到这本书。不过看完这本小书,马上对丰子恺多了一份崇敬。不亏为大师啊!想当年,没有百度,没有网络,想要知道这些建筑的资料非常困难,想写一本世界建筑简史那绝对是一个大工程。想当年梁思成为了完成《中国建筑史》走遍大半个中国,十几年的积累,才完成一本薄薄的小书。而丰子恺这本书虽然名字叫《认识建筑》其实就是一本《世界建筑史》。
  这本书构建得很宏伟,把世界建筑五个阶段,先是总论"从坟到店",然后分别将这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坟的艺术,讲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部分是殿的艺术,讲的是希腊帕台农神庙。第三部分是寺的艺术,讲的是欧洲的大教堂。第四部分是宫的艺术,讲的是卢浮宫凡尔赛宫。第五部分是店的艺术,讲的是现代高层建筑。
  这五个部分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讲述每个阶段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从开始最看重坟墓,倾注力量建造金字塔,到看重神希腊罗马建造神庙这时的神庙是为神建的,到后来的教堂,这时的教堂是为人在里面活动建的,接着是皇权占据上风,人类开始营造宫殿,教堂的华美在外面,宫殿的华美在内部,最后最宏伟的建筑变成了公共建筑,变成了商场和办公楼。建筑的演变也是人类文明的演变。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建筑,这些建筑对我来说也都了如指掌,最让我惊叹的是接近一百年前,丰子恺先生就对这些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更对细节的掌握,这绝不紧紧是普通的爱好,丰子恺先生绝对可以称为一位建筑史学家。
  家中丰子恺的书真不少,文字和画我都挺喜欢,可是看了这本书才领略到大师原来还有如此的学术功底,真的让晚辈佩服得五体投地。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四):学好建筑,给自己当导游
  提起最早的广告植入,我不敢说雨果他老人家是鼻祖,不过至少,老爷子在《巴黎圣母院》的小说中植入有关建筑的广告,可是近200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巴黎圣母院》的第一版火了,老爷子就在第二版中又夹带了几章,非说是之前手稿丢失又找到了,大文豪编造这样一个实在不怎么高明的借口,目的只有一个:借小说的热销,把建筑的相关知识普及给更多人。而事实上,这几章不仅与故事完全不搭,更要命的是,无图无真相,搞到最后,我也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拜占庭式,什么是罗马式,什么又是哥特式,倒是这些名词和家具家装市场上常见的巴洛克、洛可可一起,钻进了我的脑子。我确实喜欢看老房子,上海的石库门、枫泾古镇、外滩的老建筑、鼓浪屿上的老别墅、台北的青田街,都曾是我旅行的目的。我曾经试图百度,无奈知识获取太散碎,不成系统,最终也只是弄了个大概,也曾试过找一些书,但专业类的东西往往比较深,并不适合只是想了解一下如我的非专业人士。所幸,丰子恺老先生的《建筑六讲》适时地出现了。
  作为现代著名画家与散文家,丰子恺老爷子对建筑也颇有研究,想来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而难得的是,丰子恺老爷子讲建筑,是从历史说起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而时代特色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建筑风格的不同,于是,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殿、到欧洲的教堂、宫殿,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老人家依序逐次道来,不仅让读者易于理解,也更容易记忆。也正是在老人家的讲述中,欧洲史与建筑史融为一体,再加上一幅幅精美的配图,让我弄清了欧洲的教堂由罗马式到拜占庭式再到哥特式的演变,也大体知道了各个时代与建筑的特点。
  除了欧洲的教堂,《建筑六讲》中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希腊的神殿了。在这一部分,老人家从希腊的地理、民族开始说起,由历史到典故,再到建筑本身,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视觉矫正。很多现代人都不会想到,为了视觉上的美观,帕特农神殿的柱子不是直的,而是斜的,梁和地板也是曲线,而非直线,可古时候的希腊人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以此矫正众人远观神殿时视觉上的错觉,让大家看到的实际效果呈直线。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值得人钦佩。
  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边读书,一边就想着去玩----太想实地看看老爷子笔下的描述了。想来,读完书再出去玩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自己给自己当导游了啊。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五):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建筑之旅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出版社把书名印错了。丰子恺先生不是知名的画家吗?怎么会和建筑扯上关系?
  不过后来转念一想倒也释然了,丰子恺先生的专长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而建筑则也是艺术的一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是相同的。绘画与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艺术之美,那么由丰子恺先生来带领我们进行一场认识建筑的旅程,似乎还是很靠谱的。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从埃及时代到现代,世间最伟大的建筑的主题,主要是经历了五次变更。他将此表述为"从坟到店"。
  在埃及时代,最伟大的建筑是坟墓,赫赫有名的金字塔世人皆知。在希腊时代则是神殿,雅典卫城遗址便是最好的代表。中世纪的寺院,近代的宫殿、以及现代的商店。建筑主流的变化,也标志着时代与人心的变化。
  或许丰子恺先生在他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古今知名建筑对我们来说都不算是陌生,但应对其的认识与了解,多数人应该只是停留在知其名或是稍有印象而已。而建筑背后故事怕是不会了解的太多。
  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建筑实景图片,其中有百余幅是原来的版本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再加上丰子恺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造诣,对这些建筑的讲述与分析不可谓是不精彩。我们将跟随丰子恺先生的讲述,在古今中外众多知名建筑中穿梭,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并领略其中的独有魅力。
  不同的时代,对建筑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审美,这也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古时君主的陵寝以高大为其标志性,象征的其实就是君主的权威性。希腊神殿的精美则是与当时其风土人情息息相关,这一点从古典希腊神话传说中便可看出端倪。
  而判断现在建筑的形式美与否,则大约有四个条件。第一,建筑形态是否实用。第二,建筑形态是否合于工学的构造。第三,建筑形态是否巧妙的应用材料的特色。第四,建筑形态是否表出现代感觉。
  建筑不仅仅是为人遮风避雨或是带有其他功能性的场所,它更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政治、宗教以及文化的体现。在这场建筑的认识之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由各种材料堆砌在地面上的庞然大物,更是一种对其艺术文化发展的品味与了解。
  那么,请跟随丰子恺先生来一场与建筑有关的旅行吧。就从这本书开始。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六):带你读懂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评丰子恺《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141、带你读懂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评丰子恺《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不得不说的是,在读到本书之前,对于建筑的意义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是认为无论是古建筑或者是今建筑,都只是纯技术上的演变,巧夺天工也罢,巍峨宏伟也罢,都是工匠们的杰作而已。
  在读了丰子恺的这本《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才对建筑背后的人文意义有一个霍然开朗的认识。原来,建筑并不只是简单地土木工程那样的一个事情,背后还有很复杂的历史演变。这本书,也可以称之为西方古建筑的普及读物。
  丰子恺用他深入简出的语言,简明扼要又十分精确地道出了西方古建筑背后蕴藏着的一些东西。一切艺术皆是宣传,建筑也不例外。而且建筑在艺术种类中有着无与伦比利于宣传的特性,比如形状最庞大最易触目、对于人生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富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风格的建筑。作者主要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总述、坟、殿、寺、宫、店。埃及时代,最伟大建筑是坟墓——金字塔;希腊时代是神殿——帕特农神殿;到了中世时代是寺院(教堂)——圣彼得大教堂;近代是宫室——卢浮宫;现代是商店——摩天大楼。
  从坟到店,看似是一条并不相干的主线,却是根据时代的变化、社会思想的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不断进行演化的,即时是到了今天,商业都市的大建筑,在作者看来显然也是模仿坟墓建筑的办法,以夸示金融资本的威权的。
  五种建筑中,坟、殿、寺,都是以鬼神为题材或者是为王者的死后生活而建,均不是为了人类的现世幸福所建。而宫、店,虽都是以人生为题材,但却只是为少数人所建,不是普罗大众所能承受得了的。
  历史总归会不断前进的,不以哪个人或者是哪一拨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今天的建筑,到了明天,会不会成为过去的历史遗迹呢?再往后一百二百年后的人们,会不会将今天的摩天大楼视为名胜古迹呢?
  总之,建筑以其庞大的体积,有意无意间向人们传达着某种特定的信息,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暗示。建筑的特点,总是和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哥特式的高而尖教堂暗示升入天堂以引人信仰,九重城阙的宫殿震慑民众使人不敢反抗。
  本书不仅从建筑的人文意义作了解读,还对建筑的特点做了深入细致的技术分析,可谓是读懂建筑的入门普及书籍。这次再版又增加了许多精美图片,更加使本书具有可读性。从此遇到建筑尤其是古建筑,可以多想几个为什么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七):读《丰子恺建筑六讲》: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艺术
  1
  本书作者丰子恺。他有两位恩师,一位李叔同,一位夏丐尊。我之所以读这本书,和这三个人的鼎鼎大名有很大关系。说白了,算是慕名而来。总觉得名气大的人写出来的作品质量总有保障,这和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专门找影帝影后的作品来看是同一个道理。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想要了解艺术的愿望。当然,对于艺术,若是让我创作,我是绝逼做不成的,这点我心知肚明。所以我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能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欣赏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几年我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为了欣赏古典音乐,我下载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聆听音乐》;再比如为了欣赏西方的绘画作品,我读了好几本面向艺术白痴的科普书籍,像是《小顾聊绘画》之类;又比如我为了学会欣赏雕塑,辗转搞到一本繁体的《如何看懂雕塑》。   不过现在坐定仔细琢磨,发现自己也无非就是叶公好龙,忙了一大圈仍然只是一个艺术盲。   2
  究其原因,首先自己对这些所谓艺术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相对古典音乐,我更喜欢谢春花的民谣小调。相对欣赏西方经典的油画,我宁可抱着伊藤润二的漫画消磨时间。说起雕塑更离谱了,我印象最深的雕塑居然是来自网络段子的西安邮电大学的读书顶个球。   然而若是我将自己哼着春花小调,捧着恐怖漫画,嘴里还念叨着读书顶个球的形象暴露在众人面前,相比不但不会引起共鸣,还会招来很多不利于我形象的质疑。   生活本身已经很苦逼了,如果还要顶着质疑前行,太为难自己了。但是装逼其实也并不轻松,压力主要来自于大部分时间装不像的尴尬,以及一旦遇到内行就露馅的风险。   装逼不易,且装且珍惜吧。   3
  用了两天的工作间隙读完此书,微信读书里记录的阅读时间是一个小时零九分钟。   确实还是有收获的。   最主要的收获是丰子恺先生把建筑艺术发展的主线帮读者归纳出来了,同时还给出了每个阶段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从坟墓到神殿,再从寺院到宫室,最后到现代的商业大楼。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   其次,丰子恺先生历数各个时代富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时候,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此建筑的美感如何体现,确实给我指出了不少欣赏特定建筑物的方向。比如讲到哥特式大教堂的时候,丰子恺先生就提到了那些细长的窗口和高耸的塔楼其实都指向天堂。这让我突然明白了这类建筑为何都是这付尊荣。   说起本书的优点,有三个。   其一是书中配了大量插图,这为理解本书的内容增添了很多乐趣。   其二是本书深入浅出,绝对不卖关子,也绝对不掉书袋。语言浅显易懂,真是我这样艺术欣赏白痴的福音。   其三是本书短小精悍。一本一个小时就能泛读完成的书,读的时候不会因为内容生涩而让人生厌,读完还能有切实的收获,我们真的不能要求太多了。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八):穿越时空,领悟古今建筑魅力   作为一个工作和业余爱好都和建筑不沾边的人,想要看一看丰子恺先生的《建筑六讲》完全是因为之前看过的《绘画十六讲》真的让人备受启发。如果想要走进艺术学习的大门,必然要有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来当领路人,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的,教授之所以成为了名教授,是因为先把讲义当著作,而后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这本《认识建筑》便是如同讲义一般知识丰富,简明易懂的建筑艺术启蒙书。   《建筑六讲》会讲什么呢?建筑的规则,建筑的风格,建筑的语言,抑或所谓建筑的灵魂?建筑小白在翻开书之前一无所知。然而,大师毕竟是大师,丰子恺先生按照建筑的发展历史,仅仅用五个字就概括了古往今来的所有建筑,那就是:坟、殿、寺(教堂)、宫、店,可谓清晰明了,易懂好记。   虽说只有五个大类,但在第一讲中,读者可以通过"从坟到店"的梳理总览世界上所有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这么一来,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及建筑,通常都是太过狭义的解读。而在世界上,无论古今,遍及中外,到处都留存着人类建筑的艺术杰作,想要真正认识它们,没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   丰子恺先生将古代建筑称为"美术品",它的特点是:形状庞大、与人生社会关系密切、通常具有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它的宣传作用和象征力,传达出的不仅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发展过程,更是具体化的时代相,是当地人的思想与生活的集中体现。   如此一来,我们便豁然开朗,为何现在旅游业发达,人们每到一处却还是逃不出"名胜古迹"?因为对各地著名建筑的欣赏,浓缩着对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统揽,而这些世界闻名的建筑之中,也必然保存着相当经典的文化与艺术瑰宝,值得后人去学习与探寻。到中国,要去北京的故宫;到英国自然不可错过白金汉宫;柬埔寨有吴哥窟;埃及当然是金字塔;还有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遗址;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等。   正如第一讲中所提及的,从埃及到现代,世间最伟大建筑的主题,经过了五次的变更。我们沿着埃及的坟墓、希腊的神殿、中世纪的寺院(教堂)、近代的宫室和现代的商店这一顺序,依次认识和欣赏了世界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书中配有百余幅精美照片与插图,为这本"讲义式"的著作增色不少。而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经常出现于建筑写生练习中的正是诸如圣彼得大教堂、达勒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等,这些或罗马或哥特,关乎着政治、宗教、艺术及世间一切文化的建筑。建筑与艺术密闭可分,这是最好不过的例证。   相较于古代建筑鬼神的题材与为群众公用而建造、不以人生现世幸福为目的的功用,现代建筑则放弃了外部之美,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我们的房子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小,逐渐远离了"美术品"的特质。不过,在建筑领域,依旧有人追求美与实用性的统一,追求建筑的艺术表达,就像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便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它的黑白色调,它独特的空间处理,玻璃、钢铁等建筑材料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都令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在不失现代感的设计中完美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在最后一讲中,丰子恺先生讲到,钢铁与玻璃等新型材料的广泛使用为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并预言"玻璃建筑有普及于全世界的可能"。如今看来,这个预言早已变为现实,而我们人类也不得不跟随建筑发展的步伐奔向更远的地方。因为建筑绝不会永远停留在店上,它会走向何处,未来必然有无数答案供人遐想。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九):老先生带你认识建筑   在人类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建筑一定是最庞大的艺术形式了。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建筑也是艺术的一种,且具有独特的美感。或许我们匆匆走过生活的街道,却从没有抬头看一眼,每天相见的老建筑与新大厦,也没有在内心中品评过建筑的设计与创意。建筑就是这样稳实敦厚的存在着,也许只有在某一天,与丰子恺老先生的《认识建筑》相遇之后,你才会突然发现另一个有趣世界。   在这本讲解建筑的书中,老先生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从坟到店,以建筑的主题变化角度讲述建筑的变迁,不仅一目了然,而建筑背后的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也在不断变化,读来饶有趣味。从坟的大而笨到殿的美而慧,从寺的高而尖到宫的奢与华,乃至于店的高与冷,作者用短短的六讲为我们总结了几千年西洋建筑的特点,其中糅杂了作者对于建筑艺术的感受,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图示的方式为我们讲解的希腊神殿之线条美感,令人不禁对于希腊艺术心生崇敬,老先生讲的深入浅出,讲述的即是建筑,也是与建筑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读了这本书你会了解到很多关联的知识,金字塔修建的意义、殿与寺的区别、现代高楼大厦的实质,这些平时我们不会费心去思索的东西,原来有着别样的意义,也让人对建筑生发出更大的兴趣。编辑适时地在其中搭配了大幅的建筑图片,不啻于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环球建筑旅行。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注意到丰子恺先生一直关注着建筑背后的现实意义,建筑是最好的宣传,建筑对人生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建筑同样富有亲和力,一位美术评论家说:我们的文化,在某程度内为我们所住的建筑所规定。诚不虚也。建筑担负着太多的社会意义。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在这些意义之外,建筑也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观的变迁,从关注来世到突出现世,从为一人服务到为众人服务,这是人类思维的进步,但是在建筑艺术工艺方面,却不见得是一种进步,这或许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一种对于艺术的思考,是否存在的就是美好的?我们该如何欣赏?如何营造美的建筑?   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关注的是建筑的历史,也是建筑的未来,或许看过从坟到店的进化历史,每个人面前都会浮现出未来建筑的图景吧,更适合人居,更具有实用性,也更具备人文关怀。应该说关注了建筑的特色与历史,建筑未来的图景也呼之欲出。   看这一个系列的书籍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印象,凭借着书,仿佛为读者勾勒出一位渊博而又幽默、博识却又关注民生的老先生形象,在书中,老先生会手把手教你绘画知识,会讲给你听他的所见所闻,会讲解西方绘画流派,也会骄傲的说起中国美术的优胜,仿佛他是你的多年老友,又像一位亲切的忘年之交,应该说看这套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与一位有趣的老先生相遇。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读后感(十):建筑·人心·兴替——读《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书籍信息:书名:《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作者:丰子恺。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2017年7月第1次印刷,字数:100千字,印数:1-6000,定价:68元。   我有个高中同学喜欢丰子恺的漫画,受他的影响,我在高中时也向他借阅了一些,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线条很简洁。后来读《源氏物语》,先看的是丰子恺译本,再读其他译本,相较之下还是喜欢丰子恺的,因为语言简炼。丰子恺是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多个领域都有贡献。欣闻北京日报出版社出了四册丰子恺先生的书,就赶快拜读。   本书分为六讲,每一讲的标题,都保持了作者一贯的洗炼风格,能用一个字概括的内容,绝不用两个字。第一讲是整体概述,叫"从坟到店",接下来五讲,分别讲了坟、殿、寺、宫、店的艺术。每个字概括一类建筑,单是这简洁,就让人佩服。本书中,作者展示了非常深厚的学问功底,将建筑与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紧密联系,讲得很有深度,其间又夹着作者的评议或嘲讽,读之令人解颐。例如讲埃及金字塔:"当作建筑艺术观赏其形式时,只见极大、极高、极厚,除了一个‘笨’字以外想不出别的字来形容。埃及隆盛期的帝王和人民,为什么肯把心力浪费在这样笨的建筑上呢?这是因为虽然号称隆盛期,人智究竟未曾进步,帝王笨,百姓也笨的原故。"接下来将埃及帝王与秦皇汉武等追求长生的中国帝王相比较,"这都是同样的笨。"附带说一句,我看过一个埃及考古的纪录片《埃及之旅》,共有六集,其中一集讲了考古学家在帝王谷发现百姓被埃及帝王驱使建造陵墓之后,又在晚上偷偷潜进陵墓偷东西,还发现了一些古埃及记事的泥板,上面刻着百姓的吐槽,可见百姓是不笨的。他们被埃及帝王的权威所迫,没办法只好去修坟。再例如,作者在"店的艺术"一讲里,提到现代商业建筑资本家为了追求广告效应,作无益而有害的装饰:"现今的都市中正在竞用稀奇古怪的式样,和不调和的触目的色彩。基督教的教堂形式,希腊的神殿形式,都出现在现代的商业建筑上了。惟有埃及的坟墓形式(金字塔)尚未被人应用过。也许不久将有金字塔形式的银行出现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微笑。   从一个人的作品,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丰子恺之慈悲,在画集名字《慈悲的滋味》中可以得见,即使是以建筑为主题的本书,字里行间也充满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人文关怀。他认为,"现代合理主义的建筑,其目的是要救济现代大都市中人的住居苦,使都市的勤劳者免除住居不良之苦,而获住居的卫生与快适。……昔日不列入艺术范围的平民之家,现在成了最显示美的特质的建筑题材。"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也体现了这种观点,设计当以使用目的为第一要务,务求当下材料的合理利用。这观点我是赞同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应用品的设计,浮夸与矫饰只是虚荣的产物,是一种畸形的附带品,应用物品设计的真实目的,还是要为人的舒适、便捷服务的。举个例子,我一点都不喜欢为女人设计的高跟鞋,觉得它只是为了迎合时下潮流的病态审美而束缚着女人的脚,相比之下,平跟鞋舒服多了。人们往往有从众心理,当下流行的,未必是合理的。丰子恺不仅同情劳动人民,也在讲洛可可建筑衰落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路易十六的同情,认为他崇尚朴实原是正确的,但上两代的骄奢之罪归于他一人头上,终于落得了悲惨下场。   作者在本书中常起王朝兴替之感叹。叹金字塔、神殿、教堂、宫殿建时庄严,现在游客来去,成为后人观瞻之所。并且对未来建筑作出了预言:"未来建筑的主要题材,大约不复是为少数人的建物,而是为多数人的建物。未来的建筑的形式,大约不复为畸形的,而为合理的。到那时,现在的摩天楼就会同金字塔一样成了过去时代的遗迹。"   本书装帧及插图,也很漂亮。封面是1851年落成、毁于1936年火灾的伦敦"水晶宫"的素描,结合作者所讲述的内容,书中平均每三页就插一幅清晰优美的世界著名建筑的彩照,令人开卷心旷神怡。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网站目录投稿: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