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慨: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这里面有智力因素问题,也有非智力因素,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悟性"。悟性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是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伪存真、心有灵犀、未卜先知。 人的学习有三种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种不同境界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性认识获得的是"知";理性认识获得的是"真",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悟性阶段获得的是"通",即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通百通等,"通"才是学习的最高追求。 就学习者而言,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仅仅是知其然。有少部分学习者可以进入到理性阶段,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只有极少数的学习者能够进入到悟性阶段,不仅知其所以然,还知其超然。这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在这个阶段获得的是智慧,是汗水浸润的灵感。纵观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都进入到了读书学习的悟性境界,达到了一通百通、超然自得的状态。 教育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学校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更多的学习者从知其然转入知其所以然,进而达到知其超然的境界。到了这个阶段,简单的文字符号就有了生命力,天地万物就有了情趣灵性。 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悟性呢? 第一,博学强记,善于积累,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基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悟性就是无源之水。积累的方法主要是多读、多看、多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的语言特征,留心其遣词用语、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注意感受人们日常交际浓浓的生活味,听出言外之意,听懂话中之话,听出味道,听出情趣。日积月累,定有助于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读得多了,见得多了,听得多了,视野必然开阔,思想自然灵活。 第二,触景生情,用心体验,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关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同班同学,未来发展及成就也是不同的。李吉林老师根据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与联动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意的驱动下,学生的想象、思维得以展开,情感素养、思维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悟性是从实践、体验、挫折、阅历中生长出来的。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为齿草所伤而发明锯条。 第三,勤于观察,大胆质疑,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重点。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提出问题。观察得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问题就会由浅入深。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联想得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思考得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刻。 第四,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能力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反应能力,一个是思维方法。反应能力是指思维反应的速度,反应快不快。思维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包括对比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类比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就看思维能力强不强。 教学要创造条件并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定量分析中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从量变的积累中把握发展的本质,整体、动态地分析事物,近看其姿,远看其势,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把一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把抽象的概念、定义形象化、具体化。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要让学生能分析、会归纳,能比较、会鉴别,能抽象、会概括,能领会、会发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把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知识,进而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的规律和规律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