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儿孙自有儿孙福的下一句是什么后半句才是关键


  "儿孙自有儿孙福"出自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一句流传颇广的成语,相信各位都有听说过。那这句话道出子孙各有各自的福分,作为家长不比过度操劳,担心。实际上,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太过宠溺,这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好处,而且还会让他难以真正的长大。"儿孙自有儿孙福"后面半句才是整句话的关键,这里面所蕴藏的典故故事值得每个人深思。
  1、儿孙自有儿孙福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儿孙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福气,所有的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古人常常以此话来教育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逼迫,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过。事实上,有一种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他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开心快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他们的教育具有非常的功利性。倒不是说教育不应该有目的性,而是说做父母的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并不能强行灌输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比如说有的父母,明明自己怎么努力都考不上重点大学,他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自己去努力,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完成父母的愿望!细细品味下来,父母的这种愿望是不是非常自私的呢?
  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目标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行为其实是值得反思的!这种类型的父母,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古代的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估计能明白古人的良苦用心。
  事实上,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只是描述了一种儿孙的状态,并没有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做,而这句俗语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华,告诉了为人父母者,到底应该怎么做!
  2、后半句才是关键
  这后半句就是"莫为儿孙作马牛",整句话背后的典故也是令人深思。
  明朝时期,有一个罗姓秀才,因为家境贫穷屡试不第,所以只能退居乡野,通过去外地做私塾先生来赚生活。由于罗秀才长期在外地上班,对家里照应不足,所以他的妻子和儿子担起了家庭里的大部分劳作,而由于小孩子长期帮着母亲做活,所以他并没怎么读过书。转眼之间儿子到了快七岁了,罗秀才准备把儿子送往私塾接受教育,在此之前,他准备跟儿子对一下对子,看看儿子聪不聪明。
  罗秀才先是出了一个"天"字,希望儿子对出"地"字,结果儿子不够聪明,不懂背后深意,就算母亲暗示,他也对不出来。罗秀才无奈,又用手指了指自己,意思是"父亲",希望儿子对出"母亲",结果儿子还是不懂。罗秀才的妻子忍不住了,用手指着自己,暗示儿子应该对出"母亲"二字,结果这个傻儿子直接对出了一个"奶"字,引得罗秀才勃然大怒。这个罗秀才也是个死脑筋的人,觉得儿子如此愚笨,没啥希望了,顿时心灰意冷,竟然直接出家走了。
  十多年后,罗秀才原本愚笨的儿子,最后竟然考上了举人,令乡邻惊讶。而此时的罗秀才早已经出家做了和尚,而当他听说儿子考上了举人,也赶来庆贺,结果却被护卫给拦了下来。最终和尚只能写下这么一首诗后离开: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当罗秀才的儿子和妻子看到这首诗后,顿时就明白了和尚的身份,而"儿孙自有儿孙福"的俗语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句俗语,其实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告诉咱们这些做父母的,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要去为了儿孙做牛做马,这样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儿孙虽然是你的子嗣,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做父母的,能帮衬一把就帮一下,帮不了就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人这一辈子下来,最重要的是经历,是其中的过程,而并不是父母为儿孙安排好的一切!
  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广为人知,不过它的下句才是精华,可惜少有人知。事实上,俗语的下半句"莫为儿孙做马牛"才是精华之处,给父母应该怎么做,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值得深思。
网站目录投稿:灵儿